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烂版”银元 我们需要知道的事

 你我入画 2018-03-30

玩银元的人都知道有烂版银元,就是两面都砸了很多汉字戳印的银币。这类银元即使是在流通使用的时期都要被折损面额计算,因而至今在藏界都被认为价值不大,缺少收藏意义。然而仔细研究一下我国的白银货币发展史,就会发现古代本身贫银的中国,大量的白银其实都是通过对外贸易,尤其是北宋以后的海上贸易才流入我国。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到明朝后期方才建立起银本位的货币体制。而外来的白银几乎全都是银币的形式,只不过古代的外国银币都是手工打制,进入中国后大多被熔解,再铸造成银锭,诸如元宝以及船型等。






图1 带汉字印记的双球双柱银币

而在西方,到了18世纪早期,出现了机器铸造货币的工艺技术,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机制币的技术已经全面完善。所造的货币能保证大小重量和质地完全一致,没有差别。这样的银币在流通中使用起来根本无需考虑个体差额,只需点算个数即可进行交易,快捷方便、商民两利。这样的银币流入我国沿海地区,国人皆感便捷优于传统的银量称重验色,机制银元遂大量流通使用。

可是银元初入我国,商家钱庄不辨银子成色不敢轻易收存,都用字印戳记砸验。所经庄家一多,银元两面便印痕累累,本身图案难辨。年月一久银子也被损耗,只能折值使用。待到我国开始自行开铸银元,这些烂货就全部回炉,成为了中国银元的原料,因此留存至今的烂版银元反而少见,尤其是早期的外来银元。

从目前所见的银元实物来看,最早流入我国的机制银元应为西属美洲的双球双柱银币。然而现在看到的这一品种,几乎全是光版无字印,都是近年从国外带进来的,并非真正清朝时流入我国的“国货”。原因很简单:清代入我国门的老货其上必是钢印累累,不可能光版无戳记。能证明其国货身份的正是它那横七竖八的汉字钢印(图1)。以后的西属美洲头像银元从1772年到1821年都是如此,这些头像银元品种都曾流入我国,砸过各种汉字钢印(图2)。只是到了后来大多数不是回炉,就是重新流出,又到了国外。而到外国的基本上也得回炉,因为老外也讨厌这些烂版货,他们自己是从不干砸印这种事的,只有国人才好此道。





图3 带戳记的墨西哥鹰洋

然后又来了荷兰、美国和日本的贸易银币,至于英属的站洋;与法属的坐洋,铸造的时代我国已经开铸龙洋,这两种已属后来者。这些外来银元都有烂版。值得一提的是西属拉美由于原来本洋的影响,之后独立的墨西哥所铸造的鹰洋再进入我国市场时信誉良好,庄家依然砸上字印戳记(图3),而周边国家地区砸的印记亦多。

鉴于我国自铸的机制龙洋时间较晚(1890年左右),之前所铸的最早的银饼实物只见台湾的寿星和如意银饼,为清道光年间;而后是上海的商号银饼,为咸丰年间;又有漳州军饷银饼,年代不明。而这些银饼都有大量的烂版,尤以台湾银饼为甚。这是采用传统的模具浇铸工艺,其法如同铸造铜钱,与机制币不可同日而语,故此我国市面上最早流通使用的机制银元皆为外国银币。



图2 带汉字钢印的西属美洲头像银元

查最早的双球双柱银元(1752),为18世纪中期,斯时正是大清乾隆盛世之时。由于海外贸易,大批量美洲本洋源源不断地流入华夏神州,因此国力强势。这些本洋被砸上各种汉字戳印后在我国沿海地区乃至内陆大规模地流通,而进入官府后又被熔解铸成银锭。正是这些“烂版”的本洋银元,才是我们最早在流通使用的机制银元。

我国的白银货币原本就主要是来自国外,粗糙的银锭原料大都来源于外国银币,而精工的机制银元自然更是源自外洋。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外来的事物必须得经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才能被国人所接受认可。外来银元被砸上汉字戳印,这不正是在经历中国化的过程吗?这些“烂版”银元,在华夏古国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漫长岁月,能留存至今,实属难得,其中有些甚至已经面目全非,印迹斑斑,但这并不会影响其历史价值,可以说就这一点上来讲,与其后来的龙洋、大头、小头以及船洋等同样重要。(本文摘自网络且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