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二画唠】国画免费集训营:《枇杷山鸟图》 2018.3.6(第八十六期)

 笑溜达 2018-03-27



结实圆而椭,枇杷因以名,

徒传象厥体,奚必问其声。

鸟自托身稳,蝶还翻影轻,

宣和工位置,何事失东京。



亲爱的朋友,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小二画唠。


刚刚念了一首开场诗,那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的一位皇帝,名字叫乾隆,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位古称为十全老人的皇帝,他写的了一首御制诗。


那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是什么呢?其实他前面都在夸人,夸这个人的画,画得好,画的传神,非常非常的厉害。


他夸的这个人是谁呢?他夸的这个人最后两句说了,宣和,宣和是谁呢?是宋徽宗,宋徽宗大家应该也不陌生,可以说是一位顶级的艺术家。


虽然是顶级的艺术家,但是历史却偏偏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去当了一个皇帝,当皇帝当不好,把国家给弄丢了,把皇位给弄丢了,所以最后一句,“何事失东京”东京汴梁嘛。


咱们前两天还讲了《清明上河图》。虽然是夸,但是最后两句成反问的了,其实是在笑话宋徽宗。


皇上不好好当,但是你的画很不错,但是你跟我乾隆比,你看我又是康乾盛世,我皇帝当的又好,我又什么都懂,十全老人。


乾隆的意思就是有点笑话宋徽宗的意思,但是历史需要盖棺定论,经过几百年,大家看,我们现在对历史的一个评判,那宋徽宗的艺术成就是远远高于乾隆的。


当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小二画唠只讲中国古代的绘画,而只讲少量的近代,然后当代的基本都是不讲的。


这就是因为当代的很多东西,我们是没有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也没有盖棺定论的。



这张画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赵佶的《枇杷山鸟图》,左边是乾隆的御制诗,右边就是这张画。


经常听我们小二画唠的朋友一定对这种形式不陌生,因为我们之前讲的很多的画,什么《雏鸡待饲图》这种之类的,都是这种形式。


而且都是在这种册页上盖了两方印,那这两方印大家也很熟悉,都是乾隆皇帝的,一个是“八徴耄念之宝”,一个是“太上皇帝之宝”,这是他两方必用的印,盖在册页上的。



就是这两方印,经常听我们课的朋友知道,咱们现在已经讲了三个人,在绘画的作品上乱盖印,一个是明朝的叫项子京的大收藏家,明朝之后,清朝初期有一个人叫耿照中,也是一个大收藏家,他也盖了很多很多的印。


还有一个位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也盖了很多很多的印,只要是他预览过的,他就盖上了,而且只要是他看过的,他就会在上面盖。


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在画上看到很多很多的乾隆的印,那这个不是一次盖上的,很多是多次之后盖上的。


而且像用印,很多人用印,他是不同时期用不同的印,可能这一两年喜欢这个印,那过了两三年喜欢用那个印,所以这也能看出用印人对画作的喜爱。


像大家看《兰亭序》上面,密密麻麻盖满了印章啊,所以说能得到这张作品,当时真是都爱不释手,恨不得把自己能盖上的印把它都盖满喽。



那我们来看看这张画,这张画时间很长了,而且大家基本上看不到一点颜色,都是墨来画的,那在这个画上面还有两方印,一个是最右边有俩字叫御览,看的不是特别清楚。


还有最头顶上,那蝴蝶边上有一方印,宣统御览之宝,就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其实大家应该都知道,也不知道当时亡国的时候,他看了这个画,上面有盖了他先人的印,他会有何感想,也不知道他盖了这个时候有没有亡国了,或者是快亡国了。


大家初看这张画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个特点,感觉这张画作者构图没有画完,什么都剩半拉。


左边的这个鸟,蝴蝶都剩半拉,然后就连题款好像也不是特别全,然后右下角的叶子也只画了一半,那这是画家故意为之的吗?


其实不然,这个就是中国画有很多的绘画,都是通过裁切之后,重新装裱,这张画也是,通过了重新的裁切,我们也不知道这张原画到底有多大。



就像我之前跟大家讲过,中国造假有一种就是买了古画之后,没有名气,然后通过裁剪,把款裁掉,留一部分,完了之后在空白的地方,或者某一个地方题上某一个名人,或者知名画家的印,这个也都是一种造假的手段。


那这张画也是,为什么说是赵佶的画呢?因为右边那个天下第一,那个剩小半拉,那个是赵佶的,这个我们之前也讲过。


但是那这张画的那几个字看着又不是那么的挺拔。


所以后来到现在,我们也不把它认可为宋徽宗的作品。而当时到底乾隆认不认可,这是宋徽宗的画,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从他的御制诗上,我会觉得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为什么呢?他可能就是这么一个有所谓宋徽宗题款的一张画,完了之后想到了宋徽宗的事情,然后写下了那么一首御制诗而已。


