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评论(十八)七十列传(六)

 墨香笙樵 2018-03-29

《史记》评论(十八)七十列传(六)

 

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乃吞药自杀。

居士曰:即使事情真如蒙恬所说,不忍心背叛秦王朝。难道他不可以囚禁使者,当成此事没有发生。然后派自己的使者去咸阳上书,言语之间对嬴胡亥加以威胁?以他的兵力,嬴胡亥应该有所忌惮,所以双方相安无事应该不是问题。又怎么会在自己的土地上,因为一封书信以及命令不能上达而自杀?这事情的疑点实在太大。

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太史公曰:……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居士曰:时势固然能造英雄,但英雄却不是仅仅靠时势造就的,也需要自我造就。魏豹和彭越被时势推到了一个南面称王的位置上,但他们自身却没有大志,只想在乱世中能够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魏豹才反复于刘邦、项羽之间,彭越才会相信吕雉的话企图为自己辩诬。却不知道政治问题第一是立场问题,第二是利益问题。魏豹立场不定,所以死在周苛手里。彭越没有分析清楚利益,反而认为自己所立下的功劳和与刘邦间的战友情谊足以令自己赎罪,最终遭致被剁成肉酱的结局。

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上曰:“何谓上计?”令尹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

居士曰:之所以上计和中计都需要攻打楚国,是因为楚国有两股政治势力可以利用。第一是原楚王韩信的势力,韩信和英布都是汉朝的功臣,兔死狗烹,英布打悲情牌可以获得韩信故将及同情韩信人的支持。二是项羽的势力,英布最初是项羽的部将,有政治基础。如果出面对项羽旧部进行整合,可以获得一些可观的军事资源。

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居士曰:背水一战的背景是人心不服,韩信不得已而用之。置于死地的目的是逼将士走上绝路而只能服从指挥。如果将士原本服从韩信,韩信还把他们逼上绝路,对主将的怀疑和对战局失去信心,反而会让事情适得其反。

(韩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

居士曰:韩信听了李左车的话而派使者为张耳求王,其实质并不是为张耳请求,而是希望刘邦能批准自己担任赵王。不知道刘邦是真的一时糊涂(刘邦有时的做法并不精明,他至少有两件糊涂事,第一次是封闭函谷关想自称关中王,第二次是则想封六国君主的后代为王),还是装成没看懂,竟然真的答应了封张耳为王。答应封张耳为王的好处是不满足韩信的欲望,以免他日后膨胀乃至今后挑战刘邦的权威。但劣处却是让韩信对刘邦不满,将来甚至会对刘邦公开索要王爵。后来刘邦在荥阳被围,韩信借机请求刘邦封自己为代理齐王,其缘由在此。另一个劣处是赵王虽然是刘邦所封,却是韩信所请,如果没有韩信这封奏章,张耳不会成为赵王,这也让张耳对韩信感恩备至——张耳是刘邦的亲家,他之所以辅佐韩信,目的在于监视,但韩信的这封奏章的兑现,会减轻张耳对韩信的监督。最合适的解决办法是让韩信当赵王,张耳当相国。一来韩信没有反对的理由,因为韩信请求的是让张耳当王,现在把张耳降职位副官,张耳已经吃亏。二来,揭穿韩信的政治谋略,让张耳感谢刘邦本身,并且因为这种谋略而对韩信更加防范。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居士曰:韩信之所以羞于与樊哙为伍,是因为樊哙只是将才而不是帅才。樊哙在出征之时往往身先士卒、作战勇猛,但他只宜临阵对战,却不能指挥全局。曾经斩击敌军猛将,却没有灭国之功。从下文韩信对刘邦的赞许中也可以看出,韩信所尊重的是统驭性的人才,而非战场的猛将。

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汉十年,信令王黄等说误陈豨。十一年春,故韩王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距汉。

居士曰:韩王信一度想借助匈奴的势力进攻汉朝,自己取刘邦而代之。但是匈奴逐水草而居,根本无意于汉朝的领土,所以才会连白登之围那么好的机会都放弃。自然,他们更不会愚蠢到用自己的军队帮助韩王信夺权。所以韩王信必须外寻找能够支援自己的力量。韩王信找到陈豨作为援手有三个因素,第一是韩王信在匈奴,陈豨在代国,二人相聚较近,这是便利性。二是陈豨虽然只是赵国国相,但其长期在代国养兵,其军事势力可观,不亚于一路诸侯,这是有利性。三是刘邦对功臣的猜忌和陷害使汉朝功臣人人自危,刘邦的旧友卢绾最后都不免因此归降匈奴,何况与刘邦并无亲故并且受到刘邦的怀疑的陈豨?这是可行性。有此三点韩王信会拉拢陈豨,也因为刘邦对功臣的猜忌太深,所以陈豨答允韩王信。如果这时陈豨再去长安将事情密报给淮阴侯韩信,则未免会使事情泄露,弄巧成拙,何况淮阴侯韩信已经是笼中之鸟,根本不会对战局起到过大的作用。之所以淮阴侯韩信被牵连其中,很可能只是吕雉利用同名的巧合,把韩王信的罪名安到淮阴侯韩信身上——总之都是一句话,“韩信勾结陈豨”。浑水摸鱼为淮阴侯韩信定了罪,等到事情真相浮出水面的时候,淮阴侯韩信已经被文字游戏灭族,当局更不可能为他翻案了。

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破豨别将胡人王黄军于代南,因击韩信军于参合。军所将卒斩韩信,破豨胡骑横谷,斩将军赵既,虏代丞相冯梁、守孙奋、大将王黄、将军、太仆解福等十人。

居士曰:这里说的再明显不过,韩王信不但游说陈豨反叛,而且部将王黄也归陈豨统驭,双方兵合一处,针对汉朝联合作战。

太尉勃不得入北军,于是乃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况绐吕禄,吕禄信之,故与出游,而太尉勃乃得入据北军,遂诛诸吕。是岁商卒,谥为景侯。子寄代侯。天下称郦况卖交也。

居士曰:没人说郦寄是大义灭亲,也没有人说他是受到胁迫值得原谅。这是因为他是以友谊的名义除奸,表面上为吕禄谋划和憧憬,实际上是利用他的信任将吕禄一步一步送上断头台——在这里我们并不是采用和卫鞅双重的标准评价郦寄,只是卫鞅在将魏卬骗出来以后,凶相毕露,犹不失为真小人;而郦寄却看似处处为吕禄着想,使后者至死为他感恩戴德,分明伪君子的行径。在友谊里,伪君子永远比真小人来的可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