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为何演变成藩镇之祸?从“郭李不协”谈唐军邺城惨败

 alayavijnana 2018-03-30

758年9月至759年3月唐军集中九节度使的庞大兵力进攻邺城,试图继收复长安、洛阳后,彻底消灭安庆绪的叛军,平定这场大乱,开始进展顺利,不久唐军合围邺城,可邺城久攻不克,史思明率军来救,九节度使相继溃败,唐军由胜转败,整个战局陡然逆转,史思明杀安庆绪后称帝自立、再陷洛阳,安禄山叛乱演变成安史之乱,持续八年,最后唐军不得不以承认安史叛将割据河北为代价名义上平定了安史之乱,种下了藩镇割据的祸根,唐朝至此之后再也无法完全复兴,从以后的历史看,邺城会战是唐军以武力彻底平定这场大规模叛乱的最后机会,终因大败而成为空谈,这场双方主力决战的结果影响深远,而唐军战败的原因一般归咎于唐肃宗不置元帅,而仅以大太监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唐军缺乏统一的指挥,在最后安阳河决战时遇上了大风,导致最后的惨败,这个说法其实是有非常大的疑问,更像是事后的推托之词,而天气的影响则是对双方的。

一、关于不置元帅:
唐军不置元帅史书给出的理由是唐肃宗以郭子仪、李光弼皆是平叛元勋,难以相互统属,所以未任命明确的统帅——(上以子儀、光弼皆元勳,難相統屬,故不置元帥,),这个说法无论是从时间、还是郭子仪的地位恐怕都是难以成立的,首先唐军九月在野战中大败安庆绪,十一月方才包围邺城,战事进展顺利的前两月,李光弼并未赶到邺城,负责统领河东军队助战的是河东兵马使薛兼训,史书有郭子仪统领九节度的明确记载—(十月,郭子仪领九节度围相州),而且郭子仪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唐肃宗并未罢掉郭子仪此职,在这一阶段,说唐军不置元帅,缺乏统一指挥都是难以成立的,发生变化是李光弼十一月赶到之后的事,之后也并非不置元帅,而是分置元帅,而其中的原因恐怕也不是普遍认为的唐朝不信任将领如此简单。

▲郭子仪画像

二、邺城之战的经过:
758年7月、8月郭子仪、李光弼分别入朝,被加封为中书令、侍中,这显然是唐肃宗对安庆绪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前奏,八月、郭子仪赶赴洛阳行营,正式组织军队准备发动大规模进攻,或许是为了避免可能的矛盾,唐肃宗定性李光弼、王思礼部只是助战,李光弼并未亲至,而仅是派河东兵马使薛兼训带兵加入了郭子仪大军,九月二十日唐军渡过洛河、战局进展顺利,数次野战大败安庆绪——(汾阳自上都赴军[63],领十六万至卫州城下。而庆绪以马步十万来逆战,数合皆败。庆和恃以弓矢,独自出阵射官军,中箭弃鎗,坠马就擒。庆绪大败,遇夜走归相州,汾阳遂收诸道兵马。薛兼训、董秦等二十一万众于相州西南三十里下营。十一月五曰,庆绪以五万众列阵于愁思冈,贼众大败,杀二万余人,遂至城下,四面穿濠围之。庆绪以残伤出战,多至摧败,却入城守。),至十一月唐军完成了对邺城的合围,战局却在此时发生转折,一是安庆绪命薛嵩求救于史思明,二是之前并未亲自参战的李光弼却赶到邺城—(慶緒乃入城固守,子儀等圍之。【章:十二行本「之」下有「李光弼引兵繼至」七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慶緒窘急,遣薛嵩求救於史思明,且請以位讓之。),唐军的统帅问题就此完全激化。

▲李光弼画像

乾元初子仪统朔方之师与河东节度李光弼等九将兵十五万进讨史思明之遗寇十月渡河下卫州十一月围安庆绪於相州时以子仪光弼皆是元勋重将难相统属故不立元帅但以中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是以众军进退无所承禀自冬徂春不能立功正月始诏子仪为攻城副元帅光弼为野战副元帅。

