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索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及引导策略

 吴姚图书馆 2018-03-28

摘要: 从理论上讲,攀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汉语对攀比的权威解释是:“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从字面学解释看,以上界定是合理的,但从文化、心理和行为上解释,对学生攀比现象的理解则应该更宽广、更全面。这里所理解的攀比,一方面是指那些盲目与别人比较,而不顾自己实际、不求长远目标、不合教育要求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包括那些有明确的进取目标,有意识的、积极的、善意的、科学的与他人比较的现象。

关键词:攀比心理  成因   引导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浮出了水面。在校园里,一股攀比之风在校内刮起。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都有基于自身特点的攀比之心和攀比之行。从校服到日常穿戴,学生攀比心理严重。

从理论上讲,攀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汉语对攀比的权威解释是:“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从字面学解释看,以上界定是合理的,但从文化、心理和行为上解释,对学生攀比现象的理解则应该更宽广、更全面。这里所理解的攀比,一方面是指那些盲目与别人比较,而不顾自己实际、不求长远目标、不合教育要求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包括那些有明确的进取目标,有意识的、积极的、善意的、科学的与他人比较的现象。

根据今年开学以来对我校高一至高三随机抽样1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有75%的学生有过攀比别人的衣物、手机等现象。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愿落后于人、超群好强、物欲性强的内心综合流露,这种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起着积极性作用,但长此以往会给中学生身心健康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那中学生之间都攀比些什么呢?

一、 中学生攀比心理的主要表现

1、物质攀比。同学之间经常攀比谁的衣服好看,贵,谁的衣服是名牌。比通讯工具,谁有小灵通,谁有手机,谁的手机更高档,有更新更先进的功能。比比谁的零用钱多,谁大方,谁会把东西分给其他东西。
    2、家庭条件攀比。同学之间经常会讨论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谁的家长是当官的,当老板的,谁家有车,谁家的车高档,谁家住的房子大,漂亮。甚至谁家有更高档的电器等。
    3、荣誉攀比。比谁受教师的喜欢;比谁获得的奖次高;比谁的成绩好.
    4、外表攀比:比长相,比身高比身材等。
   二、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
   中学生的攀比行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学生心理攀比产生的社会根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外在物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对物质的追求出现了一些偏差,腐败奢侈之风也在社会中盛行,电视网络媒体对这些现象也有大幅度的报道。这些报道多少都会使孩子有效的心灵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大人经常也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高档产品的渴望以及跟别人的对比谈话。穿着高档,长相娇好的学生也会格外受到大人家长甚至老师的特别照顾和关注,这样在无形当中就给孩子灌输了一种攀比的心理。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便逐渐注重起穿着打扮了,学生甚至会模仿电视电影里的造型。

2、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是造成攀比心理的重要原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中学生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比起过去来,已经有了质的的飞跃。家长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之龙、人中之凤,在衣着上,给孩子买最好的。在吃的方面,各种各样的零食琳琅满目。在用的方面,各种品牌的文具用品,各种高档玩具也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家长们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孩子们滋生了依赖心理,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必然会造成攀比心理。

3、不恰当的学校教育
    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学校、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没有引起特别的重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攀比的思想。比如教师会对学生说:“你看某某某,成绩多棒,他的爸爸妈妈多好。”“你们现在的好生活都是爸爸妈妈辛辛苦苦赚来的,你们以后想要过轻松的生活,想要多赚钱,想要有大房子好车子,就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学校,以后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教师自身教育观念的偏差,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觉到有钱才是重要的有面子的。事实上,教师在无意识中,会对长相好,成绩好或者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格外关注和照顾,这些学生容易引起老师的重视。这些不好的因素,都会让学生逐渐产生攀比和炫耀心理。
    4、自身心理方面的因素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中学生普遍喜欢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炫耀自己。因此他们一旦有好玩好看的东西,就会迫不及待地在同学朋友面前炫耀,听到同学的惊叹,心理上会获得无比的满足感、自豪感。如果当看到同学有自己没有或者比自己更好的东西的时候,就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希望自己也有同样的或者比他更好的东西。互相炫耀互相攀比是孩子的天性。适度攀比炫耀无须担心,但是一旦这种炫耀攀比被无限放大的话,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三、中学生攀比心理的引导

1、平时教育引导、个别教育。
   在学生在校活动期间,班主任的教育引导是十分重要的。班主任在平常应该多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学生之间有互相攀比的苗头时,要及时制止现象的扩大,还可以利用班队课,开展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尽量创造良好健康的班集体氛围。对于某几个特别爱炫耀爱攀比的学生,应该单独进行教育引导,还可以与家长沟通联系,多方面多层次地教育引导。有些学生如果攀比心理严重的话,可以请心理辅导老师帮忙进行疏通辅导。
    2、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进行个别辅导。
    攀比心理的辅导,采用心理活动课的形式效果也是较好的。如针对班级里出现的互相攀比过生日的规模和档次,我上了这样一节活动课《没有蛋糕的生日》。活动过程如下:第一步,让学生说说自己过生日时的热闹场面。第二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呈现了故事后,让学生讨论:萍萍先为没有生日蛋糕而担心难过,后来又充满自信,这是为什么?我们学生应该追求什么?最后,让同学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在这次活动中得到的感想、体会。

3、“以德育人”的同时“以心育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攀比心理。

如何在“以德育人”的同时“以心育人”呢?我觉得,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起手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学校方面,为人师表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亲富疏穷”现象,教育学生不要攀比。要教育学生养成“学习向上看,生活向下看”的习惯,要形成讲道德、讲文明、讲学习精神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缩中学生之间的“穷富心理差别”。使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国家对他们有一样的期望,一样的待遇,不要让校园的盲目攀比现象给一些学生带来不良的心理阴影。

在家长方面,家庭比较富有者,不要让子女有一种自幼就“以富为傲”和奢华浪费的习惯,因为这不利于子女的学习和成长,而对于穷学生的父母,也不必有自叹弗如的悲观心理而影响自己的子女。
  在学生方面,攀比不是罪过,但攀比心太强,执迷于攀比心理,恐怕是一个人内在虚弱的表现。所以学生本身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刚刚起步的人生。应该树立“一切从零开始”、“路是人走出来”的思想,认识到在艰苦环境中树立为自己、为家庭、为国家而读好书的志向,要效法历史上艰苦奋斗创造自己事业和人生的成功人士。

参考文献:

白爱华;;如何纠正中小学学生的攀比心理[J];教学与管理;2008年19期

小荷;;如何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J];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家长);2011年Z1期

张技友;;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及化解策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33期

徐峰;;中学生攀比心理成因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06期

代月明;;浅谈中学生攀比心理解决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2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