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llssmm44 2018-03-29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吴中华, 1959年出生于湖北天门。曾从戎九载,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副主席、湖北楚天书法院副院长、湖北省美术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荆州市文联副主席、荆州市书协主席。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草书斗方 65cm×65cm

弄翰抒豪气 乾惕敢辞劳

——读吴中华和他的书法

文/魏开功

与中华兄相识于荆州,是在八十年代末一次书法展览酒会上,屈指数来,已有30余年了。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军人豪放的作派在他频频的举杯中尽显无遗。因为情投意合,从那以后,我们过往甚密,每每在畅饮中谈书论道,如此这般,情谊日深,便成了莫逆之交。至今,他那豪迈侠义之情,仍然没有丝毫减退,让你与之相处,有如沐春风之感。他虽豪迈侠义,但却不失稳重沉着,亦无骄横狂野之气。正是这种性情品格,成就了他的书法和人生。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草书斗方 68cm×68cm

1978年,吴中华从湖北天门参军,入伍后,弱冠之年的他懂得了寸金难买寸光阴,便如饥似渴地开始学习文化。部队的官兵见他的字写得不错,很有手聪,遂鼓励他学习书法。从那时起,吴中华就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9年的军旅生涯,既磨砺了他的意志和品格,也使他在书坛上崭露头角,1986年就荣获全国首届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1987年转业后,他一直在劳动部门工作。20多年来,吴中华除了认真履行公职外,业余时间大多一心向学,勤研书法,且收成颇丰,他的书法作品20多次入展全国性书展,并屡屡获奖。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其腾挪牵掣和提按顿挫,承载着书者丰富的情感,展露出书者的功夫、学养、才气和性格。即如刘熙载《艺概》所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吴中华的书法凸显出的风貌一如其人。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草书横幅 40cm×90cm

才气,除了天赋外,是坚持不懈的磨砺。只有磨砺,才能有所悟。写字需要天赋,没有天赋的坚持,穷毕生之力也可能是徒劳的。我的老师吴丈蜀先生说:“不是写字的料,趁早改行做别的。”但有了天赋,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会有所收获。吴中华从小手聪就好,比他同龄人的字写得更胜一筹。入伍后,吴中华对写字的自觉,使他一直锺情于书法,无论是酷暑炎夏,还是三九严冬,他都坚持临碑习帖。记得1990年代的一个盛夏,我出差到荆州,晚上偶尔去造访中华兄,见他脚穿雨靴,光着背膀在临习《郑文公碑》。这种情状令我钦佩和感动。不过,吴中华不是死临碑帖,而是在浸淫传统中,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扬己之长,弃己之短。早期,他对颜真卿的楷书和行书,如《勤礼碑》《祭侄文稿》《争座位帖》都曾下过苦功,仅《勤礼碑》就临过不下百通。得其厚重大气后,继而,又在北魏《郑文公碑》中体悟用笔的方圆兼备,以得篆势、分韵、草情。之后,在“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米芾、王铎、张瑞图中游曳,以求其妍美和韵致。转益多师使吴中华寻绎出了以碑化帖,碑帖融合的书径。书法家朱守道说他:撷碑之野逸奇趣,化帖之清和优雅,以碑之金石气济帖之薄弱,其行草书摒却锋颖的侧利跳荡,强化其使转,碑骨帖魂,神骏豪宕,既有精悍之色,又具松秀之趣。这一评价确实很精当。碑帖融合,说起来容易,要真正融合并非易事。学碑,在于求其古拙雄强;学帖,在于得其灵动韵致。把两种不同风格的书法在有意无意中相互渗透,呈现出不事雕琢的自然和谐的风貌,达到米芾所谓的“不知以何为祖也”的境界,非有才气者不能至此。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草书横幅 45cm×240cm

