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抢鲜看丨班主任如何融合学科资源进行班级活动创新?

 勤快的吕老板 2018-03-30

“学科教学”与“班级活动”是班级生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现状是这两块内容相互隔离、互不相关。前者是各学科教师的专业领地,后者是班主任的专业领地。在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班主任为策划班级活动煞费苦心地寻找资源,而学科教学则把目标仅仅瞄准考试,任丰富的资源白白流失。


2015年开始,我把班级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任教学科整合的班级活动


班主任的另一个身份是学科老师,每门学科都有丰富的育人资源,班主任要研究学生发展的需求,开展任教学科整合的班级活动。


我是一名数学老师,提高计算能力是数学学科的基础目标,但很少有教师考虑在提高计算能力的时候关注学生品质的发展,普遍的做法是单兵演练,反复操作,用比赛促进学生竞争。其实,只要善于设计,计算能力的提升过程也可以成为加强助合作能力的过程。


如针对学生争强好胜、遇事考虑自我较多、不顾及他人感受的问题,我结合学校数学节开展“计算王国探险记”活动,在题目上设“险”、在规则上设“险”,让学生在探险的过程中,既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又能互相欣赏、互相帮助。


我们设立了“计算王国探险”规则:每人每天做4道计算题,做对1道题得1颗星;以4人为1组,统计小组的总星数。孩子们既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又要为小组同伴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们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可促使学生用合理客观的态度欣赏他人的学习成绩。


探险第三天,小丁小组遇“险”了,面对连续三天做错题的组员小刘,小丁从一开始的鼓励、责备,到最后的暴跳责骂。小丁只看到小刘又错题了,却没发现小刘的进步——错题量从“3”下降到“1”。这次的救险,让小丁和同学们学会用客观的态度欣赏他人。


探险第五天,小宋把小杨打哭了。小宋告诉大家:“每天数学课代表发计算本时,总会听到小杨大声叫嚷‘我们小组又全对了’,心里就很难过。今天听着小杨一遍又一遍的叫嚷声,看着自己小组的错题,不知怎么的,就要冲过去打她。”


我让学生谈谈对于打架事件的看法。


有的说:“打人肯定不对,但看到小杨被打,心里很高兴。”有的说:“自己也想冲过去打小杨,就是不敢。”还有的说:“小杨被打,是因为太得意了,她的得意其实伤害了同学,但不能自己心里受到伤害就去打人。”


“那你们心里不开心,有没有和小杨交流过呢?小杨,你听了同学心里的想法,又是怎么想的?”


我的追问,让学生清醒了。他们认识到:生活在一个集体中,要用智慧的方法和他人交往。当比别人优秀时,不能洋洋自得,这对同伴是一种无声的嘲笑,要学会体谅别人的心情;发现同伴有缺点,可以主动去沟通,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


每次数学节,我都针对学生的问题设计“探险”活动,如三年级的“合作调查最喜欢的春游活动”。学生经历“分工”之险、“合作”之险,运用所学到的统计知识,推算出最佳春游场所。数学节探“险”让学生不但体验到数学学科学习的价值,还学会融通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单一学科资源整合的班级活动


具有丰富人文性的语文课程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关注。每学期开学,我都和语文老师共同解读文本,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把课文的主题和班级活动的教育主题进行对接,引导学生把语文课文中所体悟到的丰富感受用于班级活动之中。


二年级语文有一篇课文《送小蚂蚁回家》,讲述睡莲、蜻蜓、萤火虫发挥各自优势帮助小蚂蚁回家的童话故事。针对班级学生独生子女多,一些学生自私冷漠的特点,我们把该课文的主题迁移为班级活动的教育主题。


上午,语文老师讲授《送小蚂蚁回家》一课,下午班会课上,我提出“用自己的特长去帮助同伴”的提议。由于受课文中植物和动物美好行为的影响,孩子们非常积极,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


于是,一棵“心愿树”出现在班级中,上面写着:“如果你有无法达成的心愿,请写在卡片上,我们来帮助你。”