李光弼至后,由于郭子仪、李光弼难以相互统属,唐军指挥出现了重大混乱,而此时史思明已率大军赶到邺城附近,攻陷魏州,并不断袭击唐军的后勤线,唐军开始陷入严重危机——(明遂领兵来助,杀我防堰官健,决我堤堰,又破卫尉县,烧粮车五十乘,驱却牛万头,官健走脱者一半[65]。),此时唐肃宗才命令以郭子仪为攻城副元帅,李光弼为野战副元帅,明确郭子仪负责攻城、李光弼负责组援,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李光弼提出由他联同朔方军进逼魏州,牵制史思明,邺城自然可下的作战计划,按官方说法反对这一作战计划的是此战的第一责任人大太监鱼朝恩,并以此坐实其胡乱指挥的错误—(李光弼曰:「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進,此欲使我懈惰,而以精銳掩吾不備也。請與朔方軍同逼魏城,求與之戰,彼懲嘉山之敗,〔嘉山之敗,事見二百十八卷至德元載。〕必不敢輕出。得曠日引久,則鄴城必拔矣。慶緒已死,彼則無辭以用其眾也。」魚朝恩以為不可,乃止。),可成书更早的《安禄山事迹》告诉我们,不愿意配合袭击史思明,执意将作战重点放在攻城的是郭子仪和朔方军——(汾阳以诸将欲袭思明谋议不同,汾阳与李广琛同谋,引安阳河水浸城,遂筑堰开渠,而浸城焉。),朔方军和河东军无法配合作战的原因在于郭子仪和李光弼的矛盾。

三月,唐军和史思明的决战爆发,郭子仪和李光弼再次出现矛盾,战斗力最强的朔方军没有出现在第一线,而列阵于邺城南—(汾阳与光弼所谋不协,遂列大阵于邺县南十里韩陵山东潼水上。)李光弼、王思礼等人与史思明主力交战,虽然有李光弼等人率军苦战胜之,夷伤各半的记载,但根据《李光弼神道碑》和《安禄山事迹》记载,因为朔方军做壁上观,被打败的恐怕不是史思明,而是李光弼和王思礼等人,也正是李光弼等人的回军,造成郭子仪所属唐军围城部队的灾难性的溃散,唐军分置副元帅,指挥混乱造成的严重后果可以想象。
(其年冬十月,与九节度围安庆绪於相州。明年春三月,史思明至淦阳,屡绝我粮道。众咸请公简精锐以击之,交锋竟日,思明奔北於百里之外。公反旆而归,烟尘亘天,诸将皆以为贼军大至,遂南渡黄河。公至则无见矣,乃归於太原。)
(官军大败。曰荡风起,尘埃昼昏,城下诸军望见回军,以为贼徒大至,一时皆溃,资粮器械并弃。)

▲影视剧中的史思明(左)形象

而实际上主力未参战的郭子仪朔方军因为蕃汉矛盾在战场爆发,仆固怀恩阵前射杀大将吴思礼,郭子仪率军狼狈的第一个撤出了战场,全军溃散,造成了异常严重的损失—(邠志曰:「史思明自稱燕王。牙前兵馬使吳思禮曰:『思明果反。蓋蕃將也, 安肯盡節於國家!』因目左武鋒使僕固懷恩。懷恩色變,陰恨之。三月六日,史思明輕兵抵相州,郭公率諸軍禦之,戰于萬金驛。賊分馬軍並滏而西,郭公使僕固懷恩以蕃、渾馬軍邀擊,破之。還遇吳思禮於陣,射殺之,呼曰:『吳思禮陣沒。』其夕,收軍,郭公疑懷恩為變,逐脫身先去。諸軍相繼潰于城下。」)(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保東京。〔斷,音短。〕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 盡。)反而是与史思明大战的李光弼、王思礼部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失,得以全军返回本镇,邺城会战以唐军的惨败告终。

三、结论:

郭子仪本与李光弼有异常严重的矛盾,史称皆在安思顺麾下时,同桌吃饭都从不交谈,安史之乱爆发后,虽然郭子仪不计前嫌,推荐李光弼出任河东节度,密切合作,在河北取得了嘉山之战等重大胜利,潼关失陷后又同赴灵武,两人精诚协作,但恐怕也不是全无芥蒂,到郭子仪接连率军收复长安、洛阳后,发动对安庆绪势力的总攻后,初期李光弼只命薛兼训助战应该说是非常明智的,邺城会战初期,由于指挥统一,唐军取得了全胜,应是唐肃宗不愿朔方军独竟全功,继续膨胀,才命令李光弼在十一月赶到了邺城,此时认为胜券在握的郭子仪朔方军上下恐怕很难不认为以李光弼为首的河东军是来抢夺胜利果实的,这是唐朝一个非常愚蠢的决策,毁掉了之后的整个战局,从后来看,朔方军和河东军完全无法协同作战,李光弼提出的进逼魏州的计划自然也无法实施,到最终决战时,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和朔方河东军相互的矛盾,唐军根本已是一盘散沙,最终在史思明援军的打击下出现了灾难性的大溃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