吴中华以行草见长,碑骨帖魂在他的行草中尤为突出。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运用独特的富有质感和生命力的线条,借助汉字载体,通过变形夸张等手法构筑的令人生出无限想象的艺术空间。元代赵孟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历代书法家将此奉为圭臬。然著名国学大师、书法家启功先生却打破几百年书坛的陈说,提出了“书法以结体为上”的书学观。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中说:“赵孟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窃谓其不然。试从法帖中剪某字,如'八’字、'人’字、'二’字、'三’字等,复分剪其点画,信手掷于案上,观之宁复成字。又取薄纸复于帖上,以铅笔划出某字每笔中心,仍能不失字势,其理讵不昭昭然哉。”启功先生的这一书学观是建立在对书法的用笔能娴熟驾驭的基础上的。因为没有用笔,谈不上书法。吴中华的书法实践自觉不自觉地践行了启功先生这一书学观。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草书四条屏 135cm×23cm×4

线条的形态和线条间相互关系决定体势。吴中华的行草,结体开合有度,纵横捭阖,伸展自如,浑厚大气,爽爽有一种风气。他的笔画在不经意中,或将长画缩短,或将短画伸长,求变化但不怪诞,如西施之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使人觉得恰到好处;字之分布,运匠心于经营位置之中,或密不通风,或疏可走马;结构体态,或中宫紧缩,或舒展开阔,或左高右低,或左抑右昂,或左右揖让,其字势随情感之抒发自由驾奴,阿娜多姿,变幻莫测。对每个字的点画、布白、体态,吴中华在落笔之前,似乎略有所思,但在挥运之中又是相机行事,仿佛是心储万象的一个一个地释放,在冥冥之中,既把握传统书法的体势,又生发出一种新的意象,别开生面。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也是吴中华的过人之处。当下不少书者,为求结构之奇特,肆意夸张,故作丑态,矫揉造作,实乃丑怪恶札。而且,很多人的作品千人一面,无个性可言。其实,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求变心态的反映。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草书条幅 135cm×50cm

书法作品的优劣,很多程度上决定于书法线条整体组合的优劣。书法线条整体组合规律,即是书法艺术的造型规律。单体组合(一个单字构成)的整齐、参差、主次、均衡、对称、对比、呼应、比例等美学原则,须在整体组合(整篇章法构成)的节奏感、整体性、多样统一、和谐等美学原则的统摄下,为整体组合服务。在行书中,作品的成败往往不在个别点画的得失或某字之工拙。因此,对整体组合的节奏感、整体性、多样统一、和谐需要从宏观的整体的予以综合的把握。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草书条幅 136×68cm

人的内部世界或外部世界,都是有节奏的自然存在。当把对这种自然存在的感觉和发现,经由人自觉不自觉地积累起来的经验性意识外化后,就会变成有节奏感的艺术。书法艺术的节奏感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吴中华的行草作品中,他的情感通过对笔法、墨色、线条、形体的自由的合乎美的把控,使其跌宕起伏,充满情趣,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他在挥运的过程中,时而如骅骝开路,势不可遏,时而如涧水细流,舒缓从容;用墨或浓似漆色,或淡似轻烟,或枯似干裂秋风,或湿如荷含春雨;线条时粗时细,时重时轻,时蹲时卧,时仰时俯;形体或大或小,或端庄稳重,或奇异诡怪,独立之形体,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组合之字,两字或两字以上相连,或左右摇曳,或飞流直下,一气贯注,其心之律动跃然纸上。因此,我们能从他静态的作品里,把视觉转化为听觉,听出了它极富节奏感的美妙音乐。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草书条幅 180cm×30cm

清代梁章钜在《学字》中说:“字体各有管束,一字管两字,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这无疑是从书法的整体性说的。整体性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原则之一。吴中华的行草作品不能说字字珠玑,但从总体来说,局部的各种关系形成的一定比例和秩序,已然融合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刘熙载所说的“变而贯”。因而,他的书法作品“精神团结,神而不散”。书法线条整体组合的美学原则其实在一定情况下是交叉的,有节奏、有整体性必然是多样统一的和谐。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草书条幅 180cm×50cm

总体而言,吴中华的行草书,笔力凝重之中寓飘逸,结体奇巧多变但自然生动,章法错杂参差但和谐统一。这得益于他的品格,得益于他的豪情,得益于他的修为,得益于他的书法功力。换句话说,他的书法是他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展露。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草书条幅 180cm×70cm

