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们还淡定吗?“PISA”都要变了耶?

 叶老师YP 2018-03-29

校长们知道吗?


PISA真的要变了

学校不仅要培养“未来人”

还要培养“全球人”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被咱们基础教育界津津乐道的“PISA”,今年又将迎来新一轮考试,成绩可能在2019年公布。 

        这将是这项由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简称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简称PISA)的第七次测验,今年全球将有80个国家确定参与。

       “PISA”考试每次开考都是教育界热门话题,而今年引起业界更大关注的是“核心科目”的调整:“PISA”每次都会选择一门“核心科目”用以评比各国学生在排名上的高低,而今年的“核心科目”将调整为“国际素养”,这突然变化的“核心科目”,是否会改变或影响各国基础教育改革走向,是否会让世界各国在教育上的排名发生全新变化呢?



一.“PISA”一直是个风向标

       “PISA”考试其实历史并不长,2000年才开始,三年一次,轮到今年也就第七次,之前它主要通过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三方面,来考察参与学生的综合素养。

       由于“PISA”的考后评估,是在全部参与国的共同监管下、由国际专家进行的,除了评估成绩,还需要搜集家庭、学校、社会甚至制度的背景资料,来解读学习差异的形成原因,因此也被誉为最为公正、全面的国际化学生评价模式。

       很多国家甚至把对“PISA”的研究作为推进本国课程改革、教育评价甚至教育问责的依据!

     历次PISA测验中,综合评价总是芬兰排名最为领先,由此,芬兰获得了大家公认的“基础教育全球排第一”的美誉。

       于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专家和从业人士,纷纷造访芬兰,考察、研究芬兰基础教育“魔方”,芬兰的教育体系、师资体系、教学理念、课程模式、课堂模式等先进概念不胫而走,芬兰的基础教育也随之成为其国家名片而让芬兰人倍感荣耀。



二.“PISA”曾经强调培养“未来人”

     中国孩子也在2009年首次就参加了PISA考试,而且首战告捷,获得了“卷面分”第一的惊人成绩,引起诸多国家关注。但当激动趋于平静,反思接踵而来:为什么“卷面分”低于中国的芬兰,却任然“全球排第一”呢?最后确定输就输在“PISA”考试的评价模式上,除了这些类似“卷面分”的直观知识考分,还有一项更重要的评价,那就是“自我调控策略”,中国孩子比芬兰孩子差不多少了五十个维度,几乎只有人家能力的一半。

       “PISA”测验的精髓在于“测验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严重影响这种关键能力的因素就是“自我调控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系统地监测、评估、调节自己的思维、认知、情绪与行为,以达到其目标的心理活动)。

       而“自我调控策略”或叫“自我控制能力”,更多影响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反思能力、判断能力、阅读能力、研究能力、调整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与之一生成长紧密联系、为未来社会所用的必备能力。

       所以,“PISA”倡导的是我们需要培养“未来人”。


三.“PISA”开始强调培养“全球人”

      今年的“PISA”测验或将“核心科目”调整为“国际素养”,不仅仅让我国现有的基础教育模式感觉到了压力,更说明OECD把对学生的培养理念,至少增加了如何让孩子在未来更好融入社会、融入全球大家庭,为全人类的和平和繁荣服务的理念,实际上,这也是全球教育的大势所趋。

       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指出,“国际素养”主要是为了让青少年充分理解不同的文化观点,以及他们要如何从社群媒体的信息洪流中提炼出可靠的事实依据。

     英国广播公司(BBC)甚至推测“国际素养”的考题方向,可能有以下三大类型:

      关心全球与当地议题的分析力这可以培养孩子鉴别煽动性的言论和极端主义在全球扩散的能力,这样未来才有办法杜绝全球性恐怖事件发生。

      辨别假新闻的发问和思考力。目前全球网络高度发达,这必然会带来很多来自全球的、严重不真实的信息,要能辨别这些信息的真伪,必须先学会如何思考和发问,这些对年轻一代的人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课题。

      尊重全球不同语言文化的包容力。青少年必须具备换位思考、同理他人的素养,除了培养分析全球议题的宏观视野,同时又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沟通,这才是全球化和开放式教育的精神所在。

     看到这里我们明白,“PISA”正在倡导培养“全球人”。


四. 面对“国际素养”,中国孩子着急了吗?

     我们在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过程中一直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在当代教育尤其是当代基础教育理念正在发生根本变革的今天,如何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开阔国际视野、放眼全球和未来,树立新的学生培养观,还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信新一轮的“PISA”测验,也会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一定的启示。

     在“国际素养”培养的准备上,中国更大的城市,所做的探索也更多一些。

五.“PISA核心科目”的变与不变

都在呼唤中国“未来学校”


      可以这样简单理解,“PISA”测验其实代表的是全球达成共同认

     知的未来学生培养要求与模式。对此,尽管各国教育界可能存在小的分歧,但大方向一定是大家赞成的。

      那中国这样一个正在追求民族伟大复兴、有胆略赶超世界强国的新兴国家,教育变革在所难免。

     如何变?当然是认清方向,借鉴成功经验,实现教育腾飞。


     这时我们发现,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未来学校实验室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落实“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的白皮书——《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就变得非常具有引领性了。

     《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对未来学校概念,从学习空间、课程、课堂及学校和学习组织模式等几大方面做了很好的定义。认真琢磨,这应该是可以满足中国未来学生培养方向——即培养“未来人”又培养“全球人”当然还能培养“民族人”的最重要的模式和出路。

     这至少说明,对于成为全球的教育强国,我们不仅是有准备的,而且我们也已经有了努力的方向和超越的底气的。


六.无论培养怎样的人,

都少不了课程模式的变革

     无论“PISA”如何变,导向如何指引,学校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学资源——课程,所以,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都会涉及到课程改革,甚至成功的课程改革才是教育改革的基本保障。

      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前列的“中国未来学校”,当然也需要有相应的课程作支撑,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学校受益。

      由中芬教育创新研究中心承担的横向研究课题《中芬创新主题课程》,对如期而至的教育改革,正在探索提供全新课程模式保障和途径的可行性。


     《中芬创新主题课程》不仅符合《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要求的全新的课程模式与课堂模式——主题式跨学科整合、创造性融入教育戏剧和STEM课程设计(每学期都有一个教育戏剧主题式跨学科教学、每月都有大型STEAM课程设计、每周都有小型STEAM课程设计),而且已经形成幼教到“〇年级”(即学前班)再到小学二年级的完整课程资源体系。

     看样子,我们已经做好了从理论到制度、从课程到课堂的全面准备,挺身相迎这一轮最前沿、最具挑战性的教育改革浪潮对我们的洗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