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旭达:游移的线与衍化中的形

 尔鱼威威 2018-03-28





-

资料来源:誠品畫廊


郭旭达,1959生于台北,现旅居美国纽约,1989—1992美国纽约、纽约大学艺术硕士  主修雕塑,1978-1982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士,主修西画,1993迄今   美国纽约大学艺术系兼任教授,2005-瑞士日内瓦国际陶艺学会(IAC)之会员。



郭旭达在大学时代习画,却因为对形体、材质的感动和好奇而逐渐由画家转为雕塑家。移居纽约之后,在经常流连忘返的历史博物馆中观察到不同民族对同一种形体或材料有着相同的感动,因而察觉到似乎人类在本质上存在着某种「共同性」,于是展开了长期的溯源行动,对自然物做各种角度的观察,并加以绘图纪录。他寻找「本质」上的形,长久下来,他在脑海里累积了或片断或不完全的形,然后在相互冲突当中自由地将它们结合,直到形成一个完整而对他有意义的形体,最后着手将之做成陶雕。近年对建筑的兴趣驱使他探索建筑与雕塑的相似之处,因此近作虽承袭了对原始、朴素造形的一贯追求,但一反过去对远古的呼应,简洁的线条呈现出更多的现代感和建筑感。他也开始尝试以雕塑家的角度创作平面作品,把主要对象置于画面中央,并舍弃画笔而改用画刀,将绘画视为雕塑在进行创作。随着平面作品缤纷的颜色和肌理变化,我们也彷佛看到了艺术家不同的情绪表现。



《小紅帽》,2016,烤漆 / 鋁,40.5 × 21 × 26 cm,Ed. 12 3 AP

《無題 No. 12-08》,2012,陶、金屬氧化物,44.4 × 44.4 × 64.7 cm

《無題 P 07-15》,2015,壓克力顏料 / 畫布,122 × 122 cm

《無題 E-01》,2015,銅板蝕刻版畫,39 × 28 cm / each, set of 4,Ed. 20 2 AP


郭旭達的創作方式是一種減法,亦是一種冥想,一切努力只為溯源而上,或者回歸自己的內在本質。他說:「我喜歡順應天性,也特別珍惜創作中的偶發性。」


《無題 No. 12-04》,2012,白陶、透明裂紋釉,92.7 × 40.6 × 48.2 cm

《無題 No. 15-03》,2015,陶、金屬氧化物、木材 / 鐵座,132 × 55.8 × 55.8 cm


他認為一件作品「所承載的除了是藝術家的思考之外,應該還要有製作上來來回回的痕跡,可能是焦慮、可能是瘋狂、也可能是不知所措……這才能成就一件有靈魂的作品。」由於這些作品是潛意識、直覺性的產物,沒有敘述性,所以他均以「無題」命名,也沒有系列作品,一個個都是獨立存在。


《無題 No. 14-03》,2014,白陶、壓克力顏料,92.7 × 40.6 × 48.2 cm

《無題 No. 14-02》,2014,陶、金屬氧化物,92.7 × 40.6 × 48.2 cm


觀看郭旭達的作品,有的讓人莞爾一笑,有的兀自沈靜祥和地存在著,有的又像某次的靈光乍現──作品像是立體的抽象思緒或濃縮的一抹情緒散落各方,邀請著我們去體會、尋思或解碼。


《無題 No. 15-02》,2015,赤陶、白陶 / 鐵座,127 × 30.4 × 86.3 cm

《無題 No. 14-01》,2014,陶、金屬釉,92.7 × 40.6 × 48.2 cm

《無題 No. 11-01》,2011,陶、金屬釉、木材,114.3 × 38.1 × 40.6 cm


例如《無題 No. 08-06》是否是一隻酩酊大醉時率性起舞的酒杯?


《無題 No. 08-06》,2008,陶、金屬釉 / 鐵座,106.6 × 55.8 × 66 cm


《無題 No. 15-05》可能是一名體態渾圓的女人舉起一條腿做瑜伽,但也有人認為是一艘潛水艇伸出望遠鏡,在監看海面。


《無題 No. 15-05》,2015,陶、金屬氧化物、木材,139.7 × 53.3 × 68.5 cm


喜歡發揮創意的人,不妨將作品當作線索,憑著直覺自由去想像,其中更多迴蕩的將是自己的內在意識。


《無題 No. 12-03》,2012,陶、金屬釉,92.7 × 40.6 × 48.2 cm


在平面作品,郭旭達刻意選擇正方形的畫布,不強調構圖,也沒有敘述性的內容,所以作品從任何角度觀看都可成立。他善用壓克力顏料的靈活特性,結合雕塑技巧,在平面上表現有機的造型趣味。


《無題 P 01-16》,2016,壓克力顏料 / 畫布,122 × 122 cm

《無題 P 03-15》,2015,壓克力顏料、粗麻布 / 畫布,122 × 122 cm


從2007年以來,郭旭達藉由平面作品主要試圖探討三個方向:一、延續類似壓扁容器的圖像,畫面中的主體如同中空的陶土雕塑,也具有內在空間,如《無題 P 02-15》。


《無題 P 02-15》,2015,壓克力顏料 / 畫布,122 × 122 cm

《無題 P 01-15》,2015,壓克力顏料 / 畫布,122 × 122 cm

《無題 P 05-15》,2015,壓克力顏料 / 畫布,122 × 122 cm


二、在平面畫布上探討空間與建築形式,用最簡化的線條界定出空間的存在,如《無題 P 01-14》。


《無題 P 01-14》,2014,壓克力顏料 / 畫布,122 × 122 cm

《無題 P 02-14》,2014,壓克力顏料 / 畫布,122 × 122 cm


三、回歸到點線面、肌理、材料的處理,而不做敘述性的表現,如《無題 P 06-15》在壓克力顏料和畫布之間,引入粗麻布呈現材質的視覺差異。


《無題 P 06-15》,2015,壓克力顏料、粗麻布 / 畫布,122 × 122 cm

《無題 P 11-15》,2015,壓克力顏料 / 畫布, 92 × 92 cm

《無題 P 204-16》,2016,壓克力顏料 / 畫布,77 x77 cm / each, set of 2

《無題 P 201-16》,2016,壓克力顏料 / 畫布,77 x 77 cm / each, set of 2

《無題 P 203-16》,2016,壓克力顏料 / 畫布,77 x77 cm / each, set of 2


無論是雕塑或繪畫,這些作品都是郭旭達對內在最原初的呼喚所作的回應,因而既遙遠又親切,既天然又工業,既具象又抽象,既東方又西方,予人濃濃的熟悉感卻又難以捉摸。這是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境地,一切盡在不言中。


《無題 P 12-15》,2015,壓克力顏料 / 畫布,92 × 92 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