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曲裾」到底是不是臆想之物? | “汉服”溯源

 传统服饰 2020-11-26

一个迷你系列,不定期更新,主要是用以解释一些被“汉服运动”混淆了的服饰史概念。

文 | 春梅狐狸

(原创文章欢迎分享朋友圈,转载请后台联系申请授权)

曲裾是汉服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款式,促成它变得如此重要的大抵有这么几个原因:

1,汉服运动兴起时,秦汉背景的历史剧霸屏,第一件被穿上街的就是《大汉天子》戏服的仿品;

2003年第一个穿汉服上街的王乐天与他服饰的原版(原版这件事是当时公开宣扬的)

2,曲裾被一些专家认为就是记载中的“深衣”,让它地位上升,也受到了汉服运动中自诩儒生的一群人的追捧;

3,它被认为是男女同穿的款式,对于商家来说是十分利于销售的款式。

汉服圈的曲裾家族

是的,听起来曲裾好像是某一种款式,其实由于古装剧服饰设计的影响,汉服圈的曲裾是一个家族。

非得下个简单粗暴的结论的话,汉服圈将下摆呈现S斜向旋转的交领衣都称作为曲裾。内部区分的话,一般称作“XX曲裾”或“X曲”。

S向和Z向示意图

最开始曲裾分为“大曲裾”和“小曲裾”,后者简称“小曲”,前者多直接以“曲裾”称呼。

“小曲裾”的特征明显,下摆较短,呈现“入”字交叉。

小曲裾

“大曲裾”一般衣摆长至地面,所以也叫“长曲裾”。那么另一种分类就是把短得露出裙子的叫做“短曲裾”,简称“短曲”。

长曲裾

短曲裾

“短曲”和“小曲”在外观上的区别就是,小曲有明显的“入”字缺口,而“短曲”下摆平且往往伴随明显的收臀设计,这也是后来“短曲”得以推广开去获得极大汉服圈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

短曲的设计追求身材

而从时间上来说,“长曲裾/大曲裾”和“小曲裾”出现得比较早,而“短曲裾”较晚。究其原因就是早期古装剧直接采用高春明等人的示意图进行设计,从80年代的《王昭君》到汉服兴起时热播的《大汉天子》《汉武大帝》,都是以“长曲裾/大曲裾”及“小曲裾”为主。

《秦始皇和阿房女》

《大汉天子》

而“短曲裾”是随着《画皮》《美人心计》《王的女人》等新秦汉时代的古装剧上映才逐渐被发展出来。尽管也存在一些类似“小曲裾”的服装设计,但是包臀、收腰、显身材的趋势已经显露出来了。

《美人心计》

《王的女人》

但是这一风气传入汉服圈以后,立马有商家发现商机,以此作为品类升级、刺激消费的开口,开发出了包臀的“短曲裾”。其他商家纷纷跟风,于是“短曲”瞬间就火遍了整个圈。

短曲裾

这种一个商家开发然后其他商家跟风的现象,以后聊其他款式的时候还会出现很多案例。仿古服饰,其实也和一般服饰以后,具有不同阶段的潮流,只是风格上偏向古装风格而已。

此外,曲裾还有一个分类方式是通过下摆的绕圈数量去区分的,分为“三绕曲裾”“双绕曲裾”“单绕曲裾”(数量更多的也是有的),这种分法省略掉“曲裾”只叫“X绕”,汉服圈也是可以听懂你的意思的。

三绕曲裾

此外,早期还有长度可以拖地的曲裾,一般称为“鱼尾曲裾”,如今已经不常见了。

鱼尾曲裾

《王昭君》

曲裾对于其他汉服款式来说,它有一个特别的优点,就是更接近于一张现代人可以随意穿脱的古装皮

因为它是袍式的,所以基本上只要搭配一条长裙就不会走光了,里面可以穿现代内衣、秋衣秋裤、毛衣衬衫等等,装扮起来尤为便当。一些长曲裾甚至连裙子都不需要。到了需要汉服活动的场所,像一件大外套一样穿起来,活动结束即可脱下,对现实生活影响最小,并且男女之间还可以互借,因为它认为是男女同款。

穿着曲裾的男生

正是这样种种的天时地利人和,使得曲裾家族在十几年的汉服运动时间里,长时间占据主流款式地位。

曲裾如何从神坛落下?

