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蝇营狗苟,还是挺直脊梁?

 昵称50874671 2018-03-29

一、陶渊明真的回家种地了吗?

提起陶渊明,许多人第一个反应就是,一个特有骨气,“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古代士人,知识分子。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了从古至今文人雅士表达自己高雅情操的口头禅,安贫乐道的代名词。


许多读者都以为陶渊明归隐田园,就成了贫下中农,自己回家种地了,生活质量一天不如一天,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陶诗中也有很多对自己贫困生活的描述,像如“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这个还不算,更惨的还有“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五柳先生传》里更是哭穷哭到惊天地泣鬼神: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事实并非如此。

 

二、陶渊明并非贫下中农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曾祖父或为陶侃,外祖父孟嘉,是个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可以说是浔阳的名门望族,陶渊明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归田后,诗人的居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田庄别业则有西畴、南亩等处,远不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在他的《归去来兮》中,我们所看到的场景是: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说一说,陶渊明的“穷”,只是比起祖辈来要“穷”,晚年比起前半生要“穷”,比起门阀世族的巨富来是“穷”。但是,他绝非一贫如洗,与真正的贫农相比,则要小康得多。陶渊明诗中所描述的“穷”,只是一种“哭穷”,是古代士人表达自己洁身自好、情趣高雅的一种手法,也可以说是一种“矫情”。

 

三、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因为家有十斗米

读古书,读唐诗宋词,你就会发现,类似陶渊明这样的事多得很。很多古人,特别是古代文人,特别喜欢归隐、隐居。无论是做官做事,遇上一点挫折,碰上一点不如意的事,就立马撂挑子不干,收拾收拾就要“放情山水,终老林下”,临走还要来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其洒脱不羁,活活羡煞我等。

比如唐朝的李白、王维、孟浩然,都是高唱视金钱如粪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主,其实每个人小日子过得都很滋润。王维在陕西蓝田辋川有别墅,孟浩然在鹿门山游山玩水;白居易有小妾樊素、小蛮,苏东坡有小妾朝云、暮云。岂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清代诗人黄景仁确是一生悲哀和困顿,母老、贫病、寒苦,几乎是清代时人以及后人们对他的一致看法,所以黄景仁诗中多嗟贫叹苦、啼饥号寒之作。即便是这样,黄景仁也不是穷的叮当响的贫下中农。他的老家在常州市中心延陵西路北侧马山埠临街至神仙观弄,为一封闭式四合院,存轿厅二间,楠木大厅三间,花厅后屋及东西两侧厢房,西厢房即其书斋'两当轩',轩面宽三间,进深六檩,上覆弧形天花板,硬山造木构架明代建筑,檐下原为落地明瓦长窗,轩内旧藏《两当轩集》原刻木版244块,现存常州市博物馆。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景仁故居


最典型的当属《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未出山时,隐居隆中,对外则宣称“躬耕陇亩”。不过从书中对诸葛亮的家境、生活起居、交友游玩的描写,这个“卧龙”根本就不是干农活的人,“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太阳都升起老高了,睡觉还没醒,哪个农夫有如此悠闲。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因为家有十斗米。

如果家里真的只有一斗米,甚至连一斗米也没有,这些文人墨客还能潇洒轻松起来吗?饿着肚子写诗词、谈风情,能坚持三天吗?


四、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

笔者读大学时,正是港台歌手最红火的时候,四大天王,梅艳芳、周华健等等。其中笔者最喜欢的是台湾歌手赵传,在代表作《我是一只小小鸟》中,赵传发出了千古一问: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是啊,现实中的我们,上有白发苍苍的老母,下有孜孜求学的儿女,一个本来就不算强壮的肩头,要承担起全部的生活重担。在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之间,我们如何取舍?

就像一封辞职信说的那样:“世界太大了,我想去看看”。可当你把兜里的所有钱都花光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再小的世界你也去不了。

也许到了某一天,你必须做出选择:是像个懦夫一样,放弃尊严,蝇营狗苟地生活;还是挺直脊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相信,每个人的选择,都有他自己的逻辑和理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