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所处行业情况及竞争格局 行业空间及公司如何在这么大的市场中提高份额? 市政污水处理市场目前全国是2亿方/天的规模,未来几年应该还会以每年5-10%的增速在增长,碧水源能拿到10%-15%的份额。不同的污水处理标准下投资份额是不一样的,提标后会投资更多的钱,碧水源在提标的过程中有绝对的优势,主要是碧水源是提标的推动者。国务院要求消灭劣五类水,河长制实施以后沿线的动力会比较强,另外还有经济比较好的地区有主动需求,如北京、天津,深圳应该也很快落地,现在有很多地方政府来找碧水源建水厂,在监测点上游建一个四类水厂,说明已经在倒逼政府来提高水质。 从标准的角度,北京天津已经提标,雄安应该至少是四类起,部分地区可能三类。碧水源的DF示范项目有洱海MBR+DF,西安有一个10万吨的UF+DF。天津市场还可以,广东已经开始用膜技术了,上海很难进去,现在标准还是一级B。现在四类水标准的是北京、天津还有长江沿岸六个城市用特别排放限值也相当于四类水标准。后面比较发达的城市应该也会逐渐提标。华北这些极度缺水的地方,膜的市场就会比较好。深圳116条河,都是黑臭水体,所以南方也开始逐渐用膜。 上面说的还不包括工业和农村污水。农村也是比较大的市场,之前所说的不赚钱是体量小规模小,我们有一个CWT设备,集装箱式的,不用派人,原水接过来就是四类水的,可以购买机器,可以定期付运营费,碧水源去年可能有40多个亿的订单是来自农村污水(全年约480亿总订单)。即使规模很小碧水源也能做,用传统技术做其实比碧水源技术的成本要高,因为需要至少派一个人在水厂管理。公司参股的德青源可以帮助拓展农村治污的市场,德青源在当地建鸡场,同时碧水源把当地污染都治理了,当地政府会比较欢迎。 二、雄安情况及对公司的意义 碧水源在雄安的示范工程5月就出水了。雄安水资源匮乏,年平均4-500毫米的降雨量,地下水很多都被污染了,周边地区也没有足够的水源,若是南水北调则成本太高。雄安是一个示范性的地区,碧水源在雄安做了示范项目,别的地方也都会效仿雄安,都来找碧水源。 如果说雄安的水标准是四类,那就按部就班的做,但是如果是三类水的标准,对碧水源就是个大利好。碧水源用双膜就能到三类水,像很多企业用传统工艺,四类都很难达到。 三、利率变化和银行贷款 公司近期拿贷款有没有受到影响?是否有所放缓? 最近公司开股东大会审议好多担保,这就是银行要放贷,银行融资那块儿也还可以,短期还没有资金的压力。过去银行找碧水源都是拉存款,现在都是拉贷款,但是起码都是银行求公司去贷款,碧水源的资金成本是基准上浮10个点,碧水源的优势就是设备毛利高,能把资本金这块儿给盖住,要不然就会比较吃力了。 现在行业的贷款放缓,其实说是3月底前完成清理财政部PPP库,在清理完库之前从严放贷。现在公司全部清理下来,只有1个项目涉及问题,而且这个项目问题也不大,主要是个污水项目,之前没有按照PPP去招标,但是按PPP报了入库,所以要重新走程序。涉及问题后谈的是也重新履行手续,不用清理出库。 此外,银行放贷收缩另一个影响主要是是对国企,在去年和前年PPP刚推出来时,央企和大国企抢项目抢的很凶,现在他们被要求要降负债率到30-40%,所以银行会卡他们的贷款部分,所以银行对国企的贷款是有限制的。 所以,现在银行限贷的环境是对碧水源公司有利的,之前市场上有相当比例项目是国企加杠杆在做,现在国家发现风向不对,在严卡。所以现在逐渐回归到碧水源公司的主业风向上,水厂、膜、还有由环保公司来做这些PPP项目。 四、公司资金情况及安排 我们的净资产规模能够支撑多大的PPP规模?之后融资方式有没有新的方式?我们的PPP在表内还是表外? 公司还能够做1000亿左右问题不大,公司现在要求在EPC阶段就要把投入给盈利回来,公司负债率现在上升到59%,虽然不想上升但是不得不这样做。 目前控股PPP的都并表了,负债率这几年上升比较多。未来公司可能有一些资产会出表,未来还有一些整合,公司参股做二股东的几家公司都是做运营,公司也在考虑一些新变化。国家也在支持ABS等方式可以出表,未来公司也会逐步的降低负债率。目前公司还没有需要股权融资的需要,但是不排除央企或者大的国有的带来协同效应的战投,单独融资暂时不需要。 五、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的变化?
