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皱蝽

 老宋329 2018-03-29
所属类别 :
植物

属半翅目,蝽科,兜蝽亚科。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广东,云南等地。危害刺槐、紫穗槐、胡枝子、葛条等多种园林植物,主要以若虫群聚刺吸受害植物的枝条,危害严重时致幼树整株枯死。

词条
百科
精彩信息一览无遗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小皱蝽

  • 拉丁学名

    Cyclopelta parva Distant

  • 别称

    九香虫

  • 动物界

  •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 昆虫纲 Insecta

  • 半翅目

  • 蝽科

  • 分布区域

    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广东,云南等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小皱蝽小皱蝽体黑褐色,无光泽。体长12~15毫米,卵圆形,体宽6~10毫米。头小,触角黑色、4节,第二、三节稍扁。前胸背板后半部及小盾片上,有很多横向细皱纹,故称小皱蝽。小盾片前缘中央有一个红黄色小点,有时末端也有一个小黄点。小盾片三角形,盖着腹部第四节。其基缘中央常有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腹部背面为红褐色,两侧缘各节中央有红褐色横斑;腹面为红褐色。腿节下方有刺。雌虫生殖节腹面稍凹陷,纵裂,后缘内凹深;雄虫生殖节腹面完整,稍鼓起,后缘圆弧状。卵为桶形,初产时米黄色,孵化时粉红色或黑褐色。卵长0.8~1毫米,宽0.8~0.95毫米,卵上有卵盖。1龄若虫体长1.7~2毫米,头宽0.5~0.8毫米。初孵时淡红色,将近脱皮时头和胸部变为红褐色。触角节间及复眼为暗红色。腹部呈浅红色。5龄(末龄、老熟若虫)体长12~14毫米,头宽1.7~2毫米。前胸背板有两个半圆形的相对称的褐色花纹,小盾片三角形,边缘色深。[1]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广东,云南等地。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价值

药用

【名称考证】小九香虫(《中国药用动物志》)

【科目来源】蝽科动物

【药用部位】小皱蝽的干燥成虫。

【性味归经】辛,甘,咸,温。脾,肾二经

【功效主治】行气止痛,补肾壮阳。本用于脾胃气滞,中阳不足,脘腹胀痛,治阳痿早泄,腰膝酸软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一9克。

【药材鉴定】药材九香虫可能包括蝽科兜蝽属(Aspongopus)与皱蝽属(Cydopelta)的各种昆虫,其中以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与小皱蝽(Cyclopelta parva)最为常见。小皱蝽在华北地区的南部(如山东)亦有分布,而九香虫最北分布到江苏与安徽,其它种类均为纯粹南方种。因此在北方地区,此种药材似应以小皱蝽为主。

折叠编辑本段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成虫聚集在槐树下的土表层越冬,越冬场所杂草丛生。翌年3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常中午爬出活动,日落前回到地表,但并不取食。随着天气变暖,越冬成虫不再回到地表,多集中在萌发比较早的杂草上及刺槐根际处。刺槐开花时(4月上、中旬)开始取食槐树汁液,5月中旬开始交配,6月中旬开始产卵,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8月上旬为产卵末期。6月下旬卵开始孵化,卵历期约15天;若虫集中在卵块周围的1~4年生枝梢上取食,历期约55天,若虫脱皮5次后于8月中旬开始羽化。成虫自9月下旬开始下树越冬,至11月上旬全部进人越冬场所。[1]

折叠编辑本段防治方法

若虫发生期,可用10%速灭菊酯15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杀。[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