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种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简介

 1爱你没商量1 2018-03-30

  核 心 提 示

  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主办的 "Urtran 2015 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于6月16 日至18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三元桥馆举行,参展单位包括来自中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美国、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本次展览中,最吸引公众眼球的莫过于各种"高大上"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或模型。那么,城市轨道交通究竟包含哪些制式?而我们熟知的轻轨和地铁是否只在于"天上"和"地下"之别?下面我们将结合本次展览,对各种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稍作解析。

  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简介

  目前国内城市已开通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包括有地铁、轻轨、单轨(仅重庆)、有轨电车、磁悬浮交通(仅上海)以及市域快轨。

  ■ 地铁

  地铁线路通常设于地下结构内,也可延伸至地面或高架桥上,一般适用于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地铁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先驱,全国开通城市轨道的22个城市中有20个城市已开通地铁。地铁的优点是运量大,速度快。缺点是建设工期长、造价高且运营维护费昂贵。

  地铁

  ■ 轻轨

  轻轨线路通常设于地面或高架桥上,也可延伸至地下结构内。轻轨采用高架线路时占地面积大、拆迁大、噪音振动大,需要占用部分道路的同时对城市景观有一定影响,一般适用于城市的市郊,或者道路条件较好且对景观与噪音要求较低的城区。

  轻轨与地铁的区别,并非是天上和地下,轻轨一般在运量或车辆轴重上稍小于地铁。轻轨的运营速度与地铁相近,造价、运能、建设工期较地铁低,但是运营维护费用同样昂贵。值得一提的是,轻轨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制式,并非高架的铁路或轨道就是轻轨,经常有人将广珠城际铁路说成“广珠轻轨”,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和叫法。

  ■ 单轨

  单轨分为悬挂式与跨座式,悬挂式单轨的车体悬挂在单根轨道梁上,目前在国内尚无应用;跨座式单轨的车体骑跨在单根轨道梁上,在我国重庆已有运用并安全运营十年有余。跨座式单轨线路通常采用高架形式,同样可以延伸至地面或地下,由于具有占地小、噪音低、工期短、透光性好、经济性强、编组灵活等特点,在国外城市中心区得到广泛运用。本次展览会也专门推出了与 “新型跨座式单轨”相关的议程。

  跨座式单轨编组灵活,可实现低、中、高不同等级运能。速度与地铁和轻轨相差不大,但在工程投资方面远低于二者,且运营费用相对较小。在目前国内已建成的高架敷设的城市轨道线路中,单轨占地面积最小,其转弯半径与爬坡能力也是最佳的,因此拆迁较小。此外单轨产生的噪音低,如重庆单轨2号线被称为“中国最安静的轨交线”。当前国内许多中等城市因达不到地铁建设标准,均有意申报建设轻型跨座式单轨。

  ■ 现代有轨电车

  我国近年实施的现代有轨电车项目,一般在城市新区运行,并尽量设置较高的独立路权。现代有轨电车属于中低运量系统,在运能、速度等方面均低于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制式。

  现代有轨电车的突出缺陷是线路多以地面为主,需要占用车道,对既有道路交通影响大,且有一定噪声。但是好在工程投资较低,车辆美观舒适,且不需要经过国务院审批,因此近几年在国内也发展较快。中山周边的城市中,珠海与广州均规划有建设现代有轨电车,其中广州市现代有轨电车试验段已于今年年初开始运营,珠海1号线工程也预计于今年年底开通。

  ■ 中低速磁悬浮

  磁悬浮线路分为高速磁悬浮与中低速磁悬浮,上海2003年开通的磁悬浮线路属于高速磁悬浮。高速磁悬浮由于价格高昂,在全球的推广之路异常坎坷,中低速磁悬浮则另辟蹊径,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一员性价比较高。中低速磁悬浮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也是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中最先进的技术,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中国、日本、韩国掌握该种技术,当前国内有北京与长沙两条中低速磁悬浮线路正处于建设之中。

  与其他轨道交通制式相比,中低速磁悬浮在速度与造价方面优于地铁和轻轨,系统运能与轻轨相当,在噪音影响与爬坡能力方面优于单轨系统。很多人认为中低速磁悬浮辐射高,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磁浮列车内的磁场仅相当于吹风机、剃须刀等家用电器产生的磁场,甚至更低。此外,由于磁浮列车“抱”在轨道上运行,和路基一体化,磁浮交通是唯一可以做到运行中不发生颠覆事故的轨道交通方式。

  基本技术参数对比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至今,其多元性在其他交通工具中名列前茅,各种制式的定义与界限有时也并不是特别清晰。因此,我们对城市轨道交通制式有选择性的进行对比分析。

  结语

  在中国高铁实现“走出去”战略的同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也如火如荼。据统计,2014年末,我国共有22 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运营线路总长度3173公里。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39座城市获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预计到2015年底,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达到3087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在下一期的报道中,我们将对整个铁路系统的发展历程、标志性事件以及当前我们所处的高速铁路时代进行介绍说明。

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