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劈皴的笔触有大有小,大者称大斧劈皴,小者称小斧劈皴。大小笔触也可以同时出现于一幅画甚至一块山石之间。古代的许多作品都是大小斧劈皴兼用的,如李唐的《清溪渔隐图》、马远的《踏歌图》等。
(一)首先要有立体造型的意识,一块石头或是一座山,无论从何角度看,都是由大的块面所组成。加皴的多少、墨的深浅、皴的部位,都从立体的效果出发,不能将其当成一片石板,皴纹只是平面上的褶皱。结构复杂的石块须在主体结构的基础上考虑其高低、凹凸、深浅、转折等细微变化。 (二)轮廓的转折应与石块的体面变化相吻合。皴笔不可与轮廓相左,轮廓不处理好,皴法将无处付之。内廓的疏密也起到转折过渡的作用。可先勾后皴,亦可先皴后勾,也可以勾皴并举。
长斧劈皴是一种介于线、面之间的皴石方法,又称为硬笔直线皴法,适于表现耸秀峭拔的石质山峰。画法介于大小斧劈之间,犹如将小斧劈的笔触拉长,将大斧劈的笔触变宽,形成钉头鼠尾状。用尖毫硬笔,中锋或稍侧,也可用侧逆锋,行笔方向基本与勾的轮廓相一致或少有错忤,亦可加一些与勾笔相垂直的短皴以求参差变化。它与大小斧劈的区别还在于,后者每一笔触单位只能直向劈扫,而长斧劈却可以有转折变化,即所谓“折笔劈法”。注意笔触与笔触之间不能排队看齐,也不能像乱柴皴那样交错堆叠,应有紧密与空疏的变化及浓淡过渡的变化。 最后,不能不涉及拖泥带水皴法,它是斧劈皴的一个重要的变种,又称“带水斧劈皴”,是南宋画家夏圭所首创。这种画法实际上是将斧劈皴与渲染的技法巧妙地结合起来,除了具备斧劈皴的特点之外 ,用墨变化较多。在矾宣及矾绢上作画,更能发挥这种皴法的长处。方法是浓墨湿笔迅疾皴拂挥洒,然后趁湿用淡墨水扫开,极淡处用净水笔再接再扫,从浓到淡,从有到无,勾皴结合,一次完成。浓皴与接扫之笔都用同样的狼毫,接扫之后同样要见笔触,并留意闪出的飞白,以求得苍劲疏透、清润洒脱的效果,给人以烟岚轻动、畅快淋漓之感。落墨要洁净,不可重笔、复墨,必须一遍完成。这种方法在各种面皴类山石中,都可部分地施用,可以防止劲道过于毕露而增含蓄之致。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