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热线——黄瓜靶斑病危害加重,甚至毁棚,如何防治?

 我心……飞翔 2018-03-28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叫褐斑病、靶斑病,是近年来保护地黄瓜栽培中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特别是在早春保护地中一般田间发病率在20-30%,严重时可达60-70%,甚至造成毁棚。由于诊断错误,再加防治不及时,以及很多化学农药对该病防效差,黄瓜靶斑病已成为生产上的突出问题之一。


发病症状


在山东省保护地一般于4月初零星发病,4月中下旬病情迅速扩展,至5月中下旬达发病高峰,可持续到7月底拉秧。田间主要为害叶片,由中下部叶片向上逐步发展,发病初期病斑为黄褐色水浸状斑点,略凹陷、受叶脉所限,有时为多角形。



以后病斑逐渐扩大,直径达2毫米时近圆形,外围顔色稍深、褐色,中部顔色稍浅、淡黄色,叶背面病部稍隆起,似膏药状、黄褐色。当病斑扩展至3~4毫米时,多为圆形,少数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褐色,中央灰白色、质薄呈半透明,叶面产生灰黑色霉层。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叶片干枯死亡。


病原


黄瓜靶斑病致病菌为多主棒孢霉,属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孢子类)。


该病原菌分布广泛,可为害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豆科蔬菜,还能为害木薯、烟草、葡萄、桉树以及一些观赏植物,使寄主叶片产生病斑或叶缘坏死,但难以侵染芹菜、水萝卜、烟草、苦瓜等。目前报道较多的为该病菌对橡胶、芝麻、大豆、黄瓜、番茄的侵染。因此,多主棒孢霉不仅是保护地两大重要作物番茄和黄瓜的致病菌,也是多种蔬菜潜在的致病菌。随着蔬菜设施栽培的发展,要严密监测该菌的传播蔓延。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 ℃,产孢的最适温度约为30 ℃,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相对湿度90 %以上才能萌发,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因此,多主棒孢菌具有喜温好湿的特点,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蔓延。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都会加重发病程度,昼夜温差越大病菌繁殖越快。


另外,氮肥施用过量造成植株徒长或多年连作,均有利于发病。通风透光条件差时病害发生严重;多雨、凉夏时发病多,秋季延后栽培时应多加注意。此外,种子带菌也是造成该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防控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对于较抗霜霉病、角斑病的品种,有很好的抗靶斑病的效果。


2、田间管理非常重要,在新建温室或施用较多的有机肥与生物菌肥、中微量元素、少量氮、磷、钾肥的棚室发病轻。


3、管理中根据不同季节控制相应的温度、湿度,特别是春天气温回升时。对节能型日光温室的管理,要加大昼夜温差,夜间温度控制在15℃以下,白天中午不要超过30℃,浇水后中午也不要超过33℃。


4、对种植多年的棚室,在拔秧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并用氰胺化钙进行土壤消毒,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等。


5、在生长期间定期喷施叶面肥,结合施用保护性药剂。田间已但发病后要有针对性用药,在发病初期可喷施喹啉铜+戊唑醇+回生露,或咪鲜胺+乙蒜素+钙伽力,或吡唑醚菌酯·代森联+中生菌素+回生露等。在没有发病时10天左右喷一次药,若已发生病害7-10天喷一次药。一般是先发生霜霉病后,紧接着角斑病、靶斑病随之发生,所以在用药时防治真菌和细菌的农药同时用,再加上叶面肥有更好的防治效果。


6、从“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得知,目前我国批准登记防治黄瓜靶斑病并在有效期内的农药产品共10 个,具体登记信息见下表。


点击图片看大图



近年来,尽管寄主植物栽培时喷施了多种杀菌剂,但棒孢叶斑病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病害难以控的原因,一方面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连作栽培模式,促进了病原菌的连年累积;另一方面是多主棒孢菌菌株极易变异,易对多种杀菌剂产生抗性。研究发现,同一化学药剂连续喷施3 次以上的黄瓜大棚中,病原菌多主棒孢菌的抗药性出现几率显著增加。因此,在棒孢叶斑病的防治过程中一定要减少杀菌剂的使用频率和剂量,并且注意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使用,这样才可能达到抑制抗药菌株出现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三十五)——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和防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