愿中华兄“尽挹西江”,创作出更多的无愧自己、无愧时代的精品。我坚信“乾惕敢辞劳”的他定会有更辉煌的明天。

(作者为书法报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书法报艺术中心主任,湖北开明画院副院长,湖北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鸿鹄书画院院长)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行书对联 180cm×50cm×2

●前人论诗有云:”学李杜者,勿执于句字之间,当率意熟读,久而得之。此提魂摄魄之法也。”学书亦然,与古为徒,宜当于形神兼得,得形已不易,得神更不易。而书显之以形,实出之于性也。中华率性之人也,其于书孜孜穷究,内外求索,挥运率意,妙手精微。《礼记·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书之作亦循其性之自然,恪守于法而无法,人莫不各有当行之法,以己之法参古已有之法,是谓书之道也。中华之书得于此。

——徐本一(湖北省书协主席)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行书对联 180cm×50cm×2

●吴中华的书法,首先显现出来的是一种大度和自信。其书法熔北碑南帖于一炉,字里行间气息生动,形成了气雄力坚、厚重朴茂、法度严谨的个人风格。

生长于历史文化名城荆州,传统文化的熏陶无疑使他的书法充溢着源自久远的文化信息,成为一种富有时代感和个人创作激情的艺术表达。尤其是他近年来书写的作品,使人感到奔放的气势与激越的心态。其以碑意入书,结字内敛而凝重,行笔抑扬顿挫,用笔雄浑大气、开合有度而又风神洒脱,表现出一种大气度的精、气、神。我认为,他是在古人书法经典之中刻意寻找精神寄托和新的生发点,追求着那种初看厚实朴茂而灵动、久看则韵味悠长的书风。看得出来,他沿着自己的思路博观约取、食古而化,将其读观历代碑帖所得不断付诸实践。他是勤奋而聪慧的,在长达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与追求中,不遗余力地阐述着他的艺术境界……

时光荏苒,吴中华身上却始终有一种东西不变,那就是不随俗、走自己的路。他具有一种坚韧而崇高的自信,这是真正难能可贵的东西。我欣赏他别具一格的笔墨语言,并深信他必然会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李胜洪(中国书协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行书横幅 40cm×90cm

●当代书法的风格,可谓百花齐放,百花争艳。以地域书风出现为多且面目强烈,如中原书风、江左风流、广西现象等。荆州书法的领军人吴中华的书法风格,便是带着浓郁的荆楚书法风貌,呈现出奇丽妙趣、天真浪漫的审美意趣。

观其书法,感觉有一种经典与时尚的强烈对比和相互兼容的妙趣。其代表书体行草,以二王为基,米芾为面,吸取明清诸家之长,用笔洒脱,墨气淋漓,意境宏大,妙趣横生。楚文化的瑰丽奇想,融合于他的书法之中,表现为能融碑通帖,并在行草创作中契合楚简的飘逸狂放,在笔墨、结构、章法上追求出其不意的艺术效果,不拘古人,不落尘俗,给欣赏者留以想象空间。

吴中华先生的书法在碑帖结合上做了深入的探索,同时也对楚简的大美做了深入的挖掘。这些书法创作,把握了时代书风。书法创作当随时代,时代在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书法创作应当具有时代审美。纵观书法史,经典作品都具有时代性,谁把握了当代审美,谁的书法将与时俱进。

——于恩东(中国书协理事,中国石油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行书横幅 45cm×145cm

●吴中华的创作能力主要运用在行草书和楷书方面,大略的审视,可以感觉到他的行草书受到了晋、唐人的影响,还借鉴了清人何绍基的笔法,楷书则更倾向于一些北朝墓志,又融入一些行书笔意,使之正而不庸、活跃多姿。

