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评论(十)三十世家(三)

 墨香笙樵 2018-03-29

 第四十三卷 赵世家第十三

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医扁鹊视之,出,董安于问。扁鹊曰:“……秦谶于是出矣。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殽而归纵淫……”

居士曰:纵淫的意思可以是淫乱,也可以是乱施淫威。姬欢在位七年逝世,史书上并没有见到他淫乱和淫威的记载。稍显奇怪的是,在他在位的第六年,赵衰、栾枝、狐偃、先且居先后去世,且狐氏家族从此销声匿迹。随后一年,姬欢突然去世,没有为晋国留下任何的权力安排——如果是长期病症导致他逝世,他一定会率先对继承人做出安排,而此时的晋国却陷入到权力真空。如果结合本段记载,则有可能是姬欢在崤山之战后,与元老重臣进行夺权行动,导致两方都未得善终,只是因为影响颇大,所以被史家隐瞒了起来——自然,这只是一种推测。对于史籍上没有记录的史实,我们只好等待出土文献为我们解密。

他日,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异日,王饮酒乐,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夫人而内其女娃嬴。孟姚也。孟姚甚有宠于王,是为惠后。

居士曰:战国及以前,名在前,姓在后,所谓“妲己”,其实是姓己名妲,“娃嬴”则应该姓嬴名娃,既然如此她是怎样变成姓吴之人的女儿的?最后又是怎样变成“孟姚”(即姓姚的长女)的?一个人同时具有三个姓氏未免有些不可理解,稍显合理的解释是赵雍的王后原本叫孟姚,吴广听说赵雍梦到一个嬴姓女孩并且描述她的样貌后,到民间找到了与赵雍描述相似的孟姚并充作自己的女儿献给赵雍。

武公十三年卒,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

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

居士曰:赵雍先生为自己的儿子太子取名赵章,和自己的曾祖赵敬侯同名,可见那时并没有避讳的制度。历史上真正可考的避讳制起源于秦,《秦楚之际月表》避讳“正月”为“端月”,云梦县睡虎地秦简也避讳“正”为“端”的例子。嬴政曾下令废黜谥号,认为那是“子议父,臣议君”,可见其对父子君臣伦理的重视,所以避讳起源于秦并不奇怪。

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

居士曰:按照《逸周书·谥法》,“武”是褒谥,“灵”为恶谥。赵雍是赵国最为强势和显示了最强武功的君王,谥号为“武”,无所厚非。而谥号中的“灵”字则代表了赵国贵族的纠结,一方面,赵雍不得其死,“死见鬼能曰灵”(有鬼为厉),另一方面,赵雍又不能摆平自己儿子间的家务事,导致政坛分裂,“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武”言其外,“灵”言其内,这种内外的矛盾就是赵雍之所以为赵雍,也是人之所以为人。

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昭侯)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

居士曰:很明显,韩武要到十六年后去世,并且也不以“悼”作为谥号。所以本条并不言韩国君主之死,考察各主要诸侯国事迹,并没有某位谥号为“悼”的君主在本年(公元前349年,壬申)去世。且除《韩世家》和《六国年表》中的韩国条目外,并没有任何关于这位君主死亡的记载,可见此人之死无关当时国际大政,之所以记在韩国名下,是因为此人出身于韩国。《史记索隐》在《六国年表》记载此事条目下写道:“姬,亦作圮”,所以有人颇怀疑这人是大夫,但是韩国公子放着国内的尊崇不享用,反而到一小国担任大夫,实在让人无法可想。自然,他是可以在国内犯法逃到外国,但是违法之徒不求助大国反而求助小国,小国能够任命其为大夫而不受到韩国的攻击也是让人无法可想的事。所以,韩姬之“姬”应当娶姬妾之意,她的身份是出嫁的韩国宗室女子。这位韩国宗室女子嫁给了小国之君,并杀掉了自己的丈夫,这位兼任国君的丈夫谥号是“悼”。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田常既杀简公,惧诸侯共诛己,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

居士曰:从古以来,一切出卖国家利益、割让国土的人,一定是得权不正的奸雄。

三年,太公与魏文侯会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

居士曰: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的相同之处在于,周天子对于诸侯的要求没有不答应的道理。其不同在于,三家分晋分成两步:先是先确立三位新诸侯,然后由三位新诸侯消灭老诸侯。周王只需要承认新诸侯,虽然没了里子,但仍不失面子。而田氏代齐则是一步完成,用新诸侯取代旧诸侯,连国名也不变,周王在这个过程中连面子也没捞到——从实际上的橡皮图章变成了名义上的橡皮图章。连面子也没有,灭亡也变得指日可待。

驺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见之曰:“善说哉!髡有愚志,原陈诸前。”驺忌子曰:“谨受教。”……淳于髡说毕,趋出,至门,而面其仆曰:“是人者,吾语之微言五,其应我若响之应声,是人必封不久矣。”居期年,封以下邳,号曰成侯。

居士曰:《说苑·敬慎》中记载了三条常枞与老子所说的隐语,可谓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隐语,而信史中出现的隐语则以此为第一。隐语不知发源于何时,然而于战国已极盛。《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樗里疾,秦之将也,恐犀首之代之将也,凿穴於王之所常隐语者。” 樗里疾之所以能够跟嬴驷讲隐语,是因为嬴驷也是隐语的专家——可见那时隐语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至少绝不小众。隐语的发源可能与《诗经》的比兴传统有关,《诗经》中用“兴”作为引起的方式,“比”作为两事之间关联的方法,已经有比喻的意思。而隐语则是将比喻发挥到极致的。

三十五年,公孙阅又谓成侯忌曰:“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於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之卜者,验其辞於王之所。田忌闻之,因率其徒袭攻临淄,求成侯,不胜而奔。

居士曰:如此简陋的计谋不可能骗过老谋深算的田因齐,但谋反之名却足以令田忌不安。如果无视,不免受到猜疑;如果辩驳,不免将事情愈描愈黑;剩下的似乎只有铤而走险一途。好在田忌足够冷静,在排除这三条道路之后,选择攻击邹忌,将谋反之事变成私人恩怨。没有取胜之后立刻逃跑,避免事情扩大化,这就为他后来重新担任齐国将领提供了一种可能。

十二年,攻魏。楚围雍氏,秦败屈丐。苏代谓田轸曰:“臣愿有谒于公……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此其善于公而恶张子多资矣。”

居士曰:苏代这番话精彩绝伦,是一个纵横家的范本。仔细研读,大有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