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风烈 艺途迢迢—舒春光边塞风情画印象

 llssmm44 2018-03-28

舒春光,1941年出生于甘肃省康乐县。196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师从常书鸿、刘文清、吕斯百、汪岳云等先生。曾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法国、荷兰、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参展、举办个人画展或讲学。荣获1989年度世界和平文化大奖和1999年联合国国际文化艺术奖。作品被许多国内外艺术博物馆收藏,一些作品被收入国家教育部编辑的中学美术课本教材。在家乡捐赠小学一所。作品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馈赠美国总统布什和俄罗斯前总统普京。

舒春光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舒春光边塞风情画印象

打开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舒春光的边塞风情画卷,一股强烈的西风扑面而来。那一幅幅优美的作品不但表现了富有西部特色的地域风貌,而且也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秩序、艺术秩序的独特感悟和深切体验,更是一种对生命之美的追寻以及自由与超越的纯粹精神的表达。他的画尚虚静、尚单纯,使人顿悟,使人明心见性,使人感受到自然之美。在他的画里,笔墨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绘画语言表达,更是融儒、释、道为一体的中国画写意精神之所在。

笔者现场观舒教授的创作状态是自由而无滞碍的,他善于捕捉生活瞬间的感觉与稍纵即逝的“化机”,并诉诸于笔墨。正如当我们面对自然,是客观物像中的内在的某种精神,和画家的心灵形成的和谐与统一,在创作中,一些枝节的真实被精湛的笔墨韵味和独立的审美特征升华。

舒教授由灵动而单纯的笔墨构成特有的程式自身,便成了被欣赏的对象。同时对于边塞风情画来说,笔、墨、水、宣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充分体现在随机应变与在一瞬之间生发与内而行诸于外的迁想妙得,形迹的韵味是在心物交感中所生发的返璞归真。在其创作过程中,毛笔的柔韧、劲健,以及顺、逆、藏、露等不同的笔法,不同因素协调在一张统一的画面上,墨的变化更加丰富,每注一滴水、每蘸一毫墨,画家情绪的微妙变化,笔法的疾缓稍有不同,在宣纸的渗化作用下,便会在画面上呈现出不同的情境,所以用笔施墨之间,虽有法所依、有形所循,而画家又非写形、写法,是乃写心、写生,倾注一已之情感。笔墨的变化、墨与水的交融、形与神的契合,都在有无之间体现画家先天之才情秉性与后天之修为学养。欣赏舒教授的《壮行图》,那戈壁上行进的群驼,形成了雄壮的阵势,为瀚海的波涛,奔涌而来,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赶巴扎》,描绘的是边塞大漠的人们去集市(巴扎)途中的情景,人物个个风尘仆仆,有如座座雕象,人与动物穿插有致,画面溶表现与装饰于一炉。《秋色》,作者运用国画中少见的特别技法,刻画秋天似有似无的远山,用苍劲的笔法画出近树,虚实相生,令人叫绝。《冬韵》,作者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洁净的银色世界,点缀了两只小鹿,画面顿时有了生气,特别是山的刻画,采取了外形具象内形抽象的技法,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品味他的作品让我有两个深深的感受:第一感受是画面清新、雅致,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第二是作品中蕴含着一种大气与中国精神,那是一种大胸怀、大气魄、大手笔的体现。那种大气使人激动,令人倍生敬意。

舒教授的画还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朴素和自由。这恰恰是画家追求的一种大朴之美。因为朴素,艺术的本质最容易再现出来。因为自由,就会给观众更多的启迪和引导。其实中国的绘画,在“成教化,助人论”之外,还能让人从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释放,特别是在快节奏的现实社会中,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即能获得一种自由和心灵的憩息与慰藉。舒教授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在绘画方面的展示,恰恰反映在这两个方面,即朴素的又是自由的,这也正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崇高追求与社会责任。

文/张本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