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吃不过饺子,今天你们家包了什么馅儿的饺子 ˆο

 五加皮1 2018-03-29

饺子,又名“娇耳”,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名目繁多。民谣中唱: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吃饺子已经成了融入中国人骨子里的一个习惯,不仅过年吃,平时也爱吃。这正印证了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好吃不过饺子。

关于饺子的发明,有两个感人的故事。

一说是我国古代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回到家后,张仲景叫弟子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后来,人们就仿造“娇耳”做成食物,一边吃一边感念张仲景的恩情。

还有一说是为了纪念女娲造人。

传说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固定,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如今,饺子已经融进了中华文化和每个中国人血液里,过年吃完饺子已经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心灵手巧的人们把饺子包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使饺子不只是食物,还成了一件艺术品。

怎么样,你想试试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