学生纷纷提笔在卡片上书写:住所偏远的小龚想邀请同学到家里玩;小闵的心愿是能练出一手漂亮的字;新转来的小沈希望有个好朋友;顽皮的小林希望自己能当上体育委员……


一个个心愿化作了现实:小龚的卡片被一群孩子签上名,双休日他们从不同地方赶到小龚家;小闵的心愿卡被班级写字最漂亮的小钱签上了名……然而,“小林的愿望”一直无人认领。


的确,成为一名班干部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竞选的流程。班长和体育委员商量后,决定先满足他的愿望——当一天体育委员。他们首先争取全班同学和体育老师的支持,然后利用午休时间,对小林进行特训。


上岗的那一天终于来到了,小林精神抖擞地整队喊口令、领早操,课间带队到专用教室,下午的体育课认真地维持秩序……一整天,顽皮的他像变了一个人。放学前,小林特地感谢全班同学,表示一定努力成为真正的体育委员。小林没有食言,在三年级时竞选成功。“一天体育委员”的尝试让他认识到实现心愿不但需要同学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努力。


心愿树活动,让学生把《送小蚂蚁回家》一文中所获得的道德启示,化为自身的实践,不但对课文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感悟,而且对于现实中个人与他人的幸福相依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多学科资源整合的班级活动


班主任还有一个身份是班级学科团队负责人,要善于联合各学科教师形成班级教师团队,共同引领学生成长。我以“学生问题求助者和学科资源征集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科教师面前,使科任教师的学科地位获得尊重,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


一天,负责卫生小岗位的学生告诉我,有部分同学不带手帕,只带餐巾纸;有的既带手帕,又带餐巾纸,但很少使用手帕。在进一步调查中,我发现更多的问题:午饭后,学生擦嘴、擦桌面都习惯用餐巾纸;如果不小心把水晒在地上,也用餐巾纸来帮忙;检查学生的桌洞,里面都是用过的餐巾纸;垃圾篓也常常看到只写了几个字的纸……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我决定以“爱科学”为主题,整合各个学科,设计一个班级活动,让学生了解纸的过去、现在、未来,在和一张纸的亲密接触中,学会合理使用纸。于是,“一张纸的旅行活动”正式启程。


1
学科总动员

我召开了学科教师团队会议,希望各学科教师围绕“纸”这一主题,在课堂进行渗透,让学生体验纸对人类的用处。


2
各学科教师闪亮登场

首先出场的是体育老师。那天,体育老师郑重其事地通知学生:请每人准备好一张废纸,明天上体育课使用。学生们炸开了:体育课还要用纸?从来没有见过。


第二天的体育课上,学生人手一张花花绿绿的广告纸,站在操场上,心里充满好奇。他们按照体育老师的要求把广告纸用手按在胸前,快速跑动,然后把手慢慢放下。神奇的事情出现了,纸竟然牢牢贴在胸前。但速度一慢,纸随之掉下。孩子们由好奇变为兴奋,一遍又一遍地快速练习跑步。


接着,体育老师又指导学生进行“纸飞机飞上天”“纸团往前飞”活动。一节体育课,学生们在一张纸的伴随下,进行跑步、投掷等训练,玩得不亦乐乎。


随后,自然课讲授“纸的制造和种类”;探究课寻找纸的来历;美术课学折纸花、小动物;音乐课学唱歌曲《我是纸》;语文课开展“未来的纸”写作……各学科老师围绕一张纸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孩子们渐渐对纸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时,作为班主任,我开展了“寻找我们生活中的纸”活动。双休日,学生在家中、超市、文具店等地方寻找各种书上没有介绍到的纸。在“我们所了解的纸”班会课上,学生分小队汇报了生活中不同类型的纸。


“一张纸的旅行”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充分地感知纸文化、纸工艺和纸的作用。


3
召开“让纸娃娃重展笑容”班会课

那天,趁学生上体育课,我悄悄地把一张求助卡放在“心愿树”上。下课后,几个学生走到“心愿树”前边看边说:“上面多了一张求助卡,是谁写的?”“呀!没有署名,好像是纸娃娃呀,她怎么哭了?”


我趁机说:“纸娃娃到我们班级寻求帮助了,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愿意:“纸娃娃没有告诉我们原因呀,怎么帮助呢?”


“那我们去寻找她哭泣的原因,让她重展笑脸,好吗?”


