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医生创业,张强这次讲全了!

 昵称41082923 2018-03-26



近日,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医生与《医学界》传媒总编辑张凌女士做客北京城市广播《健康投资家》栏目,畅聊了医生和医生集团的话题。作为中国医生集团的先行者,张强医生的观点和意见颇具业内参考价值。


《医学界》现将节目中张强医生的言论整理如下,本文力求保持张强医生原意,为使行文流畅,仅对部分文字进行删减编辑。


整理:田栋梁


打造医生集团PHP模式


顾名思义,医生集团就是医生的团队和组织,世界上最早的医生集团是现在大家都熟悉的梅奥诊所。最早诊所里只有梅奥兄弟,后来才吸引了外来医生加入。他们在自己的诊所看病,要做大型检查和手术时才到签约医院。现在的梅奥诊所已经不是单纯的医生集团,除了医生集团外,它还有自己医疗平台的机构。


PHP,是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英文缩写,中文叫医生与医院间平等的合伙关系。自从医生集团出现后,由于医生集团本身没有自己的医院和设备,天然要与医院合作,这种合作是一个法律主体与另一个法律主体进行契约式合作,是平等关系。在这种合作下,医生注重于自己的品牌技术和服务,医院作为执业平台,要把设备、环境、流程做的更好,这样就是强强联合。我们希望PHP模式达到更好效果,这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在中国香港和台湾也非常普遍。


现在在全国都有张强医生静脉病中心,我们并不会把医生捆绑在某个诊所或医院,而是流动的,医生的劳动价值通过流动可以放大。像很多三甲医院的专家教授,他们有些上午很忙,但下午可能就空出来了,下午空出来的时间能不能为更多人服务?或者双休日时能不能把劳动价值再放大?而PHP模式天然就具有流动性,医生跟医院是平等合作关系,所以可以在这家医院执业,也可以到另一家医院执业,病人分布在不同区域,他们就可以同时照顾到不同地区病人。


院长喜欢的多点执业医生


上周我们在广州和深圳落地了静脉病中心,选择的合作医疗机构是杏仁门诊。杏仁门诊的经营模式是合伙人制,他的很多股东是医生,在国际上很多医生集团也是合伙人制度,我们是采用股份制,因为医生更需要注重标准统一,合伙人制度下,如果行医标准有差异,或者质量不同的时候,会对品牌产生影响。


但作为平台来讲,合伙人制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对于医生来说也有梦想、希望有自己的诊所,但在中国开诊所成本非常高,而且需要配备专业团队,合伙人制度让一部分医生实现了自己办诊所的梦想,委托杏仁去经营管理,这种模式还是值得尝试的。


合伙医生投入一定资本外,也成为了自己执业场所,但因为中国大部分医生还在体制内,需要厘清和原工作单位之间的契约关系,如果把自己原工作单位的患者带到现在的诊所,这是不合适的。法律上也存在着问题,因为你和原单位有契约,至于你是否满意这个平台是另外一回事,北京同仁医院就出现过专家把病人导流到自己多点执业医院的案例。


从法律角度讲,你在多点执业时候不能损害受雇单位利益,我们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但我们鼓励的是医生把更多资源带给你原来的单位,这种多点执业是院长们比较欢迎的。比如我在诊所看病,病人需要住院、大型检查、手术的时候,我带回到原来的单位,这是院长欢迎的。如果你把医院患者转移到外部去,院长不会同意,法律上也存在问题。


医生要有自己品牌


很多人说我很勇敢,其实我不勇敢,反而在体制内呆着,做的一些事情风险很大,我们完全走出来,行医上的风险是减少的,而且合规合法。


为什么中国大部分医生都认为自己受到限制,是因为自己不敢走出体制,不敢独立。中国医生一直以来是流水线作业模式,他在大医院里面坐着,源源不断的有病人送到面前,完成诊疗后病人再走掉,流向了哪里也不知道,流水线速度很快的时候,质量都不能保证。


长期来这个体系导致很多医生品牌意识很弱,因为他不愁吃不愁穿,由大单位养着,就像80年代的国有纺织企业,那些纺织工人们只知道完成面前的操作就行了,至于产品卖给谁他不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他不知道,也不关心。


