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7阴阳神气的天命观•浑然一体的气之气的维系阴阳为本

 钟家台 2018-03-27

3.1.7阴阳神气的天命观·浑然一体的气之气的维系阴阳为本

3.1.7  气的维系阴阳为本

气具有无限可分性,“万之大,不可胜数”,走显微镜逻辑的理路,把气逐一地分解、确定,就会掉入“流散无穷”的陷阱之中。生命文化的任务,在于认知生命的感应性和反应性,把生命内外之气的气交流行、多维联系规律弄明白,把“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和“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的生命德行弄明白,知道活生生的人的“之化”、“之变”,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德行修养能够顺应外部环境之气,走向最佳生命结局。

若以皮肤为界,气可以分为内外两大类。外,包括了社会环境的文化之气、他人情感反应之气,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之气等,都是外在的气,可以统称为外部环境之气;内,指皮肤包裹之内的气,由于五藏六腑、经络血脉等本位的不同也多种多样。气分内外,但是同源的,可以相互转化。

生命内外之气协调、和平共处,才有了数十亿年的生命发展。不管生命怎样进化,不管生命形式如何不同,都是地球上的生命,都具有生命之应的能动性。生命之应是生命之神的活力反应。神之应,应升降之气的气交;应而调,调出入之气的平衡,没有气交流行、没有气化平衡,生命就没有了。生命之神是先天的存在,生命之气是后天的基础,把握了内外之气相维相系的生命规律,理论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会被新知识、新技术所淘汰。

 “生气通天”是气的理论形成的客观基础。“生气通天”是多维联系的共性特征,任何物种的生命存在,不与自然天地相通应是不可能的。“天”先于生命存在,生命的诞生、进化都只能顺天行事。“天”有日月,有大地,有山川河流,有风有寒有热,在风行大地的调节下,寒热平衡动态变化,寒极则向热转化,于是有春之温;热极则向寒转化,于是有秋之凉。

从根本上讲,生命之神“应”什么?“应”阴阳。阴阳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地球有阴阳,地球上的生命也有阴阳。阴阳既是可见的,如太阳月亮、明亮黑暗、高兴悲愁;又是感应的,如晒太阳感应的热,树荫下感应的凉,冬天之寒风,夏天之暑热。中医的阴阳,是生气通天的阴阳,只要是活生生的人,都不可能脱离阴阳。

明·张景岳认为,“为人不可不知医,以命为重也。而命之所系,唯阴与阳。不识阴阳,焉知医理?此阴阳之不可不论也。夫阴阳之体,曰乾与坤;阴阳之用,曰水与火;阴阳之化,曰形与气。”(《类经附翼》)宋·严用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夫人一身,不外乎阴阳气血相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阴阳偏胜,则为痼冷积热之患也。”(《重订严氏济生方》)

阴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医学理论的纲领。阴阳是抽象普遍的阴阳,也是具体实在的阴阳。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无不顺应日地相对运动形成的春夏秋冬等节律,无不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年气化规律。冷了要加衣服,热了要减衣服,是阴阳的反应性调节;饿了吃饭,困了睡觉,是阴阳的反应性调节,……,没有日月阴阳的运行规律,就没有衣服增加等行为调节。

人经过长年累月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活动,刻划下了“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藏”的阴阳气化规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清·徐大椿:“阴阳者,天地之纲纪,万物之化生,人身之根本也。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故病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病言阴阳,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动为阳,静为阴;言多为阳,语默为阴;喜明为阳,欲暗为阴;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阳病不能俯,阴病不能仰。以脉言阴阳,则浮、大、滑、动、数皆为阳,沉、涩、弦、微、迟皆为阴。以药言阴阳,则升散为阳,敛降为阴;辛热为阳,苦寒为阴;行气分者为阳,走血分者为阴;性动善走为阳,性静善守为阴。”(《医学源流论》)

分别开,有万事万物之气,合而言,气就一阴阳。中医用阴阳将生命内外的气统一起来,思维从一般性走向特殊性就有了逻辑的规范,就能够将理论的可能性转化为临床的确定性,进行以活生生的人为客观对象的医疗实践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