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最冤的一位诗人,七绝作品无人能及,却在回乡路上被人杀害!

 读书狗子 2022-03-09
每天诗词猎奇




如果要在唐诗的璀璨星河中选一首代表作,那是各花入各眼,任何一首诗都做不到公认第一。但如果要在边塞诗里来选一首七绝代表作的话,我想很多人都会投给王昌龄的《出塞》:

"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全诗字字珠玑,尤其首句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神来之笔:今天抬头望见的这轮明月,正是引发秦朝戍卒们思乡之情的明月,而今天守卫的这道城关,还是汉朝名将们浴血镇守的城关。意境深沉悠远,情怀横贯古今。此诗不但是边塞诗的代表,更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轴之作。王昌龄凭借此诗,摘得“七绝圣手”的桂冠。

除此之外,王昌龄还有两首《从军行》,也是一流的杰作。其中一句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可以说,仅凭这一句,王昌龄就可以在边塞诗人的评选中力拔头筹。但你若以为他只会写气势磅礴的边塞诗,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把唐诗中的闺怨诗排个座次,蟾宫折桂的搞不好还是王昌龄,靠的便是这首《闺怨》:

"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

同一个人居然能在雄浑开阔的边塞诗和阴柔缠绵的闺怨诗的光谱的两端都走到极致,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所以,王昌龄得到了另一个更加独步天下的名号——诗家天子。但这个名号过于霸气,在封建朝代必会犯忌,因此也有人说这一名号应是“诗家夫子”的误抄,意即他在诗坛的地位类似于孔圣人,那也是很了不得的!

而在送别诗的范畴里,王昌龄则有《芙蓉楼送辛渐》这样的佳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真不知道王昌龄究竟有什么短板,可见其“七绝圣手”的名号绝非幸致。

有一次,王昌龄因为很小的过失,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怀化)县尉。远在扬州的好友李白听到这个消息,写下了名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

在王昌龄担任龙标县尉期间,正好遇上了安史之乱。于是,他准备在兵荒马乱之中请假回乡照顾家人。

公元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路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中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后来,安史乱军包围宋州,节度使张镐火速驰援的同时,飞檄传令距离宋州更近的闾丘晓出兵增援。闾丘晓见叛军人数众多,担心吃败仗,竟然按兵不动。等张镐赶到时,宋州已经陷落。张镐怒不可遏,下令杖杀闾丘晓。

行刑之时,闾丘晓竟然用了“李鬼”的风格的讨饶:“我家里还有八十岁高堂老母需要赡养,请大人饶命!”张镐反问道:“那王少伯(王昌龄)的双亲又让谁来赡养呢?”闾刺史无言以对,只能服罪。

王昌龄死时不到60岁,如未被害,定有不少新诗佳作问世。后世人们痛恨闾丘晓扼杀了一位大诗人的生命,也毁灭了更多传诵千古的名篇,由此引发了人们对王昌龄的绵绵千年哀思和惋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