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阳重建 曹廉福

 曹国书馆 2018-03-28

紫阳重建

 曹文埴为人重文教,乐公益,退归家乡后,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以花甲之年,倡仪在文公祠旧址复建书院,名曰:“古紫阳书院”,以示与以前的“紫阳书院”有所区别。

 以前的歙县“紫阳书院”是为祭祀朱熹而建,又是古代徽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的书院之一。在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由徽州太守韩补创建,宋理宗赵昀亲题“紫阳书院”四字匾额。后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毁于兵火。  

 曹文埴的倡议与两淮盐商鲍志道一拍即合,深受徽籍商贾们的资助与支持,鲍志道捐银8000两,并设法使该银项在两淮盐场按月息一分增值,如此书院每年可使得960两银。

 嘉庆年间,鲍志道之孙鲍均,又捐银5000两,也依前述旧章行息,使得书院长期葆有充裕的经费而正常运作,学术繁荣。

古紫阳书院建成后,成为著名的教育中心,教育之地,也是儒士们常集于此探讨学问、议论政事之地,更是收藏书乃至刊刻书之地。

 曹文埴亲笔题额“古紫阳书院”牌坊,迄今仍古朴端庄地屹立在问政山麓的文公泉畔之东南甬道上。

 在书院的朱子殿内,存有康熙帝御书的“百世德师”匾、乾隆五十五年程瑶田书写的“古紫阳书院规条”石刻。 

徽剧鼻祖

 曹文埴还开创了徽剧的先河。曹文埴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卸甲归田,奉养老母。为博得母亲一乐,从扬州招幕多名昆腔艺人,选拔一批伶童,回到雄村组建“华廉家班”,常于非园内演戏给老母亲朱太夫人看。

 但吴侬软语不易听懂,折子戏又不完整,并不能尽兴。为此,曹文埴听取曹学诗建议,扩大家班,采置道具行头,聘请懂音律戏剧的门客,还从太平、旌阳、安庆石牌等地请来老艺人,编剧本、整合唱腔、培植伶童。经过几年培训,剧目丰富、演员专工、表演精道,朱太夫人十分满意。

曹学诗,字以南,号震亭,雄村人,乾隆进士,历任麻城、崇阳知县。著有《香雪文钞》、《经史通》、《易经蠡测》、《笠荫楼诗集》、《黄山游记》等)。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月十三日,适逢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曹文埴应诏赴京庆祝。除特质礼品,还将“华廉家班”更名为“庆升班”,作为贺礼,率班进京庆贺。

 庆升班连演两晚,据闻演出了“水淹七军”、“奇双会”、“闹太宫”、“凤凰山”、“水漫金山”、“三挡杨林”、“伯嚭回营”、“徐策跑城”等八个剧目,艺人们字正腔圆、声调严谨、声腔抑扬与擅板、锣鼓配合得严丝密缝,恰到好处。

 皇帝、皇后、诸嫔妃在阁楼垂帘观看,皇上连声叫好。演出完毕,皇上还破例到戏台上去看伶童,称赞重赏。当问到演出为何戏时,伶童们因戏中混杂昆腔、高腔、拨子、吹腔、西皮、二黄等,不知如何作答。曹文埴急中生知道:“启禀皇上,敝班乃徽班,唱的自然是徽戏。”皇帝点头称道:“徽戏,好,还是徽戏好呀!”

 从此,徽班“庆升”在北京一炮打响,之后,四大徽班进京,“徽戏”也传遍全国。之后,京剧不仅继承了徽剧的声腔,而且从剧目、脸谱、行头服装、舞台艺术乃至伴奏音东,都秉承了徽剧的传统,成为了中国国粹艺术。而诞生于徽州的徽剧,则是“中国第一戏(京剧)之母”,曹文埴便是徽剧的鼻祖。

曹家是扬州盐商之首,乾隆帝六次南巡,多落脚扬州,曹文埴承办差务,深得乾隆帝信任。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曹文埴因不愿与和坤为伍,以母老为由请求归养,帝从其请,加太子太保。

 后曹文埴二次进京,为乾隆帝祝福、贺寿,乾隆皇帝念及他的特殊地位和品行,特赏赐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于一品官衔,加上他的一品官衔,于是就有了“四世一品坊”。

 曹文埴以书法名世,与同乡挚友邓石如皆为乾隆时期书法大家,著有《石鼓砚斋文钞》20卷、《诗钞》32卷、《直庐集》8卷、《石鼓砚斋试贴》2卷。收藏富甲,传世名作《兰亭序》及李白《上阳台贴》均曾为曹氏所有,另藏有石鼓名砚,斋号因之为石鼓砚斋。

卒谥“文敏”。

秉公办案

乾隆四十二年,军机章京、员外郎海升(章佳氏,清朝正红旗,官居五品巡城御史,曾为侍郎纪晓岚账下)殴杀其妻纽牯禄氏),以自缢报,其妻弟贵宁争非是。命纪昀等验尸,仍以自缢具狱。贵宁复争言:“海升与大学士阿桂有连,验不实。”

更命文埴与侍郎伊龄阿覆验,得殴杀状,以闻。上奖文埴等不徇隐,公正得大臣体,升任曹文埴户部尚书。阿桂以尝奏及语袒海升,坐罚俸,昀下吏议,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及郎中王士棻等皆遣戍。后曹文埴又通州督漕政,浙江察仓库亏缺、督滨海建石塘等都认真谨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