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游开发:自然资源生态化,人文资源生活化

 koojjgjxsvvwml 2018-03-30


文 / 马牧青

图 / 舟山群岛 · 东极

中国最东边的岛屿之一


【正文】

在前天的公众号“旅思马记”上,曾转载过魏小安谈优质旅游的一篇文章,题为《强化软开发,适度硬开发》。他表示,中国旅游业正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转变,优质旅游成为市场的核心需求。对于旅游资源,要“强化软开发,并进行适度硬开发”。在硬开发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建设,补足缺少的项目,丰富内容单薄的项目;在软开发方面则需要从策划、规划、设计、活动、营销、品牌等方面下功夫。

对此,我高度认同。这一观点尤其是适用于一些原生态资源,这也是在临近市场的优质资源开发殆尽的情况下,旅游投资开发者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

图 / 东极

强化软开发,适度硬开发。或者,多些软开发,少些硬开发。这一观点,足以令我们警醒!在大旅游、泛旅游、“+旅游”、甚至所谓“一切皆是旅游业”的虚火背景下,应该成为自然资源旅游开发的基本信条,希望对于滥开发者、无序开发者、任性开发者、所谓转型开发者,以及市长定位而非市场定位者都是当头棒喝!

对于旅游资源开发,我提倡“两生两化”,即:自然资源开发生态化,人文资源开发生活化。

所谓自然资源开发生态化,首先要本着保护性利用原则,注重策划,融入人文,多些创意,少些建筑。最近我在号称“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世界硒都”的湖北恩施考察,我询问了不少的上海游客,阿拉们离开大城市,本就是奔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风貌去的,如果搞一些硬建筑,也许就不去了。显而易见的是,阿拉们在上海什么建筑没有见过?什么现代景观没见过?干嘛跑到深山沟里来看人为化、现代化、标准化的风景?

图 / 东极

再者,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最好是匹配原生态的人文产品,这样才和谐统一;而这只能靠创意和科技来活化、演绎与升华。科技在进步,创意无极限,我们完全可以据此设计演绎许多文化旅游产品。科技+创意,也许是解决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环境下旅游产品体验的最佳途径,创意是关键,科技是支撑。

所谓人文资源开发生活化,就是使文化回归本真、纯粹和自然,文化源于生活,那就让文化回归原本的模样,因为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差异化的生活方式。旅游者所追逐的无非就是一种不曾感受过的生活体验,或者是时间层面的,或者是空间层面的:要么古代,越古越好,近古就不如远古;要么现代,未来的、科技的、玄幻的,最好是超现代;要么异域,最好到原始森林的部落风情;要么国外,当然是文化差异越大越好,日本就不如欧洲和非洲。

另外,对于旅游开发产品,应该是:要环境,也要情境,更要沉浸;不要生硬的表演,也不要一味的复制,更不要过于商业化的侵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