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端消费品产品的电子化比例降增加

 许永硕 2018-03-30

终端消费品行业在消费互联网完善后,其产业升级有三个方向:产品的智能化升级、渠道的智能化升级、制造的智能化升级。今天着重介绍产品的智能化升级。

产品的智能化升级有两类产品:电子产品的智能化,非电子产品的电子化。

电子类产品的智能化

在物联网发展早期,终端消费品领域智能化的对象主要是电子类产品。

最早智能化的产品是手机,从功能机升级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一方面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另外一方面智能手机成为智能硬件人机交互的工具。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电子类产品开始增加联网功能(早期的智能硬件),通过联网实现设备互联,将数据上传到云平台上,借助云平台的大数据实现智能。这里最典型的是家电产品的智能化。

非电子产品的电子化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开始有原来非电子产品,增加了感知、通讯的功能,首先增加的电子产品,实现电子化,并通过设备连网实现智能化。

最典型的例子是眼镜,传统的眼镜不是电子产品,而智能眼镜增加了电子软硬件后,成为智能眼镜。一些手环、戒指增加了电子硬件产品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

未来将会非电子产品的电子化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多:服装上开始增加传感器,鞋子上增加传感器和助力,甚至有些药品中也融入电子产品功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2017年批准了首个电子药片,能提醒患者正确服药,也能帮助医生随时监测患者用药情况。

终端消费品产品的智能化,将改变终端消费品的商业模式

终端消费品智能化后,将增加产品供应商(厂家)与用户的黏性,最终实现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

终端消费品行业的慢消品,通常都具有工具属性,比如汽车,自行车、家电类型的产品,都具有工具属性。这类产品与设备行业的属性非常类似,有可能这类产品未来的商业模式将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

最典型的例子是自行车行业,以前使用自行车需要购买自行车。但物联网技术增加了自行车的定位与智能锁的功能之后,就可以实现购买自行车,而转变为租赁自行车使用,改变了消费模式。

电视智能化后,通过智能电视实现娱乐内容的服务化,这个已经有了尝试。

进一步发散,未来冰箱的功能是否也可以由买冰箱产品,到购买冷藏的服务?(当然这需要有完善的冷链服务体系)。


快消行业,食品行业,有可能借鉴药品的功能。一方面通过外包装实现食品的跟踪,另外一方面未来食品是否可能电子化,来监测健康。

服装行业,在流通环节有RFID标签,同时现在有机构在研究通过服装上增加传感器实现健康监测。

这些也将改变行业的商业模式,服务的比重将越来越高。

—————————————END———————————————

经过2017年的规划,将在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下筹办个性化定制专委会。

个性化定制专委会将促进终端消费品的产业升级,主要包括两方面:终端消费品产品的智能化升级(智能硬件);终端消费品制造的智能化升级(终端消费品行业的个性化定制)。

欢迎这两个领域的专家、企业联系加入个性化定制专委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