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洋溢胡同 八块钱办的难忘婚礼--李滨声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3-30

上图为清代老地图 来源:北京晚报

李滨声 来源:北京晚报

我是一个老报人,我的新闻生涯与北京日报同龄。自1952年10月创刊至离休四十个春秋,曾随报社三迁。

最初北京日报社址在西长安街路南,与电报大楼隔街相对,原是北平《新民报》的旧址。

翌年早春二月,报社迁到东单二条胡同一个有广亮大门,带跨院的四合院,地方仍不宽裕,记得当时范瑾、周游、罗林和卢鸣谷正副四位社长同在一个房间里工作,俗称:四长办公室。

直到1956年,我们才迁入单位自建的大楼,地址在崇文门内麻线胡同3号。一个新闻单位为何选址进入深巷?这里自有原因:据悉当初城市规划曾想要保留东单原貌,拟将长安街由东单向南发展到麻线胡同左转直抵东城墙豁口,如此将来麻线胡同就变成长安街了,北京日报的大楼正在长安街上(路北)。不料时隔不久,规划调整为长安街由东单直接向东延伸,结果北京日报新建的大楼就落在深巷里了。大楼正门坐北朝南,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当年北京日报后院有一个角门,门外是西裱褙胡同。西裱褙胡同通过斜对面的小巷银碗胡同连着洋溢胡同。由报社去洋溢胡同不用绕东单,特方便。当年,报社有几个年轻人接长补短儿地到洋溢胡同小饭馆去打牙祭。

洋溢胡同在清代的名称是羊肉胡同,因与西四的羊肉胡同重名,民国初年改名为洋溢胡同。为什么叫洋溢胡同?好像有点儿费解,有一种说法似乎比较有据:据说胡同东口路北曾有一院落是两层楼的洋房,居住过知名的华籍洋人,反正与洋字有关就是了。

洋溢胡同中间路南有一倒座小院,门前没有任何标示,只有进屋才能看到墙上挂的一玻璃镜框内那张未经装裱的宣纸上写着“益康食堂”四个大字,属名白石。这是一个四川风味的饭馆,一共只有四五张小桌。来的都是常客,常能见到张正宇、张光宇两位先生以及川籍诸多名士。可以说,这益康食堂是川菜进京的先驱,几年后才有专营川菜的大饭店出现。后来益康食堂停办了,再后来洋溢胡同也消逝了。但从民俗和文史的意义上说,洋溢胡同似乎都有记一笔的必要。

当年,我们并不知道益康食堂为何人所办。几十年以后亦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才偶然听说开益康食堂的原来不是四川人,而是一位北京人,还是旗人——有着格格身份的逊清金枝玉叶金女士创办的。

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洋溢胡同益康食堂参加的一场婚礼——著名漫画家王复羊与女画家崔振国结婚就是在那里办的喜事。记得是那年九十月份,梁沙军、从维熙、刘波泳等八个人各出一元钱,联手包办了这场精简节约的婚礼,为革命伴侣奉献美好的祝愿。

作者简介

李滨声,漫画家,1925年出生,著有《我的漫画生涯》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