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康杏:纯正的传统文化在哪里?

 wwm5837 2018-03-30

先看国脉。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因为大禹治水,才统合了黄河中下游各部落,他的儿子启,借助老爸的伟大功绩和崇高威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叫夏朝,被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华夏”,“华”是修饰词,美丽灿烂的意思,“夏”才是国名。到了西周,周天子认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再加上确实地处中原,北方少数民族就习惯地称周朝为中国——地处中央的国家。到了西汉,因为汉武帝打败了匈奴,汉朝威名远扬,周边少数民族称中原地区的人为汉人,汉族这一名称才得以确立,汉族人发明的东西往往冠以“汉”名,如,汉字、汉服、汉制、汉乐等等。


到了晚清,孙中山搞革命,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鞑虏,孙中山的本意是仅指满清,后来有高人指点,历史上汉人对所有北方少数民族都叫鞑虏(蔑称),提出“驱除鞑虏”会引起其他民族、尤其是蒙古族、藏族、回族的反感,导致国家分裂,孙中山颀然接受,后来更正解释“鞑虏”是指一切侵略者。提出“恢复中华”,是因为这一口号最先在华侨中提出,晚清以来侨居各国的中国人,不愿意自称为清国人,喜欢被称为“唐人”,或者自称“中国人”“华人”,因此,“中华”作为正式的官方称呼是孙中山提出来的,她指称的范围最广,不仅指汉族和汉族政权,而是包括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此后,孙中山的同盟会和共产党先后建国,在国名上都冠以“中华”。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朝代和政权,将国名叫做中华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这些称呼和概念,只是近一百年才出现的,是由于强大的西方文明来到了家门口,我们才产生了文化自醒和民族自觉。

再看文脉。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最有代表性、最纯正的本土文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此后就与各种文化融合杂交。先是东汉,佛教的传入,第一次大大影响和改造了汉文化,经过一千多年的融合消化,佛教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释、道三教并称、齐头并进。伊斯兰文化在唐朝中期传入,影响甚微,大规模进入是元朝,成吉思汗的曾孙们发生内讧,一支来自中亚的穆斯林军队扑向大都夺权篡位,幸好政变尚未成功,中国才没有伊斯兰化。欧洲文化在元朝就进入了中国(如马可波罗),明朝也有传入,但都是个别现象,大规模传入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孙中山搞革命就用的是欧美政治理论,共产党搞革命用的是苏俄理论,长达一百五十多年,西方文化已高度融入中国。事实上,今天的中华文化已经是一个大杂烩,整合了许多外来文化,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现在许多人非常热炒传统文化,其实概念上很不严谨。虽然我不主张在传统文化上搞“原教旨主义”,但很反感把中华文化同现在的外来文化过分区分、甚至对立起来,只许宣传传统文化,不许宣传外来文化。这种对立是可笑的、行不通的。

最后看词汇。讲文化、文明,范围太宽泛,我们不妨缩小到文词上,因为词汇最能代表文化的内涵、思想和思维方式。从我们目前运用的词汇上看,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立起来就显得可笑。因为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许多词汇都是外来的、表达的是外来文化的思想,反映的是外来文化的思维方式。


如,因果,报应,觉悟,世界,缘分,灵感,灵魂,参禅,入定,超度,大彻大悟,普渡众生,三生有幸,天罗地网,浴火重生,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拈花一笑,修成正果,正大光明等等,都是来自佛教,体现佛教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再如,主观,客观,主体,客体,民主,自由,选举,投票,科学,宪法,公民,权利,义务,平等,辩证,形而上学,逻辑,前提,礼拜,幽默,浪漫,风险,等等,都是来自欧洲文化,自然科学的词汇、名称几乎全是来自欧美,反映的是欧洲思维方式。


还例如,干部,事业,革命,社会,社区,机构,条件,研究,元素,科层,科长,结构,公司,工程,保险,银行,贸易,金融,制度,精神,团队,职务,等等来自日本文化,都是从日语翻译过来的、甚至是照搬过来的,表现的是大和民族的智慧。


还例如,专政,肃反,反动,人民,群众,委员会,代表大会,民主集中制,阶级斗争,红色(代表正义,代表光明)等等,来自前苏俄,蕴含俄罗斯民族对世界的认知。

试想想,今天如果离开这些外来的词汇,我们怎么说话?怎么交流?怎么思考?甚至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无法解读。我想,现在再也没有谁愿意讲东汉以前那一套“之乎也者”了吧。


中华文化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已经水乳交融,难分彼此了。我们只有用更加开放的眼光,更加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外来文化,而不要有盲目的文化自大心态,这只会让人笑话,自树敌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