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 | 让传统文化有效传承

 悠然见清泉 2018-03-30


文化的发展问题,说到底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没有创新,固然谈不上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但没有传承,就会断了“精神的根脉”,创新也将会是沙上建塔。文化传承问题,是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呈现的历久弥新的话题,今天,站在时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是让文化有效传承。


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是中国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非常热门的议题,甚至已形成一种热潮,方方面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中,还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缺少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有为传承而传承的倾向;缺少文化传承的价值意识,热衷于传统文化形式的演绎,忽略对传统文化含有的丰富的历史信息、科学信息、文化信息及所内蕴的多重价值的发掘等等。上述现象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确立起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


真正的文化传承,应体现出文化的自觉。所谓文化的自觉,就是指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就是对既有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形成文化价值共识,要对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动力、途径、资源、方法,对文化发展的历程和未来走向等有充分的认识,要有对之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自觉意识和切实行动。文化的自觉,能让我们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传承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怎样传承传统文化。


我们对文化传承应该是有选择的,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这需要判定,需要选择,需要依据先进的文化价值标准去思考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中,不能迷信古人、受既有的传统价值观的束缚,要解放思想,不唯书,不唯古,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拓展新的视角,敢于修正“古已有之”“从来如此”的观念。能否做到这些,取决于能否坚持先进价值观引领,能否秉持先进的价值评判的标准,以此来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中,我们要分辨传统文化中阻碍文化进步和文化创新的因素,更要选择、彰显、弘扬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文化进步、可以助推文化创新的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有辩证的思维,秉持严谨理性的态度。只有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让传统文化的传承真正为文化的不断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服务。


文化传承应有积极的文化价值取向


我们要关注文化传承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有先进的价值依循,否则,文化的所谓传承有可能会导向盲目的复古。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解决好先进价值观引领的问题,确立起必须以社会的文明进步为旨归的自觉意识。


培育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全社会的文化价值共识,这是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社会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开化与进步程度,而衡量这种进步程度的标准就是社会文化发展背后的价值追寻。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一般性的甚至是盲目的传承,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只有在全社会对先进价值认同的引领下,才会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助推社会发展、助益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有效的文化资源。毫无疑问,是否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提高,才是衡量传统文化传承成效的关键。


既然是以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为旨归,那些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名,拒绝或排斥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和资源的吸收、借鉴、利用的思想和言行,就应该得到遏制和纠正。文化的传承应该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人类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以更加睿智的眼光去汲取有助于我国文明进步程度提升的先进的价值理念,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吸收全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紧密结合起来。


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我们头脑里也要始终有国际文化竞争这根弦。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文化真正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那么,这个制高点是什么呢?当然是指先进的文化价值理念。中国的崛起曾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但这种崛起不能只是物质财富的剧增、经济格局的重塑,而应该是伴随着先进的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而彰显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否则,文化主动权如何体现,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又在哪里体现呢?


我们要善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文化自信即植根于此;我们要善于在对世界先进文明的广泛借鉴和吸收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优势;我们还要善于不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文化发展的竞争强势。唯有以积极的、先进的文化价值取向引领文化传承,我们才能出口更多的承载着先进的中国价值的产品,出口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接受所认同的文化思想观念、文化价值观。伟大的文化思想家鲁迅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这样提出建设新文化的构想:“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对当今的文化传承仍具有启迪意义。只有广泛吸收借鉴世界上的一切进步文化的因素,融入自身文化的肌体中,并创造出更先进的文化,才能真正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实现创新性的文化传承


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才是传承的目的。我们既要做文化命脉的维系者,又要做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在文化传承上,应该是继承传统而又超越传统,探索现实而又面向未来,循规蹈矩而又离经叛道。文化发展贵在创新。“新”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发明,一是发现。发明就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发现则是发现了前人不曾知晓的或被遮蔽、被忽略的具有现代价值的东西。当今谈文化传承,就是要提倡创新性的文化传承。


创新性的文化传承就是以文明进步为旨归的文化传承。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中,那种为传承而传承的倾向值得注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地将某些历史文化原貌照搬,不能是机械地复制和模仿,这只能将历史变得更“死”。我们要让历史“活”起来,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这就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所在。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选择,在反省和选择中有所发现。我们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意义阐释和价值揭示,在意义阐释和价值揭示中使传统文化得以增值,这是文化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恰恰就在于它可以不断有新的价值意义被发现,可以不断被阐释,并在不断的阐释中被增值。中国传统文人在治学中虽然恪守“只可我注六经,不可六经注我”的思路,但“六经”还是在世世代代文人的阐释中不断地获得增值。孔子的学说,在后人的不断阐释中成为蔚为壮观的儒家思想传统。在中国盛行了两千年的儒家思想传统,之所以绝非一部《论语》所能涵盖,就因为它积累了两千年来无数思想家在阐释中对孔子思想的意义和价值的增值。这对我们确立传统文化传承的长远目的,应该说是有启发意义的。将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创新的意识和当下文化发展的需求贯穿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努力找寻到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的现实社会价值追寻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对传统文化作出更为丰富多彩的价值发掘和意义阐释,这无疑会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


传承传统文化,就是要让传统文化成为“有效资源”,要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其“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是化育人心,使社会更加文明,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凝聚社会共识,铸造民族之魂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让传统文化传承的事业真正融入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伟大实践中。


作者:朱晓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