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零售案例

 学不知馆 2018-03-28
​最近,我几乎把网上所有关于新零售的内容都看了一遍,结合自己的思考和与别人的讨论,在这里讲解一下关于新零售的内容。你看完这一篇,基本就会对新零售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我尽量说得简单些。

所有的商业形式都离不开商业的本质,现在出现的“新零售”,其实也是对商业本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现。换句话说,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旧零售”和“新零售”之分,这些都只是商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进化的形态。
那么,现在到处都在说的“新零售”是什么东西呢?
简单一句话:结合了线上电商和线下实体店的优势产生的全渠道购物环境。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
在这里,大家应该要知道近几年零售发展的轨迹,才能更好地理解新零售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先简单复盘一下这个小历史,并说说新零售会在这时候出现的原因。
从“线下”搬到“线上”
电商的发展是走近商业本质的第一步。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时代兴起之前,我们要买什么东西,只能自己出门买,同时还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能同类的东西在别的地方有着更好的质量和更便宜的价格,也就是说,我们很难买到最好的东西。电商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家里点点鼠标,东西就会送上门,不用自己出门买。
同时,我们在选择商品的时候,还可以轻易地对比全网的价格和同类的物品,从而消除了现实中的信息不对称,甚至,现在的电商平台还会通过你的购买和浏览记录,对你的喜好进行分析,精准地给你推荐你喜欢的东西。总之,电商的出现,让你的购物体验发生了质变。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商更贴近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本质,所以,电商成功地发展并壮大。
由于电商的冲击,线下很多标准化的产品,例如衣服、电子产品、书籍、家具等的销售额都大大减少,很多店面都关门了,或者把实体店开到了网上,而线下不受什么冲击的,基本就剩下那些以服务为核心的店面了,像饭店、美容美甲店等。

从“线上”又回到“线下”
随着这几年来电商发展地越来越成熟,线上的红利也越来越少了。一方面,现在流量越来越贵,电商初期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最多就几毛钱,所以很多公司在一个月内就能获得几十万的用户,现在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最高已经接近200块钱了;另一方面,现在消费升级,很多消费者对购物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网上购物虽然方便,但看得见摸不着,无法对商品有一个具体的感知,而且下单后还要等好几天才能送到,慢慢地,整个电商行业的交易额也在下降。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自2010年以来,网上零售额的逐年下降。包括淘宝在内的不少电商平台发现,从2014开始,纯电商的方式已经难以继续调动消费者。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线上互联网的羊毛被撸秃了,线下实体店又被打得现在还喘不过气,所以,这两者只能合二为一,共同寻找一个出口,结合起来卖东西,因此,“新零售”诞生了。
背景科普完毕。现在我们来说说,未来的新零售会是什么样的?

还是那句话,肯定是遵循商业的本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消费体验。
具体来说,新零售的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场景营销、技术加持、打通线上线下所有环节。
先说场景营销。
这个词很熟悉,是吧?没错,这个观念已经在互联网营销上被玩得很溜了。场景营销是提高消费体验的一种方式,但之前在线下很难实行,因为线下的传统营销观念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很难改变,而且对线下的改造和执行成本也太高,所以这种观念在互联网先流行起来。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之前推广产品的品平台由一开始的PC端,到移动手机端,再到直播平台,未来还会到VR/AR平台,这个路径有什么特点?嗯,你买东西越来越具有场景化了。在PC端你只能坐在家里,用手机你可以随时随地,看直播平台可以看你喜欢的主播的使用场景,VR/AR让你的场景感受大大增强。

所以现在网上的营销不仅仅是打出生硬的广告语,而是通过屏幕,给你营造贴近你生活或你理想中的场景,让你清楚地感知到你买了这件东西后会有多实用或者变得更好,这样,你不仅会买这件产品,可能在这个场景中的其他配套产品你也会买。
现在经过互联网场景营销的长时间教育,线下实体店的经营者终于知道转变观念了。未来的新零售,将会打破商品按品类陈列的局面,转而通过鲜活的场景,给消费者创造一个现实的小世界。比如,现在女士们要买化妆品,只能去专卖店或商场里的专柜买,如果用新零售观念来改造,那会变成“有女人的地方就应该能买到化妆品”,从而发展处一站式的全购物体验,变成一整条服务女人的购物生态链。

接下来,技术加持。
我们知道,电商最牛逼的地方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的应用,实时监控用户的行为,从而做到广泛而精确的用户触达,进行精细化运营,而用户也能感觉到自己的账户是“个人定制”的,每天的推送都是符合自己喜好的。
现在这些优势,将会被应用到线下实体店中,而且由于实体硬件的优势,这种加持还能嫁接更多的技术。比如通过用户线上账户的分析,推荐用户在线下精准地找到自己的喜欢的商品,并让用户知道商品的库存、详细介绍等,而线下用户的每一个行为又转变为数据,让个人的数据库更完善,从而不断优化购物体验。