吴中华的行草最能体现他的审美倾向。一个人的审美倾向大致确定之后,技法也就随之专注于深入,为审美主旨服务。吴中华的行草书与身边的书法家有所不同,大刀阔斧,雄阔大度,流荡着波澜壮阔之美。在用笔上显然有颜真卿的意味。大凡受到颜书的影响,笔下都会呈现出厚重笃实,骨气端翔,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颜书的正大重拙,往往使学书者充满了底气,而少了雕锼为饰,组绣为美,浮浅为容这些虚妄。吴中华的这一部分行书表达了敦厚笔调,是比较让人玩味的。吴中华又喜于在厚重中穿插一些灵动迅疾的线,希望使之联贯又有灵活之气。这些线有的是有质量的,气之贯串如水出峡。但是也有一些萦绕之线只有表现的好看,却显出轻佻、浮薄、尖刻,抵销了浑厚感。当代行草书家更多地想着让一件作品动起来,动作很大线多牵扯不约。缺乏快捷驾驭的本领,这些快写的细线就毫无质量了。把字写得敦厚朴拙些是更重要的,浑穆庄重,不力炫为之噪。金人王若虚以为:“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始为知本。”多致力本是创作的重点。这也牵涉到吴中华的用笔速度,迅疾乎?徐缓乎?最终还是要看线之质量。《自叙帖》线迅疾且坚韧,说明如此速度是可行的。而吴中华迅疾牵扯的不少线,是没有质量的。不妨沉着徐缓而书。何绍基的书法也是吴中华的另一学习方向。学何绍基,不免近了些,没有把握好是其关键。笔下之形不可谓不似,何氏特征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所下功夫,并能惟我操纵,惟我捭阖,熟练创作。再复杂构成的作品分解到最后就是点画,就是线条。吴中华在这方面的展示不免太弱了,有何书之形,也太随便,行笔草率、轻浅,笔墨皆未能沉入纸里。尤其是承袭何氏的战笔,也缺乏节制,所用分寸不得当,以至于线在运行中不畅快,弱如残丝,战战兢兢全无骨力拄其间。清人袁枚曾认为:“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的确如此。譬如《王湾江南意诗》,可见何绍基书之形,却无其神,造型虽松而懈,点画虽巧而浮,颇觉神散。每一位前贤书法都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的局限——审美上的局限、技法上的局限,甚至具体到一点一画的局限,是需要学习者心明眼明,需要去蔽,需要剔抉,方能称为善学。这样,在面对每一本古代碑帖时,敏锐地发现其弊,摆脱其蔽,就能存其真,得其粹。每一位书法家都有自己的学习、创作重点,构成个人的立身之本,而非泛泛学以为广大。吴中华还是需要把精力集中于晋唐,追慕远大。元人杨载曾认为:“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阔,血脉欲其贯串,风度欲其飘逸,音韵欲其铿锵。”吴中华努力为之,自然可期高远。

——朱以撒(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行书小品 35cm×35cm

●吴中华的根基在何绍基,也有一些张旭《古诗四帖》的影子,但也不免有一些时风痕迹。

时风利弊参半。一方面,确实要考虑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但更需要与时风拉开距离,做到“传统更传统,现代更现代”。我个人以为,对联作品尤佳,主要在于气势和厚度兼顾,何绍基的成功正是如此。故而我更偏爱其近何氏风格一路的,在具备了气势和速度的同时,也彰显了沉劲和遒厚的特点。

——薛元明(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评论家)

翰墨抒豪情——吴中华书法艺术品鉴

●中华先生的书法诸体兼擅,尤以行草见长。其书师古人亦师今人,以王、颜二家书为其根

本,时见王书之清丽,又见颜书之厚重。在章法结体上多见时代之趣。

他的行草在用笔上以中锋为主,不避偏锋。中侧互用,笔法灵动,故见跳宕之趣。用墨上枯浓相间,浓重处点画厚实,枯笔飞白处轻灵而不失力度。其书结体颇具匠心,强调欹侧收放。大部分字形以收为主。笔短意长,时见奇趣,部分字形随笔势而舒张,这样保持了行气的贯通,又在疏密伸缩上有了变化。其书在章法上一任自然,看似随意,实则胸有成竹,从正文与款书的处理上可见其对章法的娴熟把握。中华先生之书是拙中寓巧,拙则重、大有力度,巧则灵、变有趣味。在书法之道中,中华先生以坚毅之力,孜孜以求,已取得骄人的成绩。其浑朴的笔墨,蕴涵着前进的坚实步履和高度的精神追求。

——崔廷瑶(中国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书协原副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