公司的内部管理机制的变化主要有下面两点: 一是各大区将按利润目标考核,不再按订单目标考核,有多少利润,才对应分给多少资本金。原来是市场去拿订单,统一交给公司做工程,然后再交给下面做运营。今年开始,现在全部打散,按区域分成三个独立的集团,每个部门都有市场、工程、运营,考核就考核独立集团的利润。这个也是为了迎合现在PPP的模式,PPP现在拿到项目之后,后面还有一些变数,比如进度,政府换届,运营等。现在PPP模式下,订单实际上是投资的概念,而之前EPC的时候,订单拿到了,利润就比较确定了。 二是项目负责人的激励机制也进行改革,原来是按照项目测算利润去提成,现在按实际利润去提。做完以后看到实际利润才分。 六、国开参股情况及后续安排? 2015年和国开谈的时候牛市刚刚开始,他们非常看好碧水源,碧水源是国开第一个加杠杆投资的公司,大家知道他们加了杠杆就觉得解禁后国开一定会走,事实上他们确实没有想跑,之前股价超20后他们只卖了2亿人民币,刚好够支付优先级的利息,并不是想要解套。他们进去是17.1,但是考虑到利息,现在至少是19.4元以上,成本也很高。 七、公司订单项目的整体情况 17年公司订单整体情况及定期报告里的订单统计表说明? 2017年470多亿差不多480亿的项目,大概100多个,单体比较小,特别大的那种20、30亿的项目公司并不是很喜欢做,因为里面掺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拿到的订单基本上1年内都会开工,17年的订单还有150亿没有做18年可以做。 EPC是从PPP里分出来的,主要是设备,定期报告里的订单统计的那个表是交易所统一给环保公司设计的,其实不太适合碧水源,看那个表主要看EPC的数据为准,因为EPC一般做完会转BOT,所以后面的BOT和TOT有重复计算的。 项目回报率要求? 污水项目,建设回报要当年就能回流本金投入才可以做。 河道项目,建设回报要覆盖30%的本金投入才可以做。 双膜法应用规模及成本如何? 现在已经有3、4个示范厂,其中洱海5月份应该能投产了,雄安也希望去推一个示范项目。双膜法的投资比MBR多个800-1000/吨。 八、订单结转及结构 现在公司新签订单中PPP的占比? 现在基本上9成都是PPP,EPC项目主要是在农村,主要还是国家引导项目模式方向。比如深圳做的一些项目,虽然政府想做EPC,但国家还是要求用PPP模式来做。 现有订单中,污水项目的占比情况?根据目前市场跟踪情况,污水类的订单比例有提高么? 污水项目大概2017年占全部订单的一半,16年85%以上都是水,之前更是全是膜。2018年争取提高到60-70%。黑臭河项目16年以前是没有的,16年也很少,17年大概30%,有的时候不得不做,做一个这样的项目有的时候是为了去跟政府换别的水厂项目。 18年要降低黑臭河、河道湿地的比例。2018年开始,公司确认以利润为导向,以收益率的为导向,对应每个大区,能产生多少利润,就配多少资本金,因此必须挑收益率高的好项目去做。 九、收入结构及毛利
收入结构如何 公司目前的收入结构大体分四块:投资收益、工程(市政工程主要是管网、工程、土建,黑臭河也在市政里)、运营(利润不高,17年应该是一个亿左右)、设备销售。投资收益是5-6千万/年(PPP的运营收益),17年另外还有盈德气体,公司的收入主要是设备销售,每年都有变化,但肯定在一半以上。整体解决方案这个毛利是可以延续的,不会下降,大约维持40%的收入增速。按照全年看,整体解决方案和市政工程的增速是差不多的,先做土建,再做设备,所以前三季度的毛利率会低一些,但全年会恢复正常。 毛利 整体毛利率随着做黑臭河肯定要降,虽然设备还是50%毛利,但是工程比例增加所以毛利降了,18年不带运营的公司不做,毛利会提升。膜的毛利会很高,我们靠这个抵御PPP的资金风险,混在一起后整个整体解决方案的(水厂)毛利有50%,20%-30%的净利。如果是个园林湿地项目毛利还有20-30%,但是如果是单独的黑臭河,那就只有10%。不过公司拿黑臭河订单是为了和政府换别的资源,后面还会有好的项目。 十、其他业务情况 膜在总投资中占比如何,目前换膜收入占收入大概有多少,未来有何预期,已经用碧水源膜的项目能否换其他厂家的膜? 膜占项目总投资一般能占一半。 目前换膜收入占总收入的占比还很小。主要是第一个项目是05年做的,后面陆续做了不少项目,真正做项目比较多是上市后,自产膜从2010年开始做,寿命是5-8年,最开始的膜做的都特别结实,所以到现在需要更换的还比较少。 如果看三年后,换膜利润大概能占到总利润超过十分之一。一吨水大概用2平米膜,现在公司做过的项目累计2500万吨/日不到,大概2200万吨/日,2020年,换膜利润预计能占到1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