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续资治通鉴》评论(九十二)

 墨香笙樵 2018-03-29

第一百六十三卷 宋纪一百六十三

宋理宗宝庆元年(乙酉,公元1225年)

庚午,湖州人潘壬,与其弟丙、从兄甫,以史弥远废立,不平,乃遣甫密告谋立济王意于李全。全欲坐致成败,阳与之日期,进兵应接,实无意也。壬等信之,遂部分其家众以待。

居士曰:赵竑先生完全没有成为领袖人物的素质(详下),但他却是赵扩先生确立的太子,政治身份毋庸置疑。李全应该将他作为一张王牌抓在手中,将赵竑推送上皇位,并留下他的太子作为人质,这样就掌握了新政府的命脉,其地位便与后来的王保保类似,能够掌握帝国的军政权力,而不至于始终被当做流寇,找不到可以依附的政治力量。

竑闻变,匿水窦中,壬寻得之,拥至州治,以黄袍加竑身……乃与约曰:“汝能勿伤太后、官家乎?”众许诺……壬伪为李全榜揭于门……比明视之,则皆太湖渔人及巡尉兵卒耳。

居士曰:要进行政变,必须要有独立的军队,赵竑在没有军队的前提下黄袍加身,跟现任中央公开决裂,完全是失智之举。而他居然相信此种乌合之众能够伤害到皇帝赵昀和太后杨氏,证明他对政治完全不够了解。他又被这群乌合之众绑架,完全不能独立决断,缺乏乱世政治人物应有的魄力,一个没有领袖素质的人物在没有自知之明的前提下充当了领袖人物,他的下场就只有可悲。

进士井研邓若水上封事曰:“行大义,然后可以弭大谤;收大权,然后可以固大位……济王,先皇帝之子也,而弥远放弑之。皇孙,先皇帝之孙也,而弥远戕害之……弥远之徒,死有馀罪……悲夫!”奏上,弥远以笔横抹之。

居士曰:邓若水的上书中请赵昀“收大权”,表明他知道此时史弥远在代理皇权。后面谈赵竑的一段,是否定赵昀登基的合理性,如果其上奏是为赵昀着想,则不会以此挑动赵昀敏感神经。所以这一封奏章就是写给史弥远,内容就是弹劾,分析到位,且有胆量。

礼部侍郎真德秀言:“高宗六飞南幸,驻跸钱塘,其与前世之君披攘荆棘以立朝廷者,殆无以异,其艰勤可谓五矣……通下情而达民隐,实初政之首务也。”

居士曰:柏杨先生在翻译《资治通鉴》的时候曾说,以前不知道奏章的好处,等到自己亲自翻译《通鉴》,才知道奏章的有用。可惜的是先生没有翻译完《续资治通鉴》,不然看到真德秀的这篇奏章,便会知道有些奏章真的是大而无用。真德秀的所有文字翻译过来只有一个意思,即劝导赵扩赵昀勤政,三两句话就能讲清要害,而他啰嗦这样多。杨坚处置司马幼(事见公元584年),朱元璋暴打茹太素(事见1376年)都是基于此种原因。

宋理宗宝庆二年(丙戌,公元1226年)

朝廷闻李全为蒙古所围,稍欲图之。

居士曰:南宋王朝听说李全被蒙古包围,第一反应不是去营救,反而是趁机消灭他。但实际上蒙古的侵略目标并不是李全,而是南宋王朝本身。李全所捍卫的正是南宋帝国的统治权。何况,李全有自己的派系,有独立的军事力量,没有与宋王朝对立就已经是最大的帮助。南宋一再逼迫李全,最后使他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蒙古太祖二十一年(丙戌,公元1226年)

蒙古富珠哩引兵入山东,先遣李喜逊招谕李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喜逊见杀。

居士曰:李全的红袄军之所以有战斗力,在于能统一指挥。最高领袖是李全,如果他一意投降,田世荣毫无办法。之所以继续抵抗,应出自李全自己的主意,只是南宋王朝对此全不买账。中国帝制时代有君主拥有天下的思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将一切非官方的武装都视为应该剿除的反叛。如果赵昀和他的帝国能够理性看待李全,用政治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思考这一事件,甚至以利益对李全进行奖励与约束,一如西方的雇佣兵制度,结局便与此完全不同。

第一百六十四卷 宋纪一百六十四

宋理宗宝庆三年(丁亥,公元1227年)

有郭统制者,杀全次子通及全妾刘氏,妄称杨妙真,函三首献于杨绍云,驰送临安。倾朝皆喜,檄知盱眙军彭忄乇及总管张惠、范成进、时青并兵往楚州,便宜尽戮李全馀党。

居士曰:李全投降蒙古帝国,但他的部属尚在观望,仍属可以联合的力量,为什么要将他们全部诛杀?已经投降蒙古的李全部众,没有得到优厚的待遇已经确定反水,现在屠杀这批尚未投降的部属,除了消耗自己的有生力量以外,也向已经投降的人释放一个讯号:归附宋朝是死路一条,因此断绝了他们归附的希望。而且李全始终捍卫宋朝利益,只是因为力量不支所以投降,现在屠杀他的旧部,是把他逼成第三个李陵、第二个李广利。这是在逼反郦琼、屠杀赵哲、曲端和岳飞之后,南宋王朝在对待将领方面所做的最愚蠢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