我创设了“哭泣的纸娃娃”童话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投入“让纸娃娃重展笑容”活动之中。孩子们分成4组,开启帮助纸娃娃的行动。


在“让纸娃娃重展笑容”班会课上,4个小组用童话剧的形式汇报各自的帮助行动。


第一小组:“感到自己无用的纸”


两天前,一张纸刚离开大树妈妈来到二(2)班,小主人就不要它了,她哭诉自己无用。为了让她重展笑容,第一小组带着它去游览校园,了解纸在校园生活中的重要性。童话剧还展示了孩子们在最近一段时间里获得的对纸的各种体验。


学科可以为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提供很多的外部资源。前期,各学科教师从不同角度对“纸”进行了渗透,给予学生全方位、全新的体验。在第一小组交流时,其他组学生忍不住补充各种纸在生活中的用途,课堂互动达到高潮。


第二小组:“担心家族被灭绝的纸”


这张纸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语文课《灭绝的恐龙》,担心人类大量用纸,大树妈妈会像恐龙那样灭绝。为了解除纸娃娃的恐惧,孩子们决定寻找新的物品替代大树造纸。在造纸王国,学生发现人类一直在研究用其他物品替代大树造纸,使用竹子但纸的韧度不够;找到石头,只适合造纸袋;最后小草告诉大家,虽然自己是最合适的替代物,但经过实践后发现对河流造成污染,人类权衡利弊,只能用大树来造纸。面对第二组的探究结果,全班学生非常着急,担心大树妈妈会像恐龙那样灭绝,于是提出很多建议,可以多种树,可以回收废纸来造纸,可以在生活中多节约纸……


在活动中,学生能运用探究课学到的方法,寻找世界各地造纸的资料,借助音乐、美术元素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科的有效介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然地运用各个学科的方法去探究、去思考,打开班级活动的新方式。


第三小组:“生活在教室里的纸”


两个学生扮演两张纸,一张是黑板报上的彩纸,一张是餐巾纸,哭诉自己在班级里的遭遇,并邀请全班学生通过数学计算进行对比,感受浪费纸张带来的后果。学生被深深触动,面对只用一次就被扔进垃圾桶的彩纸娃娃,纷纷提出建议,如:彩纸的反面可以写字,把两次使用的彩纸作为再生纸多次利用,彩纸做成碎纸图画创造性使用等,培养了用好、用足一张纸的意识。面对哭泣的餐巾纸娃娃,学生的建议一波三折,从“餐巾纸的再利用”到“不用餐巾纸,只用手帕”,再到“巧用手帕”,最后是“平时要用手帕,遇到感冒用餐巾纸”等,达成少用、巧用餐巾纸的共识。


第三小组运用数学课学到的方法引导全班进行计算,用一个个数字打动同伴,反思自己的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一轮又一轮的辨析之中,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思考问题,体悟到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结合当时情景进行合理的选择。


第四小组:“担心自己未来的纸”


这张纸发现大人都用手机看新闻,学生用电子书包学习,担心人类进入无纸化时代,自己将被遗弃。于是,他们驾驶着飞机穿越时空去寻访未来的纸。在未来,同学们看到很多不同类型的纸,有橡皮擦不破的纸、可以预报天气的纸、治疗伤口的医疗纸、天气寒冷盖在身上的防冷纸。全班学生发挥想象,不断补充:可以防止地震倒塌压伤的纸、防弹纸……


“未来的纸”是语文“爱科学”这一单元中的综合练习,这个写作片段的训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第四小组将其作为“哭泣”的一个原因去探究。班会课对“未来纸”的再次聚焦,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经过不断的探索,会让纸变得更加美好,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激发起学生想成为未来纸的发明者的愿望。


这节班会课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科和班会活动整合下,学生对主题认识的丰富、综合和深入,他们在课堂上会很自然地交流从各学科获得的感受和体验。“让纸娃娃重展笑容”活动,不但让学生具有合理使用卫生用纸的意识,更学会了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勇于挑战,想方设法去解决。


融合学科资源,创新班级活动固然需要班主任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和创新能力,但首要的却是班主任与全体科任老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要“以人为中心”“以班级发展为中心”,树立“班级不仅仅是学生上课的地方,更是学生发展的平台”的坚定信念,如此方能走出班级发展的创新之路。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