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想看她会不会流产”,有种游荡死神叫熊孩子

 龙叔文馆 2018-03-26


都见过熊孩子,但是理直气壮要人命的那种,想都没想过。


最近有个很令人气愤的帖子,发帖人亲眼目睹亲戚家小学四年级、身高1米4、体重120多斤的男孩,狠狠地从背后推了一下她怀孕的嫂子。


拼死拼活,嫂子才没直接摔在地上,身体也没有大碍。


被质问为什么这样做时,那个孩子满不在乎地说:“我看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我就想看看推倒她会不会也流产。


他做了错事依旧完全没意识,还在悠闲地吃东西。发帖的人说,她把男孩连打带踹赶出了家门。果然,再串门的时候,男孩连靠近嫂子都不敢。


熊孩子就要以暴制暴,打到你老实”,她感慨。


网友在评论中一边倒地支持发帖人的做法。


毕竟现实生活中,多少人最讨厌的话里,从来都少不了那句,“孩子还小”。


无处不在的熊孩子


悲剧不是没有发生过。


去年有网友发帖,说自家一位28岁的姐姐,结婚两年,好不容易有了孩子,全家都很开心。


姐姐原本在外做生意,因为怀孕,工作也暂时放下了,专门回家待产。


养胎一直很顺利,直到怀孕7个月的某天,姐姐吃过晚饭下楼散步,迎面来了一个小男孩,差不多5岁左右。


不知是好奇还是什么原因,看到姐姐大着肚子,小男孩突然抡起拳头,一拳砸在姐姐肚子上,导致脐带淤血,七个多月的宝宝胎死腹中


引产花了一天,失去孩子的姐姐一直活在痛苦之中。


熊孩子的恶,恶在不自知。


江西萍乡,3名小学生因无聊进入瓜农的瓜棚,将9000多斤、约600个未成熟的西瓜踩碎,留下一地白瓤;



湖南长沙一位男孩故意将2岁女童抱上电梯,乘至18楼后女童走了出去,坠楼身亡。



造作的熊孩子以为没大事,大事就这样发生;以为没危害,于是就变成祸害。


这些行为从不是一句年纪小就可以带过的事,因为坏人变老还可能是坏人,熊孩子长大也未必成熟。


不是故意,更让人难以接受。


有网友说,前两天逛街买衣服,在试衣间碰上了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一直掀他妈妈的门帘。见母子俩有说有笑,当是在这儿玩捉迷藏,也就没太在意。


有个女孩在这妈妈隔壁单间试衣服,裙子刚脱下来,小男孩就掀她的帘子,她迅速探了个头,虽然被吓了一跳,但琢磨着孩子可能走错了地方,就没说什么。


结果没半分钟,小男孩又开始掀帘子,这次掀得更为大胆,半个帘子都撩了起来。女孩很生气,穿好了衣服等着他再来“挑衅”。果不其然,男孩又来找事,女孩直接把帘子打开,对他吼了一句“干嘛呢!


男孩被吼懵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孩子的妈妈听见声音出来了,看了眼孩子,不问青红皂白就开始劈头盖脸指责女孩,“小姑娘家你凶谁呢!


