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头条

 合韵360 2018-03-28
不删掉这3种思维,你很难成为聪明人。

①“心智理论”误区

心理学家保罗·斯洛维奇曾做过一个捐款试验。

他对第一组实验者展示了一张来自非洲战乱国家的孩子照片。凡是看了这个照片的人,平均捐款2.5美元。

然后,他又给另外一组实验者,展示那个非洲国家饥荒的统计数字,说超过300多万个儿童营养不良。结果看了这些数字的人,平均捐款却只有1.7美元。

很显然,人们只觉得统计数字冷冷冰冰、毫无作用;而只有那些具体的人,更能让他们感到饥饿仿佛就在眼前。

这就是所谓“心智理论”。人类从原始社会起,就是以群居方式生存,因此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我们对身边人如何思考、如何感觉,已经形成了非常细心的感受习惯。

因此,想要做出理智的决策,你要注意的是:当有人给你介绍某个人的故事或命运时,请一定谨慎询问这个人故事背后的事实,以及相关统计数据,从而避免因为天花乱坠的故事让你产生错误的行动。

②“专业偏见”误区

假设你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你会怎么想?

“一个男子申请银行贷款,成立了一家公司,但不久公司倒闭,他在绝望中自杀了。”

相关资料显示,此时你若是经济学家,你会想要弄明白这家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否奏效;若你是金融学家,你会猜测这位男子对目标群体的定位是否不准;若你是报社记者,你肯定琢磨这个故事吸引眼球的卖点……

究竟哪一个才是“正确”的视角?

其实,一个都不是。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句名言:“如果你身上唯一的工具是一把锤子,那么你会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钉子”。

这句话是对“专业偏见”最好的概括。

这种“专业偏见”的危险就在于,我们总忍不住用自己专业领域的方法,去解决其他领域根本不相干的问题,而且还慢慢习以为常。

避免陷入这种误区的关键就在于,除了自己的专业思维模式外,你还应该多加几种额外的思维模式,这样可以让你养成多样化看问题的习惯和视角,从而使自己思路更开阔。

③“虚假同感偏差”误区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李·罗斯做过一个实验:他制作了一块牌子,写上颜色鲜艳的标语,然后询问大学生是否愿意在校园里举着牌子走一圈,并估计其他同学愿意接受这项工作的数量。

结果那些愿意做这件事的学生估计,大多数(62%)被问到的学生会同意做这件事;而那些婉言谢绝的学生们认为,大多数(67%)同学也一定不愿意干——两种人都觉得自己对他人的判断是对的,而且非常自信。

这种现象叫做“虚假同感偏差”,即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别人跟自己的一致性。

这种“过于自信”的毛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因此,当你想要怀疑他人时,请先审视自己。

真正能反应一个人的智慧的,是他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成功避开了以下思维误区,那么你很可能是一个理性且聪明的人。

——夏穆随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