既然曲裾有如此之多的“优势”,又是如何从汉服神坛落下的呢?首先,秦汉古装剧热潮消退,使得许多汉服萌新不再是奔着曲裾而来了,此外就是汉服圈内考据风潮的兴起

汉服圈以前是不怎么看重考据的,尤其不看重以文物为基础的考据(别问我那他们怎么考据?我也不理解,要是能理解我也不在这里了今天)。曲裾在风气还没到今天这种做个啥都要拿文物陪绑的地步之时,就率先遭遇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曲裾能不能配大袖衫?

中国古装剧是给喜欢给人物加一件对襟长外套的(无任何根据),汉服圈称之为“大袖衫”或者“氅衣”(随便叫的)。秦汉古装剧自然也是如此,所以跟随古装剧的汉服曲裾自然而然也加上了。

加了大袖衫的曲裾

《大汉天子》

于是有人质疑,好像没见过有啥曲裾相关的文物外头加大袖衫呀,能不能加?争吵许久以后,结论是那就不加了吧。

问题二:曲裾能不能加宽+细腰带?

这依然是一个古装剧娘胎里带来的问题。古装剧因为经费或者设计师的习惯使然,喜欢将装饰加在领子、衣缘以及腰带上,导致腰带很宽,他们还在宽腰带上加系一条细腰带,效果很像和服。这就是所谓的“宽+细腰带”,汉服圈内简称“宽+细”。

《汉武大帝》

使用宽+细要带的曲裾

和服

本来曲裾收下摆的做法,在外部轮廓上就开始接近和服,使用宽+细腰带几乎就是在加深这种路人的误解。成都烧汉服事件中,被烧掉的就是这样一件汉服。

成都烧汉服事件中被烧的汉服

早在这件事发生之前,曲裾能不能使用宽+细腰带的结论就已经出来了,吵架结果就是不加。确切说来是,所有汉服都不再提倡使用这种腰带。

其实在这场争论里还有一个支线就是:

曲裾能不能使用宽腰带?

尽管结果否定了宽腰带的合理性,但是曲裾大多依然使用比较宽的腰带,这是曲裾所不能解决的一个矛盾,就是它上下两截拼接处需要遮挡,必须使用较宽腰带。

曲裾穿着

此外曲裾是汉服中最容易cos和服的款式。尽管有人会说一个下摆是缠绕式的,一个不是,完全不一样。但是路人仅从外观判是非常容易观察到它们之间的相似度的。

早期曲裾与和服的对比

令人难辨中日的曲裾

由于笼罩在曲裾身上始终有那么多疑云,关于曲裾的终极疑问就出来了——曲裾究竟是不是一个存在过的款式?

别问我为什么一开始没人问这个问题就穿了,以至于后来这么麻烦,要不停提问去调解,以至于搞到后来要全盘否定。我们的汉服溯源小系列多写几期大家都知道了,这就是汉服圈的常态:项目上马不论证,搞得最后积重难返、骑虎难下地死要面子!

曲裾到底有道理?没道理?

尽管汉服圈曲裾是匆忙上马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来认识一下它的历史面目。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认知,就是出处不等于论据。我很容易遇到有汉服爱好者们跟我争论,这里不是有记载么?文献上出现的这个关键词和你用这个关键词命名的服饰之间有没有关系,差着好几个名物考证专家呢!

文献中的确出现了“曲裾”。

充衣紗縠襌衣,曲裾後垂交輸,冠襌纚步搖冠,飛翮之纓。

——《汉书》

深衣云:续衽钩边。 
郑氏曰:续犹属也。衽,在裳旁者也。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钩,读如乌喙必钩之钩,钩边若今曲裾也。

——《深衣考误》

曲裾 

用布一幅。如裳之长交解裁之,如裳之制,但以广头向上,布边向外,左掩其右,交映垂之,如燕尾状。又稍裁其内旁大半之下,令渐如鱼腹而末为鸟喙,内向缀於裳之右旁。

——《朱子家礼》

但是上面的文献尽管时代有差异,且表述难以直接对应到确凿的形象上去,但是有一点是想通的,就是曲裾不是一种款式名称。不仅如此,它与下摆旋绕可能也相去甚远,因为它“如乌喙”。

由于曲裾与深衣关系紧密,而深衣与儒家关系紧密,所以它在历史上就被多次考证,答案各不相同。大约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古人在猜他们的古人的谜题。

