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相国 | 法度中演绎意境

 励志朝阳 2018-03-29


李相国,号养荷斋主。1956年生于湖北,自幼受祖父影响学习书法,后师从著名学者、书法家吴丈蜀先生。1992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2006年迁居北京专事书法,现任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家名家工作室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


获全国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二等奖,《东方艺术·书法》2009 ~2010年度'全国书法二十家”,《中国书法》“当代书坛名家系列工程中青年书家”,多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院和中国国家画院等主办的大型展览,百余次参加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参加第一、二、三、四、五届国际书法年展并访问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法》、《书法》、《东方艺术·书法》等多次进行专题介绍,“书法艺术鉴赏六谈”等文章发表于国家级专业报刊。湖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为其制作书法专题片并播出。书法作品收藏于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和个人。培训的学员中有多人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展”、“兰亭奖”和专项展并获奖。荣获中国金融文联第一届、第二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走在传统的路上

        ——李相国的书法追求

文 | 胡抗美


中国书法传统对于书法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书法艺术是发展的,但不管怎么发展都离不开传统,离开了传统就不叫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传统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传统,传统中有创新的积淀、有探索的成果,有改革的经验,所以它永葆青春活力。

雄视

74x49cm

点击图片进入拍卖


李相国的人格与书法的品格都是传统的。他为人敝亮,透明,好友,乐施,崇尚吃亏是福,效法“己所不为,勿施于人”。办事干炼而赋于智慧,风风火火而不失程序,说话大嗓门,笑声爽朗,虽个头不高,则有雄风之气。书者,如也。相国的书法风格属阳刚一路,大气中透出些许俊秀,法度中演绎着意境。通观之,有那么点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毕竟弹过的味道。在有泪不轻弹的文化背景下,没有弹过泪的男人,是一个人生不完整的男人。




与命抗争

34x137cm

点击图片进入拍卖




博览

46x73cm

点击图片进入拍卖



相国曾主政银行业内的基层领导,同时,他又是一个地道的书法家。工作上,他以成功的方式早早地给自己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艺术上他以求变、求新、求古的方式,把自己置于“否定之否定”的风险之中,行进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涩途中。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是他在银行事业中最为兴盛时期,他毅然把权重倾向于书法事业,就是在这个时期,他问师于吴丈蜀、徐本一、李刚田、石开等,把自己的书法成就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制怒

71x46cm

点击图片进入拍卖


和谐是中国人的身份证;和而不同是中国书法的民族特性。因此,中国人修养和谐文化是存身立业的基础,而中国书法只有坚持传统才能有高度。相国的书法梦建立在传统的根基上,他在书法思考与创作中,总是以传统为中轴线,用发展的思维看传统,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传统,在创作实践中诠释传统。




翰逸神飞

34.5x138cm

点击图片进入拍卖


我以为,怎么看待中国书法传统,是能不能清醒而自觉地坚持传统的关键。传统是书法创新的源泉,是历史精华的提练,是人文精神的反映,是技法经验的总结。传统的这些特性是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名字叫作:精神。继承传统如果不具备这种历史观,以个人或者时代好恶取舍统一体的某一方面,必然深陷于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的纠结之中。以帖学传统为例,从魏晋到五代,人们对帖学实际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魏晋自不用说;南朝对钟繇和王羲之情有独钟,羊欣、虞稣、王僧虔和陶弘景等认为,只有钟繇和王羲之才是书法的正统;北朝却十分推崇崔寔。北朝有个叫王愔的人,他编了一本选择有二百多位书家的《古今文字志目》,在这个《志目》里,钟繇和王羲之虽然榜上有名,但名次并不靠前。到了唐代,李世民罢黜百家,独尊王羲之,用行政手段确立了王羲之的正统地位。南朝、北朝和唐代各不相同的态度,说明对传统的认识一开始就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同时还说明,传统不是独家,而是多元丰富的。所以,继承和发扬传统,不仅是学习某人某帖,不能停留在一家一帖的字面样式的传袭,而是要坚持和学习传统精神。




心经

25x23.5cm

点击图片进入拍卖


再比如,张彦远曾就笔法传统的传续作过一个梳理:“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虞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张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所谓“蔡邕受于神人”,其实就是蔡邕悟的结果,如果把这种悟出来的结果作为一种精神,昭人去感悟的话,那么,蔡邕之下就可能不只是文姬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另外,这种一对一的传,传中有得有失,得的是被传者的主观因素一定会给传统烙上各个时代的烙印;失的是因被传人的立场、天赋及学养等因素的差异,传的过程中“跑冒滴漏”的现象不可避免。怪不得李煜说:“虞世南得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右军之力而失其温秀,薛稷得右军之清而失于拘窘,李邕得右军之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右军之法而失于狂,颜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于粗,柳公权得右军之骨而失于犷。” 李相国作为信息化社会的书家,他从发展变化的视角看传统,不把传统看作一个固定僵化的东西,也不死守一家一派,而是向各家各派,碑学帖学,以及经典与民间的精神学习,并继而传之。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虽有古意而不辨谁家谁派;虽有时代特点,却不因时风而左右摇摆。



