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导师、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的视频讲座) 自私的孩子如何养成?家里什么事都不让他管,只用管自己,不用管别人。孩子懂事与否,在于父母怎么教育。 平时吃零食水果就是很好的教育机会在给宝宝吃橘子时,妈妈可以有意地引导:
当宝宝给到爷爷,爷爷一定会开心地表扬他,甚至抱起来亲亲他。妈妈也给与表扬:
最后再拿出一个完整的橘子剥给宝宝吃! 在孩子给家人分橘子的过程中,他一定会得到全家人的表扬和鼓励,他从中感受到的快乐会比吃橘子更甜蜜、难忘! 习惯以后,每次孩子吃好吃的,都会想到和家人分享,这就是给孩子灌输一个概念,要心中有尊长,心中有家人。 利用餐前教育,让孩子有家庭意识有时候孩子幼儿园放学回来,或者玩回来,会说:妈妈我饿了!很多家长会找些点心给他吃。 但是只要开始准备饭菜了,就不要给他任何点心了。
妈妈可以这样告诉孩子:
有时,爸爸晚回来,还要给他拨出一份干净的饭菜,把碗筷给他放好。让孩子明白:爸爸挣钱很辛苦,他虽然回来晚了,但是我们应该想到他,给他留出一份。 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从整个人生来看,人这辈子经历的痛苦有很多。让孩子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你难受的时候,别人也难受,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到别人。而且我们是一个家,我们是一个整体。 良好的饭桌文化吃饭是全家人相聚的时间,饭桌是家的象征,也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结构,老少长幼都有。 李玫瑾教授分享了他们家传承下来的饭桌文化:
在这样家庭文化中长大的孩子,他一定不会自私,心有他人,懂得分享。 当他住到大学集体宿舍,他一定会心里有别人,不在的人他都想着,那别的同学也会想到他,这种孩子一定有人缘。当他有难处的时候,会有人帮他。 所以一些看似很小的家庭行为,却可以成为孩子生命中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家长不要忽视。 本文观点,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研究生导师、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
推荐家长们有时间可以去找李玫瑾教授的视频讲座来看,在育儿路上,一定受益匪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