女孩耐心地跟她讲了一遍事件经过,结果不仅没得到道歉,还被男孩妈妈教育了一通,“小孩子又不懂,掀帘看看怕啥”……


不知又有多少“不自知”的恶,都是源于家长的蠢。


熊孩子背后是熊家长


有则新闻报道称,一家三口去美国玩,飞机上孩子挨着一位日籍华人小哥坐,从上飞机孩子就一直骚扰对方。


小孩叽叽喳喳上蹿下跳,还对小哥拳打脚踢。


小哥请求另一侧的小孩父亲管教被无视,劝骂几句后,这位父亲动起了手,还让其他家人在飞机场围堵小哥。


结果一落地,一家三口就被驱逐出境。


家庭背景虽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但却一定会影响到孩子。


这样的处理方式,给孩子做了非常坏的示范。


家长的纵容,让孩子小毛病不断。


看过一个帖子,楼主放假回家,去奶奶家吃饭,与姑姑坐一桌。姑姑家的孩子离想吃的菜比较远,姑姑夹菜慢了,孩子就啊啊啊大叫。


之后,站起来往饭桌上吐口水,每道菜都沾上了“佐料”。


姑姑笑着把孩子拉下来之后,又继续吃饭。楼主已经不愿吃了,就放下了筷子。


这时姑姑不乐意了,开始各种阴阳怪气:读了书就不一样了,小孩的口水有啥脏的,现在就对你弟弟这样将来是指望不上了……


一切莫名其妙的罪名被安在楼主头上,让她有苦难言。


熊孩子层出不穷,大多是因为熊父母成了他们最大的保护伞。




而熊父母,才是人们厌恶熊孩子的最大原因。


年少时期的孩子,思想还不够成熟,做许多事情都是相对无知的。


孩子发脾气摔东西,家长只担心他有没有受伤;孩子无故骂人,家长只推辞他年少不懂事;孩子在外伤人,家长圆说他是不小心的……孩子耍“熊”一百次,家长就有一千个理由来搪塞。


孩子有了保护伞自然肆无忌惮,等到再想管时只怕为时已晚。


女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捶打、飞踹教练


告诉孩子“你不能这样,这样是不对的”,他才会对错误有认知。


孩子的不懂事也许可以被原谅,但家长的无知没有任何理由。


父母的修养是孩子的教养


斯宾塞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说,家长不负责任的托辞,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强化着这样一个印象:孩子你没错


而周围人的容忍,则又进一步强化这个信号:你的行为,不会带来任何的后果。


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加以规范和约束,总是以爱的名义做出让步,以为是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实际上却在不经意间毁掉了他们的一生。


人的成长往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小孩子的第一个模仿对象不是老师,也不是朋友,而是自己的父母。


2004年张以庆执导纪录片《幼儿园》记录了我国武汉的一所寄宿制幼儿园中14个月的生活。



“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生活中的生活片段,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在纪录片开头字幕中出现这样两句话:“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曾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位熊孩子偷走了书店的四本书,第二天店员开门营业时,发现门缝里塞了一张纸条和40元钱,上面写着:“我教子无方,儿子在你店里偷走了四本画书。本应带着儿子来道歉,没开门,对不起。



家长的脾气性格、为人处事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自己家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电影《伊甸湖》中,一对情侣在野外露营时遭到一群粗野无礼的少年残暴攻击,当女主满身是血地向少年父母控诉时,得到的回复却是“他只是个孩子啊,这里我们说了算”。


现实中儿童的原生暴力,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的展示。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在成长的初期对于“暴力”和“是非”是毫无意识的,就好像我们每个人的小时候都会拍打动物、破坏物件等轻度暴力行为。而此时父母的积极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而后就要看父母如何书写,家长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


如何避免熊孩子的诞生


曾经有读者提出质疑,倘若教出了乖宝宝,到社会上还不是被其他熊孩子欺负?


世界上不是只有熊孩子和乖孩子两种,不伤人也不意味着就要被伤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远胜于老师的知识传授。


但言传身教,首先要修正自己的三观,教育错了的儿童,比从未受过教育的儿童,更难被引向正途。


有位父亲带着儿子去超市,出门之后却发现,男孩偷拿了货架上的巧克力。


父亲循循诱导:“我们有付钱吗?”


“有。”


“我们真的有付钱吗?”


“没有。”


“所以,马上把它放回店里。”


就在儿子打算偷偷放回货架,摆平这件事时,父亲开口说:


“你走过来,我要你现在就告诉这位小姐(售货员),我以后再也不会偷东西了。”


男孩有点胆怯,着急地哭了,但父亲始终坚持。



负责任、有担当的孩子,不是一天培养出来的,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复印件。


想要孩子懂规矩,自己首先不能插队、闯红灯;想要孩子不铺张浪费,自己首先就得节俭;想要孩子对别人和颜悦色,自己首先不能总用暴力解决问题;


最好的教育,是陪孩子一同成长。


没有哪个父母是完美的,但最少可以学着修正自己,让自己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