让曲裾与下摆相绕发生关系的,可能来自于当代学者(我没找到更早的资料),马王堆一号墓的出土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契机,同时也是一则有实物出土的孤证。

当时的学者们非常想把马王堆出土的服饰与文献记载对照起来,然而他们发现对不起来。原因在于东汉明帝之前的服饰制度是匮乏的,前面提到的《礼记》又是儒家典籍,并不是专门用来记载服饰的,里面的最为详细的就是“深衣”了,然后深衣对不起来,至于其他就更缺乏史料了。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但是报告里确确实实以文献中出现过的“曲裾”、“直裾”来形容衣服,称“曲裾袍”、“曲裾袍”。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报告里没有找到解释,但是《中国历代妇女妆饰》倒是解释了一下。书中认为“钩边”指的是衣裾,“衣后裾也”就是说前襟被接了一段绕到了背后。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这段解释的问题在于,逻辑不够严密,涉及到了古文的理解。其中一张秦兵马俑的配图,已经在《被误解的曲裾——秦汉的兵哥哥 | 旧文重发》一文里证明,是可以通过“直裾”达到效果的,并不需要剪裁成一个缠绕的式样。

不管如何,我们如今所称的“曲裾”多半是指这种了,论证的合理性须另外讨论。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只有马王堆出土了实物的“曲裾袍”,此时我们不妨称之前襟被斜角形状延长的特殊分裁长袍。而事实上,曲裾的俑很多,马王堆的“曲裾袍”与同墓出土的木俑身上的并非同一种。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也就是说,有实物证明的“曲裾”,或者说是穿着形态绕襟的长袍至少有两种,其一是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宽缘曲裾,其二是战国楚墓里出土的“直裾”形态却通过穿着手法穿成的“曲裾”。

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

江陵马山楚墓

湖北江陵九店东周楚墓

然而从一些出土俑身上的衣着判断,却可能存在着一种以上还未被发现实物的下摆S绕的长袍

云梦汉墓

无影山汉墓

但是汉服爱好者从来没有试图从时间、地域等方面去解析这些视觉上看出了绕襟毫无相似的不同“曲裾”

而且他们也更喜欢这些木俑身上的看起来显得身材高挑纤细的曲裾款式,所以即便有人提到了文物的问题,还是无人去复原马王堆曲裾袍实物,而选择对着这些俑的上身效果开脑洞。

脑洞嘛,自然千奇百怪,比较一致的便是,他们都是以上身效果去反推,思路比较时装。

汉服圈流传的各种曲裾剪裁图

曲裾平铺图

他们都忽视了,一个时代对于服饰的剪裁,可能款式不同,但是分解思路会有一定的统一性。而王堆一号汉墓曲裾袍最大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斜裁,这和后期成熟的很多人称为“十字剪裁”的思路是有很大出入的(我个人对于这个叫法持保留态度)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然而已有过的汉服圈关于“曲裾”的争论总是很“狭小”的,就上面提到的,能不能配大袖衫,然后找到有穿外衣的俑证明“这不是能穿么”;能不能有宽腰带,然后找到有宽腰带的俑证明“这不是也有宽腰带么”……至于这些细节难以追究的非服饰类文物上,到底是不是它们口中的那些东西,视觉效果和实物可能有多少差别,名称和实物之间又如何联系,是不是要考虑时间、地域、阶层、场合等等,却都不在汉服圈考虑之列。

先有个既成事实的款式,然后到处找似是而非的文物来证明自己,是所有汉服款式都深陷其中的泥淖。本文只是一个开端,这个系列的文章也无法给任何汉服圈以答案,我所写的也只是一份服饰史范围内的思考而已。

❤❤❤

相关知识点重温:

高春明反正系列:一次成型与二次成型、曲裾与直裾 | 旁听服饰史

和服耶?曲裾耶?你的眼睛欺骗了谁?| 旧文重发“战国的灯俑”

【影视剧吐槽】来自日本的《汉武大帝》

被误解的曲裾——秦汉的兵哥哥 | 旧文重发

历史的“名”与“物”:你的名字,是最短的谜题 | 经典旧文

最近的文章: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织机? | 第二期读书会的召集帖

故宫娃娃:俏格格该被召回的还有承诺过的“还原真实的清朝格格”

柜中美人:古装设计的新追求 和 唐文宗的旧烦恼

第二期读书会的召集帖来了!难度高于第一期,慎选!

-

❤ 春梅狐狸@传统服饰 ❤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 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作者 ]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