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付费时代,课程学习前的3贴士

 雪小宁xuening 2018-03-28

2016年迎来知识付费元年。此时我参与线上训练营的运营,称“助教花花”,也有幸能跟很多学员接触,大家也会像朋友聊,关于线上活跃度,课程体验感,社群服务等等。毕竟那时知识付费的玩法,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话题。


互联网的“快”,诞生了大量知识平台,自媒体与教育融合,技术应用,出现更加精细多样化的付费产品,内容覆盖生活工作众场景,用户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同时,让我们中很多人出现了“松鼠病”即为囤课,包括我。


为了探索运营玩法,和自我学习,我以用户的身份报名购买了其他平台爆款课程,涉及:运营、ppt办公类、阅读、音乐会、心理、英语、商学等,最后发现很多课程被搁置了,没学的知识反而增加自己内心的焦虑感·····


慢慢发现,那些在线学习的身边朋友,也有这样的感受。


2017年,当这种焦虑感达到峰值时,就真的促使自己慢下来,去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


借助第一篇公号,也结合过往工作经验和学习过程,交流17年的心得。我将从课程前、中、后三阶段,来构建完整在线学习路径。一起在2018囤课族哈。 


第一:管理自我预期值 

因为知识的非标准交付,所以我们决定是否学这门课程前,不能单停留在课程宣传文案中的“学习收获”部分。而要尝试回归到:我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或者我要用这课程解决什么问题?)

常见两类课程,带给我们不同的预期:

  1. 通识类课程:提高用户认知,谈资,拓展思维模式,多为“了解”,比如经济学;
  2. 技能类课程:带用户掌握某领域的一项技能,多为“一定要学会”,比如使用办公软件,pop插画,写作等。
所以在学习之前,以【我】为中心去思考为什么,先明晰要达到目标,这样能更好管理自我学习的预期值,同时避免课程结束后出现:自我感觉收获的知识与宣传不符等现象。 

将解决“我怎么达到课程预期目标?”的问题


第二:目标管理smart原则

采用smart原则,制定的目标需要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限,这个方法是我在思维导图训练营中学习到的,当时老师让我们用导图方式绘制自己对于接下来14天学习计划。如图:

 

可以从图中看出,当时我设定的目标:学完10次课+10份作业,并且绘制2016年总结;还有完成目标的时限,同时为达成目标,安排自己每天具体的学习时间(早6:30-8:00)、提交作业批改后再完善、以及欣赏优秀作业;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让我们增加“收获”,从身心、技能、思维三方面阐述。


纵观整个计划,都是希望将线下无人监督式的学习,从一开始就植入到生活中某个具体的时间点,告诉大脑未来几天需要做这项活动。


同时大家在制定的时候,也可以想想阻碍(或风险)的因素,比如:工作临时加班,或喜欢热播剧最近播出,我怎么办? 提前想到可能的因素,从而协调避开,能够更加提高我们计划完成性。


需要留意呦,在线课程一般有自学班和训练营班两种模式,

1.自学班:将录制好的课程一次性全部放出,用户购买后,自主安排学习;

2.训练营班:通知用户课程在固定时间进行更新;


建议大家选择训练营班,这样的课程一般会有社群服务,设有老师定期答疑,同学陪伴,这样能够有一些外界的监督,将学习价值最大化。

我们发现:当学习完知识,到真正地成熟掌握这个技能或领域的知识,还需要持续性的输入输出相配合,俗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第三、标签化 输出促使输入

那么我们在课程学习后,如何继续?即采用标签化,输出来促使不断输入。


标签化指在学习完某项技能后,为自己设置相应标签,展示在社交平台或自我介绍中,暗示别人:你能解决xx问题,这样吸引同需求伙伴前来交流寻求咨询,以务驱动模式,来调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还会查阅更多的资料,最终我们发现,所学的知识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帮我们连接外界的伙伴,心生成就感,会促使我们想再迎接下一个任务。


或者说这次并未成功解决,也会给我们脑子留下一个问号?寻找问题答案,进而完善这部分知识。


以上是众多学习方法中的一种,希望我的简单梳理,能对你有启发,更欢迎拍砖交流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