但是这张画确实画的很好,很有宋朝的遗风。


为什么说这张画会有宋朝的遗风呢?特别是北宋画院的遗风,首先大家可以看看这张画,这张画我们找不到一道线。


我们在枇杷树上找不到一道线,昨天我们还在讲,很多时候是勾线,勾完线之后再染色,大家看这张画是类似于没骨画了。


但是说没骨,它又和工笔一样,染的遍数也很多,特别是枇杷的叶子,染得非常非常好,而且这些叶筋都是留出来的,所以大家看,它就非常非常的细致,非常非常的生动,而且非常非常的逼真。


每一个物体之间的穿插,他都有留了一道白缝,这样就把物体之间的空间感表现出来了,那这种没骨画的相让也表现的非常非常的好。


而且大家看,这个叶脉画的非常非常的筋道,而且可以准确的说,不是画出来的,而是留出来的,把这个勾线的线型都留出来了。



之前一直跟咱们小二画唠课程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一直让大家练习勾线,勾线有一种手法叫钉头鼠尾,这种钉头鼠尾是我们用勾线笔画出来的。


那大家看这张画是什么,是用分染的形式把这个钉头鼠尾的形给留出来的,就这么一片叶筋上就把它留出来了,大家看看是不是非常非常的精妙。


这儿让我想到了几块,一个是之前有朋友问我,跟我说,我们之前芥子园的时候,说讲画树起手四岐法的时候,讲这个四岐,然后讲这个枝枝有画眼,就处处有画眼。


那其实大家看,宋人的画,就这种画,每一片叶子,每一处它都是处处有画眼的,都是非常非常细致的。


这张画无论怎么裁,就像现在裁出来的这一块,它也是非常非常的耐看,非常非常的细致的,这也是宋朝画院绘画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严谨。



那我们之前讲过葡萄,画葡萄的时候,很多时候有一些地方是要用染高法,这个枇杷正好借助它的形状,在这上面就直接用了染高的方法,染出来。


正好结合枇杷底下特殊的结构,然后正好因地制宜的表现出来了,所以这个枇杷虽然是用墨画的,但是也是栩栩如生的,立体效果也非常非常的好。


说到这我正好就多说两句,第一个就是如果有一定基础的朋友,工笔画分染那之前也学了很多绘画了,也学了很多染法了,那我建议朋友们,等我们回头高清图发给大家的时候,大家可以就这一片叶子或者两片叶子,大家可以把它染一染,学一学。


用这种绘画的形式让自己提升一下,不是我们简简单单的就勾一个粗线,完了之后淡淡的上一遍底色,然后再稍微用一点点墨分,然后再用一点花青。


这种方法没有那么简单的,其实中国最传统的工笔画,是应该先上墨,上完墨之后再上色,而这个色是一套方法,不是那么简简单单的。


现在很多人真的是,画工笔画都图省事,先找一遍大色调,完了之后稍微用一点颜色衬一点墨就画了,没那么简单的。


这块儿我也就跟大家说一说,大家一定要注意。


还有我们初学的朋友会跟我说,为什么要用生宣画画,说我们身边的朋友都是用熟宣在画,这个我也要跟大家说一下。


因为零基础的朋友一动手就拿熟宣画,会画出来的粗细变化一点都不匀,这样会有问题的。


大家不要以为勾线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其实勾线真的很难,然后勾好线里面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非常非常多的,所以我就把勾线分为了两步。


第一步就是用生宣来勾线,生宣拓稿勾线,目地就是解决画线的匀的问题。


虽然生宣洇,就是因为洇,所以才让大家画匀。哪怕你粗,你把它画匀了也行。


有朋友会说,那我画出来要是干的话,会有飞白。


那飞白你可以走慢一点,但是在生宣上画画,切记,最忌讳的有一点就是,倒出来的墨汁就用。


倒出来的墨一定要加水,一定要加水,然后再画,就是要让它洇。


洇的话,你可以笔里的墨少一点,或者蘸完墨之后在纸上吸一下,然后再画。


在生宣上解决画不匀的问题之后,再到熟宣上练习。


等你练好之后,再到熟宣上画的时候,一定会非常非常的好画,这个方法屡试不爽。我很多很多的学员,很多很多的朋友都是这么用,而且非常非常的好用。


因为之前这种方法,也基本上很少会讲,正好现在也赶上我们去做小二画唠,做这种公众的普及教育,那我就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告诉大家,那大家好好地去练一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