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容的统一有致

 老刘tdrhg 2018-03-26


内容的逻辑美与结构的逻辑美二者应是统一的,只是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内容的逻辑重在考虑文章的论据使用,其逻辑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每一“部分”与“中心论点”的统一,凸现浑然一体


各部分的内容首先具有向中心凝聚的能力——向心力,即每部分无论“收”或“放”皆能围绕中心展开。议论文的任意一个局部在内容上与中心的关系,本质上只有三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但这三种基本形式的变体丰富多样,因为每一种皆有正面反面、抽象形象之别:


1.“是什么”应揭示中心论点的内涵


(1)抽象阐述核心概念


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涛声依旧。”因而真正的宁静是内心的平和,这与“大隐隐于市”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内心宁静便能于车马喧嚣的繁华都市有一个宁静之所。(作文《非宁静无以致远》)


(2)形象阐述典型现象


不幸的是人们对于“爱”的追求过于狂热,以至希冀掩盖所有悖于爱的主旨的一切事物。就像“最近很忙”的杜甫,总是一副苦吟愁叹形象的他显然不合社会的主旋律。人们自然知道“诗圣”的心中确实有天下苍生的大爱,但仍对他极端的表现方式心存芥蒂。于是一番精彩的涂鸦,诗圣以一种更为“亲民”的形象重见天日。(作文《无忧之爱》)



2. “为什么”应分析中心论点的深层原因


对于适合写成论证型的议论文,一般开头明确提出观点,然后对观点的内涵(是什么)进行抽象或形象的阐述,接下来可深入思考提出此观点的原因,用具体的人、事或抽象的道理阐述或论证。


(1)反面分析其危害、原因


如上文《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正面阐明“宁静”的抽象内涵后,即举反例论证:不宁静者变得浅薄,失去人们的敬重。


前段时间,于丹北大被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文化超女于丹在端了多年的心灵鸡汤后终于被人轰下台。这似乎很意外,可是却又在情理之中。当年的于丹用心灵鸡汤抚慰了无数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来她不断商业化,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正是于丹在成为美丽的蝴蝶被人发现时,不懂得如何退居深处,如何来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们反感,最终失去成功。(事理结合型)


(2)正面论证其意义与结果


对自然环境保有一定的距离,实在也是出于一种对人自身的保护。自然脆弱,人实则更为脆弱。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无往不胜的,而作为个体,又何其渺小。试想,当我们大呼“山登绝顶我为峰”时,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对于高山的畏惧与不安。而面对后退的蝴蝶以及更多逝去的美丽,我们追随的脚步里又还凝聚着多少无奈与担忧。(抽象道理型)(作文《安然相对不惊飞》)


3.“怎么做”应正面扣合论点,传递正能量


对于联系现状的议论文,从提观点,联现状,析原因,谈危害,至此,文章宜行文一半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二,在文中应尽量写正面内容,传递正能量,解决所提出的社会或人生问题。这部分体现正面内涵的文字在文中作用举足轻重,要写足情思,常常采用事理情结合的阐述方式,力求富有表现力。


缪尔曾言: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梭罗扛把斧头,在树林间自给自足地诗意栖居。他修剪门前花树,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如同大自然般自由呼吸与生活。(作文《蝶失》)



二、各“部分”之间的统一,突现有机联系


就整篇文章而言,议论文三大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模式主要是“引论——本论——结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主要是针对“本论”各部分而言,即文章的主体部分,各部分内容的逻辑由其结构的逻辑决定。


1.若文章主体部分为并列式结构,则几部分内容绝不是简单孤立地罗列,而应体现从不同角度或不同类别展开。如正反、古今、中外、虚实等角度。仍以《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例:


前段时间,于丹北大被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略,见上文)。……(反例论证观点,不宁静失去成功)


与她不同的是,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著作等身却仍躬耕于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绛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这个社会。大师尚且如此,而我们又有何骄傲的资本?……(正例论证观点,宁静致远)


2.若文章主体部分为层进式结构,则几部分内容常见的联系有:


(1)“由表及里”探究式。具体有:观点或现象(正面)——本质或价值(是什么或为什么)——观点或现象(反面)——原因或危害(为什么)——(明做法)。


(2)“由低到高(或由浅入深、由易至难)”拓展式,即后一层次的思想内容高于前一层;“拓展”亦可以指文章内容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做”,即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如下面所节选的《蝶失》一文,就全文看,“议”的部分由“分析问题(析原因、危害)”到“解决问题(阐明做法)”,属“拓展式”关系。


蝶失


索尔仁尼琴曾说: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提出中心)


……如今,“逃亡”的哪里仅仅是蝴蝶?恐怕是整个大自然。曾经那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原配世界渐渐远去,浮躁与欲望充斥人们心灵。人们将自己当成了地球的主宰者,忘却了自己也只是地球“住客”的身份,更忘却了万物平等、互相依赖的道理。……为了一己私利,将大自然的哭泣与求饶抛到了九霄云外。(联系现实并分析原因,自然的逃亡在于人的自私)


有人预言:将来,雷暴与大雨将不再是上帝的行为,而是人类的举动。倘若李太白穿越到现代,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万丈豪情也将化作泪水与哀叹,那种苦涩将比“杜郎重到须惊”深重百倍。自然之殇,比家国之痛,更令人揪心。(分析破坏自然的危害)


缪尔曾言: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略,见上文)文明的琐屑与浮华将我们推至深渊,我们也将自然残存的美好逼入死角,当自然彻底走失的那天,也将是人类的终结。(正面论述,阐明做法)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