朱邈,长期从事艺术品拍卖工作,主攻中国书画。现为北京湛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今天的讲座从潘天寿的一张画《无量寿佛》讲起。这张画是作于1925年的,上面有年款,写“晓湘弟存”,“晓湘”即王晓湘,是位学者。 潘天寿《无量寿佛》 潘天寿是二十世纪非常重要的画家。上次我讲座的主题是黄宾虹,黄宾虹先生故居在西湖边,潘天寿先生的故居也在西湖边上,两位都是杭州养育的大家。我每次去西湖都会去浙美旁边的纪念馆参观,感受艺术的震撼力。 【潘天寿与吴昌硕的师徒关系】 潘天寿很早就有很高的起点,27岁已在上海美专当教授。1923年,在上海认识了吴昌硕。现在习惯说他是吴昌硕的弟子,这个看法也算是对的,他和吴昌硕有一定的师承关系。吴昌硕非常看重这个比自己小几十岁的潘天寿,当时就赠送潘天寿一幅对联:“天惊地怪见落笔 街谈巷议总入诗”,意思是说潘天寿的落笔是惊天动地的。同时他在给潘天寿的诗里也讲:“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寿乎寿乎愁尔独”,他怕潘天寿走的太快容易摔跟头。 【潘天寿与吴昌硕《无量寿佛》的异同对比】 潘天寿的早期创作和吴昌硕的绘画风格有很紧密的关系。今天赏析的这幅潘天寿的《无量寿佛》由一位资深藏家从美国购回,非常开门。同吴昌硕的同主题绘画比较,会发现它和吴昌硕画的无量寿佛很像。 吴昌硕《无量寿佛》 这两张图如果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无论是造型、人物开脸、“无量寿佛”和“佛寿无量”这四个字的结体上,都是极其相似的。 但其中又有很重要的差别。吴昌硕的无量寿佛,虽然金石味很浓,但是相对来说用笔比较圆转,造型上也比较圆转。而潘天寿在早期的绘画上就已经出现了自己的风格,比如帽子是用非常大胆的三角形线条框出来的,里面不涂颜色,这就和衣服形成比较强烈的对比。另外为了体现几何的构图,潘天寿这幅《无量寿佛》底下的蒲团没有画全,而吴昌硕这张的蒲团部分相当完整,显得比较圆转。 此外,在题字上,吴昌硕这幅题字非常多,比较满。潘天寿在这方面比较注意,他把字缩到了左上角。这一风格在他后来的很多作品里都有体现。潘天寿曾经说过,他最讨厌构图不方不正。要不然就是长条的,要不然就是正方的,不方不正他最讨厌。 潘天寿《猫》 这张潘天寿的《猫》大家可能都很熟悉,是非常著名的一张,拿出来是想让大家对比一下这张和那一张构图上的同一性。这种构图方式后来在潘天寿的绘画里是一个很典型的构图方式:中间大量留白,把款题到左上角。中间虽然留白,但是有很多内容在里面呼应。 潘天寿的这张红衣无量寿佛用笔的力量强硬有力,“骨感”要比吴昌硕的这张强硬得多,这可能也使吴昌硕对他有点看法。 放两张吴昌硕的优秀弟子王一亭的无量寿佛。 王一亭《无量寿佛》 王一亭的无量寿佛非常贴近吴昌硕的风格,圆转、喜庆,非常讨喜,不像潘天寿那张有点硬、有点倔的感觉。 从潘天寿早期的作品里已就看出苗头,后来越画越显,越画构图越不同凡响,在吴昌硕的众多学生中,他是最不像吴昌硕的。 【从“天授”到“天寿”,潘天寿印章的改变】 这张画还有一个早期特征,潘天寿印章还是“天授”。 这方章后来见得很少了,因为后来他不用这个“授”,而改为“寿”,传统的书画家经常会将同音字来回换,潘天寿亦如是。这张画上的章是在他前期和往后的过渡时期,即1925年时候用的。 【潘天寿的构图技巧与构图特点】 潘天寿后来一直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他有自己很强烈的绘画观,这比其它吴门弟子有着更深的理论基础。 潘天寿的作品(特别是晚期作品),他的这种刻意的构图安排和非常极致的布局,在一般画家的作品上是看不到的。因为之前中国绘画有一个说法叫“笔笔生发”,在绘画过程中会随心所欲,随自己的笔势去调整构图,调整内容。而潘天寿是真正意义上的胸有成竹,一张画还没有画之前,几乎每一笔在什么位置,浓淡干湿,用工笔还是用小写意,用篆书还是用隶书,所有的设计已全部完成了。 或许有人会说绘画创作非常忌讳这种事前安排,会失去天真的东西。但潘天寿是一个特例,他的这种安排恰恰体现了绘画的一种意趣,这和画家的功力是分不开的。 潘天寿对水墨、颜色、色块,包括线条的掌握,技法极其高超。无论是他的“指墨”技法(潘天寿著名的技法之一,以手绘画,大概占其作品的1/5到1/4),还是运用毛笔的技巧,所有这些技术都非常强,比如他画蜘蛛丝,画双钩的兰草,画花蕊等很细致的部分,也都画得非常坚定,极为不易。在他的画里,坚定之中又有天真烂漫,而这种天真烂漫又在设计之中,显得异常奇特。 潘天寿毕竟比吴昌硕这一辈晚几十年出生,因此他的构图多多少少吸收了一些西方的理论,比如三角形构图,圆形构图,四边形构图等,这些都能看得到,而又在他的画中不露痕迹,往往在一个构图显觉的时候又达到平衡。这张早期的《无量寿佛》可能看不出那么多东西,但也有一些苗头在里面。 比如这个无量寿佛的坐姿是一个S型,重要的线条比如衣服的外轮廓,使用深的红色朱砂来画,实际上已经把大的几何三角形勾画出来了。剩下的地方就用浅一点的朱砂平涂,但因为用笔很好,朱砂也不显得单薄。他故意的把这个人的头处理的很小,面部不是很大。大家试想如果这张画人脸再放大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话,从整体上感觉是失衡的。实际中人的头不应该这么小,但是从绘画上讲,看上去并不别扭。 潘天寿的人物画不是很多,找不到太多的对比。这也是他很有名的一幅人物,画的是一个乞丐,这张画上的人物头的比例和上面那张是有相通之处的。 我认为潘天寿的一切都是为构图服务,这恐怕是其他画家所做不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