青藤派

74x47cm

点击图片进入拍卖


相国之所以坚持走在传统的路上,是因为他具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把传统视为一个大的系统,全方位挖掘传统内涵,所以他在这传统条路上越走越宽广。因此,与其说相国的书法面貌当属二王一族,倒不如说他的书法内涵来自于二王精神,因为,他总结吸收了二王前后相关书家的特点,并且丈量了二王源流的长度和宽度。在此基础上,相国不仅仅满足于传统对自己的规范,还善于从传统中捕捉那种莫名的想象空间,从而使自己得到启示,以触动那根最敏感的创作神经。中国书法的传统经典,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无论何种风格流派,都已达到高峰。比如清丽的或浑厚的、端庄的或豪放的等,其表现形式几乎成为凝固的典范。这种典范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大师,从而使典范逐步法度化,规范化,高山仰止,不可超越。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典范的另一面,就是他的束缚性。束缚性是一种惯性思维,甚至由着惰性去重复或复制。李相国在这种惯性面前选择了克制,他把视野放得更宽更大,他在传统中寻找和吸收异样的营养。碑学的体势朴厚,帖学中的笔势流畅,经典的尽善尽美,民间的生拙野趣等,无不是他创作的资源。他从中打开思路,启发造型,不断总结和发现新的创作规律。




紫气东来

26.5x118cm

点击图片进入拍卖


民间书法和经典书法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块肥沃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一枝奇葩,是书法传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间书法具有一定的原生态意味,加之其率意的书写方式,故而其粗糙既是它的弱点,又恰恰是它的特征,其意义在于无拘无束的心性创造。在民间书法中,我们看到许多“篆分兼备、分楷包容、章草与今草合一,旧意未漓,新态萌生,稚拙朴茂中充满了奇思妙想”(沃兴华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孰是孰非?不同态度有不同结论,当然也会起到不同作用。有人认为民间书法过于粗糙,不够作传统的资格,甚至斥之为丑书;有人则认为,民间书法具有原生态意味,是古人给今人留下的半成品荒地, 是今天书法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它也是传统发展、完善的重要因素。诚然,经典书法是学习书法的首选范本,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它是书法家之所以可以随心所欲创作的资本。然而,经典书法的形成,一方面依靠民间书法长期大量的实践;另一方面,经典在发展中依然源源不断地向民间书法吸取营养。因此,当人们熟练掌握了经典书法中所承载的技巧法则之后,创作的视野必然会投向传统的多元观照,其中包括把眼光投向似乎被历史、被现实遗忘的民间书法。在李相国的书法经历中,由经典转向既重视经典又在民间书法中取法的转折,应该是他从湖北到北京之后。北京书法的信息更加丰富,思想更加解放,他立刻意思到传统精神及传统系统性的重要性,所以,在他人落户北京的同时,民间书法意识也深藏在他笔下。




丈蜀先生诗句

74x47cm

点击图片进入拍卖


相国书法的发展变化,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反思思维和善于、敢于否定自己。相国曾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展并获奖,还经常参加日本、韩国等国外书法交流活动,也曾担任地市级银行的行长和地市级书协主席。面对这些灿烂的光环和喜人的成就,相国说,这些都过去了,我要到北京去,行长、主席都不当了。于是,他到了北京,他把自己过去几十年的成就统统归零,一切重新开始。相国对于传统也持有同样的科学态度,他对传统的重新反思和不断梳理,既体现了他反思的能力,也证明了传统本身否定之否定的生命活力。我们以宋人米芾为例,米芾主张点画组合粗细长短要有变化,结体造型需正侧俯仰,章法要虚实对比,参差错落,相互呼应,相互顾盼。而他的作品“如李白醉中赋诗,虽其姿态颠倒,不拘礼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之文。”其创作实践与书法理念完全一致。米芾的所言所为,与魏晋、唐代相比较,那种“姿态颠倒”“不拘礼法”的表现无疑使当时的人们感到离经叛道。然而九百年过去之后,今人再看米芾,姿态不仅不颠倒,而且成千上万人为他的变形而追随,此刻,米芾成为和魏晋、唐代一样的传统。米芾从“离经叛道”到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他用自己的实践为书法史演译了一段“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书法传统不是一个不变的面貌,定会在承传中补充新内容,当它经历不同时代时都会象米芾一样,以创新的成果为传统增加新的视觉亮点。相国深知这一点,他学习传统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中去发现“新**”,还善于在人们习以常的地方去做深度研究。比如,他把汉简中夸张用笔的笔意与帖学中草书的连绵飘逸相结合,铸造自己的行草书风格面貌。




芝兰·冰雪联

138x34.5cmx2

点击图片进入拍卖


中国书法传统博大精深,其中不缺乏理论高度,缺乏的是总结与阐释;其中也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相国在传统中行走,在传统中寻觅,在传统中创新。他入碑入帖,喜欢魏晋二王,也喜杨州八怪,因为他内心在渴望,渴望能从传统中找到哪怕一点点、一丝丝启示;因为他内心有一种诉求,他希望自己的诉求能在广袤无垠的传统中找到嵌合之处。我相信,李相国对待书法传统的态度,决定了他今后会继续博通广达,以期意象旁通,为自己的创作注入后劲。我还相信,我们掌握传统的内容越丰富,创作作品的内涵也就会越深刻,共鸣的人群也就会越广泛。这就是我选择传统这个角度评析李相国的初衷。






—— 热文推荐 ——


王镛 | 陈传席 | 任重 | 林散之 | 李老十 石开 | 杨涛 | 陈忠康 | 启功 | 肖文飞 | 胡抗美 | 傅抱石 | 黄宾虹 | 八大山人 骆芃芃 | 刘万鸣 潘天寿 | 吴冠中 | 王铎 | 伊秉绶 | 吴昌硕 | 赵佶 | 李可染 | 沙孟海  | 关山月 | 白蕉 | 齐白石 | 李苦禅 | 陆俨少 | 丰子恺 | 曾国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