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昔日的洋码头,如今的滨江大道,芜湖江岸路的前世今生

 洁洁赢 2018-03-27

江岸路

芜湖濒临长江,浩浩长江自西南向东北缓缓流过。顺着长长的江岸线,有一条路,像条长堤紧紧地护卫着整个芜湖市区。

这条路就是曾经见证芜湖百年历史沧桑的江岸路,现今的滨江大道。

昔日,长江岸边的“洋码头”

江岸路,有着100多年的历史。《芜湖市志》中记载:江岸路,1876年以后相继开辟,路南自华盛街连接沿河北路,至劳动西路(今中山北路)外贸码头(原13号码头)。

图为民国八年《芜湖县志》中所绘制的“租界图”

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列强纷纷来到芜湖,设立租界。在这带状形的租界区内,分十区二十四段。靠近江边有一条马路,称为“纤路”。

纤路的西边是浩浩长江,东边便是一个个租界。其中包括怡和、费理伯、太古、瑞记、鸿安、和记等,共占地719.4亩。

图为1905年建设中的芜湖租界江岸

芜湖作为中国的“四大米市”之一,租界成为了外国资本势力掠取中国资源、获取利润的“根据地”。外轮下水航行时装载货物,大都是廉价收购的以粮食为主的大宗农副产品,以及丝绸、瓷器、文物、金银硬通货,而在上水航行时则几乎全是“洋货”,如洋布、洋油、洋烟、洋火、洋皂、洋烛……等。当时,芜湖长江运输业几乎被外轮全部垄断。

1908年,江岸路江边已建有7座码头,其中6座码均为外商所设。江岸路迎江街一带江边,因为当时是外国几家航运机构所在地和外籍轮船停泊的专用区域,所以芜湖人称之为“洋码头”。


图为1911年英国太古公司在芜湖建筑的码头

图为1911年英国太古公司码头

曾经,守护市区的屏障

新中国成立后,江岸路重获新生。据《芜湖市地名录》记载:江岸路,南起沿河路,北至劳动路。1954年扩建,更为现名。全长2160米,宽10米,沥青路面。

新中国成立后,芜湖市政府先后于1954年、1956年、1965年、1967年4次对江岸路进行扩建整修。

特别是在1954年以后,江岸路拓宽翻修了路面,添置了下水道设备,建成了从中江塔至一米厂长2.2公里直板式钢筋混凝土防洪墙。这也是芜湖第一道钢筋混凝土防洪墙。

宽阔的马路上,可以供两辆汽车并排驾驶,路旁水泥砖铺砌的人行道,防水墙屹立在江岸上,保护着整个市区不受洪水的侵犯。防水墙外,又是人们眺望江上景色和散步的最好地方。拂晓以前或是黄昏以后,码头上灯火辉煌,候船室顶上的红色霓虹灯吸引着来往行人的视线。江岸路的面貌从此改观。

如今,靓丽的滨江风景

2005年我市开始对长江岸边中江塔至一米厂防洪墙进行景观化改造,将青弋江口至一米厂长2.35公里长江防洪堤防建设成集防洪、观光、商贸、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滨江水利风景区,即滨江公园。

芜湖滨江公园按照“把长江引入城市、把城市推向长江”的理念,秉承悠久的“青弋江文化”、“镜湖文化”,走向更加开放的“长江文化”。 江景、园景、城景……在滨江公园都能尽收眼底。

2008年11月芜湖滨江公园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获安徽省住房和城市建设厅评为安徽省人居范例奖;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在滨江公园,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你可以凭栏眺望滚滚长江,以及江上艘艘巨轮,还可以回过头,看看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栋栋高楼耸立江边,现代化都市气息扑面而来。漫步于滨江大道,这里有中江塔、接官亭、天主教堂、海关大楼等历史遗迹,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从昔日的“洋码头”,到如今的滨江大道,芜湖“江岸路”的变迁,见证了近代芜湖的开放与繁华,也见证了百年来芜湖的沧桑巨变。曾经的江岸路,如今已融入到滨江公园之中,成为一道更加亮丽的风景。但是,江岸路的历史却永远留在江城记忆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