再比如,现在的很多智能科技也能运用到线下的购物环境中,优衣库和高端百货商店 Neiman Marcus 就已经与增强现实创业公司 MemoMi 合作,在店内安装增强现实的试衣镜 Memory Mirror。这面“魔镜”会根据顾客的身型数据帮建立用户档案, 顾客无需反复地挑选和试穿,镜子会实时地显示颜色建议、样式以及搭配建议;如果当时无法确定购买,顾客可以通过Memory Mirror 将自己的试穿视频发送到自己的账户中,回家观看考虑后再决定是否要在网上下单。

最后,终极的形态,打通线上线下的所有环节。
互联网虽然在理论上能触达无数的用户,用户的访问和购物量也没有上限,但无法具体感知商品成为互联网电商发展的天花板。而线下每一个店的人流承载量、服务时间都有着明显的上限,而且由于缺少数据化的技术应用,对用户的把控和渠道的管理也一直阻碍着是实体店的发展。
如果能打通线上线下,那是一番什么样的图景呢?
我们拿大家都熟悉的喜茶来举例。

目前喜茶很火,每个店排队的人都很多。排队人很多说明什么问题?就是上面说到的,实体店的人流承载量和服务时间上限的问题。喜茶能这么火爆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它把标准的产品给“服务化”了(文章开头我讲到线下实体店活得比较好的都是服务为核心),怎么服务呢?喜茶把整个制作流程都展现在客户眼前,全手工制作,非常有情怀,这也让很多顾客的消费体验提升了。但这费时费人呀!很难赚钱啊!所以,喜茶又开始卖软欧包,通过卖标准化的产品获得多点销售量,从这一块盈利。这是喜茶在“旧零售”时代想出的解决实体店人流量和服务时间问题的解决办法。
虽然喜茶这个方法还不够彻底,但是我们也能从里面窥探出一些实体店改善问题的方法:通过扩充标准化品类的盈利来支撑服务型商品的运营。
那如果喜茶打通线上线下,会是什么样呢?

我个人认为,喜茶可以在线上建立一个app,或者在微信里开发一个小程序,扩充更多的茶饮品周边品类,除了面包之外,还有个性化配料、定制杯子、甜品、零食等,然后把这些放到网上卖,并收集用户的数据,在线下,也通过用户购买茶饮品的行为,建立数据库,和线上的数据库结合,综合分析用户的口味和食品搭配喜好,在用户购买时,给出最合理的搭配建议,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app预约制作茶饮品,这样不仅提高了整个品牌的销售品类和销售额,而且合理地分流了实体店的顾客,使整个购买体验和效率都得到提升。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运用到其他线下实体店的转型中。这是一个过程,线上线下的打通不容易,需要商品、物流、仓库、渠道等多方面很好地结合,才能完成这样一个良好的闭环。

新零售的想象空间真的很大。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融合到线下的实体店中,更加可以给用户营造一个理想的营销场景,这等于每家实体店未来都会成为一个品牌展示推广点,通过各种跨界的加持,顾客能在实体店内对品牌和商品有个360度的全面感知,销售转化率也会大大提高。
在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还是要强调一下这篇文章的重点:商业本质。新零售是符合商业本质的,所以它是未来的趋势,所有的商业都要遵循商业本质,否则一定会失败。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因为我想到了目前的创业热潮,很多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只凭着一个想法或觉得好玩,就投入了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创业,大部分创业者是失败的,为什么?他们没有想清楚商业的本质。商业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或提高效率(提高消费体验也是解决问题),如果想创业,一定要想明白,你这个项目是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提高了什么产业链的效率?像阿里,提高了商品购买的效率,摩拜和ofo提高了人们出行的效率,那么你呢?一定要想清楚。

最后,我给大家设定一个场景,大家根据上面说的观点,结合未来新零售发展的方向,给下面这个场景提出解决的办法,大家集思广益,我会把大家的想法集中起来,单独写一篇文章,并进行分类评论。来吧,说不定你能从这个讨论中得到灵感,在新零售的时代中分一杯羹呢。

场景:
老陈和他老婆两夫妻在一个小区里开了家便利店,顾客都是小区里的老住户,生意一直平稳。但最近,小区附近开了家大型超市,品类齐全,东西新鲜,很多老陈的老顾客都跑到那边去买东西了,老陈的生意越来越不好,他要想办法改变这个困境。
那么,根据上面我说的,包括场景营销,提高消费者体验等观点,你们能想出多少种帮助老陈的方法?留言吧!
【我专长互联网、科技领域的分析和营销,经常会发布诚意满满的原创作品,如果你们感兴趣,就关注我,我们以后一起讨论一起玩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