这种流水线模式造成普遍的服务意识下降,患者就诊体验差。好在多点执业政策推出后,已有部分医生觉醒了,他知道只有自己有个人品牌,才能和院长平等的去谈判,院长觉得你的品牌好、需要你,才容易完成谈判。如果院长觉得你只是个流水线工人,我换个工人有什么了不起?这造成了医生没有谈判话语权,这也是目前那么多体制内医生集团在现实中遇到很大瓶颈的原因。


在中国,医生离开体制代价很高,确实很不容易,因为我们的资源都垄断在体制内。说到多点执业,一部分医生说我哪里有时间多点执业,钟南山院士就说自己不会多点执业,太忙了,有些院长也说自己的医生太忙了,没有时间多点执业。那么我们看看医联体,既然你很忙、没时间,那医联体不就变成一句空话了吗?


有些医生确实很忙,有些确实很空,如果你下午去大医院看看,除了个别专家和团队比较忙碌,很多医生都空着,所以是结构性问题。未来我认为是市场来决定,只有医生认为我的口碑很重要的时候他才会把大量时间投入到技术和服务上,才会有生存空间。



形成良好医疗生态还有很长路要走


现在是医生集团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外已经完全市场化,医生是独立群体,保险、医疗机构和医生集团,在医疗体系内互相合作又相互制约,如果医生过度医疗,保险就会监控,同样医疗平台管理不善,医生集团就会选择换个平台,三方相互监督和相互合作,才能形成良好生态。


中国未来要形成良好医疗生态,还有很长路要走,其中一部分是保险瓶颈,因为既然是三方独立,所以保险支付应该独立。比如给医生集团应该支付医生诊疗费,医生查房费,支付给医疗机构的是设施费,护理费等,是分离独立的。


现在大家看我们的医保,是没有医生费用这一项的,北京走了一大步,推出了医事服务费,但还不是医生服务费,这是为了补偿药品零差价给医生带来的损失,所以加了这笔钱,院长天然认为这笔钱是给医院不是给医生的,当初医生欢呼说自己终于有价值了,实际上不是的,院长多分给你一点,仅此而已。


所以未来改革很重要的一点是把平台费和医生费分离,这是国际上的惯例,只有在这种机制下,医生流动才更顺畅,因为医生到哪里保险都是跟着他的,包括医责险也是这样。现在医生受雇于医疗机构后,所有医疗责任险都与医院捆绑,不与医生发生关系,但是你买车后保险捆绑的是驾驶员,这样你的行为就会小心,假如你过度医疗,假如你行为不当,保险公司未来可能不让你参保了,或者提高你的保费。


大部分医生不适合创业


中国由于社会办医门槛很高,所以医生集团的意义也超过了世界上的其它国家,美国过去个体医生很多,这几年美国个体诊所在减少,医生集团在增加,中国直接跨越了这个阶段,我们直接进入了医生集团阶段。


我认为大部分医生不适合创业,创业就意味着你要承担风险,要关注很多医疗以外的事情,所以我认为大部分医生适合选择一个平台工作,将来相当多的医生不是固定在某家医院,而是成为医生集团成员,美国现在70%医生在医生集团工作,不是受雇于医院。


我们也问过加入我们医生集团的医生,有私立医院出更高价格,为什么不去,他说那不属于我的组织,我还是个打工的,但在医生集团里会找到主人感觉,医生集团的重要决策和出发点都是站在医生和患者角度考量,更有主动权,所以我认为医生未来加入医生集团是最好的。


我经常说,医生个人品牌塑造方式就是服务好你眼前的患者,让患者认你,将来加入到一个有品牌的医生集团。张医生的品牌也不是这几年有了微博微信才有的,我做过三甲公立医院科主任,我去过很多国家学习,各种因素一起塑造了今天的张医生。(我们)医生集团的意义在于年轻医生在张医生的肩膀上面,可以看的更远,所以我们搭建这个肩膀平台,把培训体系做好,把标准做好,让医生看到外面更大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