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岭南盆景传统树种雀梅的造型与养护

 眼镜老猪猪侠 2018-03-30





 
《谈岭南盆景传统树种雀梅的造型与养护》刊载于
《中国盆景赏石》杂志201710期刊,图为相关内页 1





 
相关内页 2






 
相关内页3






 
相关内页4






 
《中国盆景赏石》杂志201710期刊封面





 
谢淦辉,广东省盆协会员,东莞市盆协会员,茶山镇盆协会员。




 
谈岭南盆景传统树种雀梅的造型与养护

              广东 东莞 谢淦辉   摄影:李建

      雀梅自古以来就是制作盆景的重要材料,素有盆景“七贤”之一的美称。雀梅在园林中可用作绿篱、垂直绿化材料,也适合配置于山石中。雀梅属鼠李科,根干自然奇特,树姿苍劲古雅,是中国树桩盆景主要树种之一,为岭南盆景中的五大名树之一,也是中国入世后出口美国的盆景植物之一。雀梅果可食、味酸甜,故名酸味,嫩叶可代茶。雀梅原产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省,日本和印度也有分布,为亚热带适生树种。
      行内俗称本土雀梅为东江雀梅,主要分布于东江东莞、惠州、惠东、海陆丰、汕头等一带,特点是萌芽快,红芽,芽点多,叶小,适应了广东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树皮独特,未褪皮时红褐色,褪皮后白里透红,更多时候是新皮与老皮共存,益显苍劲古朴。笔者掌握的体会是:该品种生长较快,较易蓄出“牙签枝”,少缩枝现象。
        笔者的一盆雀梅作品《横林待鹤》,参加2014第十届(东莞)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览会,获得金奖,并被《中国盆景赏石》杂志选用为当期专辑封面(见图1),十余载寒窗,算是略有小成。今不擅浅陋,试将多年养护雀梅盆景的心得体会整辑梳理,以及同艺历程,与广大树友分享。


 
图1,《中国盆景赏石》杂志封面。




 
雀梅作品《横林待鹤》,获2014第十届(东莞)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览会金奖






       笔者出生于广东东莞茶山镇,茶山盆景协会被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评为全国最佳镇级盆景协会,盛名之下无虚士,茶山盆景土壤浑厚,群众基础好,政府重视,从业者众,作品高端大气,于历届大展中都有不俗的成绩。感恩托福,笔者家居侧畔就是盆景园,从小耳濡目染皆岭南,及长,笃爱有加,并与内子一起(见图2),以盆景为业,且有幸得到茶山盆协前会长、岭南盆景艺术大师刘炽尧老师的教导和提点,耳提面命,谆谆善诱,使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笔者与内子(右)一起加入省、市、镇各级盆协组织,以盆景为业,以园为家,奖牌上有她的一半功劳。





       笔者初期都是与盆景友一起上山采挖桩材,也经历了初始成活率不高,养护不善等窘境,累并快乐着。晚上与身边的一班树友茶聚至夜深,话题都离不开盆景,在交流中得到提高,学风蔚然,共同进步。


 
笔者雀梅作品







       下山桩处理:

       盆景桩材大都来自山采,雀梅亦如是。山采桩材对自然环境及野生资源造成负面影响,素来为社会所诟病。但雀梅野生环境下与荆棘无异,繁殖能力与生命力俱强,因此虽然历经一代又一代的采挖,只是优秀的靓桩难求了,但却未对其野生种群造成影响,这一点,稍令雀梅盆景爱好者们心中略感舒坦。种植雀梅盆景下山桩的适宜季节是每年小寒至清明。将桩材根据造型构思裁截到位,根和枝的所有切口均用利刀削光滑,切口涂愈合剂。树身用塑料薄膜(嫁接绑扎条)自上往下缠绕(水、雾可渗入滋润树身),保湿防蒸发,莳养于淡水粗沙中,每天喷水保湿三四次。季节适宜,下山桩一般很快来芽,当第一批芽萌发生长时,还不能乐观,待第一批芽老熟再抽出第二节新芽,生机旺盛,颜色墨绿,有光泽,就可断定其已成活;如果萌发第一批芽后踌躇不前,颜色暗淡无光,就需要搭架遮荫,悉心护理,冀可回天。
       不少的树友莳养下山桩时,为了便于养护,减少工作量,而将很多的下山桩排在一个沙床统一管理,待成活茁壮,再分别移植。笔者认为,这个方法虽然是减少了养护的工作量,但增加了移植的步骤,这个移植的过程中,桩材二次受损,再度恢复,一来一往,对桩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笔者种植下山桩时,也会提前定好株距、行距,树头周围是粗沙,外围就是肥沃的泥土,所以下山桩一旦成活,新根伸展进入沃土,就是原地定植了,相当于迅速进入快车道,先人一步了。
       下山桩成活后,第一年任其疯长,期间可施放鸽粪(提前堆放防水发酵半年)等农家肥。



 
笔者雀梅作品




        造型养护:

       雀梅是最能体现岭南盆景技法和枝法的树种之一,造型构思时严格按照岭南盆景截干蓄枝方法,大约两至三年,可剪第一刀——育出第一节。然后蓄育第二第三节时,所耗的时间相对会少些,大约五六年之后,景树的框架(大致的造型轮廓)已长成,俗称五成树、半熟树,可以考虑上盆蓄养细枝末节。
      笔者习惯选用燃烧充分的蜂窝煤渣(不添加其他物质)作盆土,使用前宜先露地堆放半年,水淋日晒,消除火气。使用纯煤渣作盆土的理论依据是:吸水快、排水快,也能涵养水份,透气,不易板结。煤渣本身没有什么养分,但景树生长所需的养分并不来自盆土,而是来自日常的水肥管理,盆土只是起到固定景树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雀梅每年都会开花结果。传统的养护理念是:开花结果会消耗养分,影响景树生长,一般都会将花枝、果枝剪除。但笔者与身边的树友们经过实践对比,交流探讨,得出结论:雀梅盆景一定要让其自然开花结果,经过开花结果的细枝末节会更加坚硬、老辣、苍劲;而参与对比的另一盆没有开花结果,其细枝末节呈青绿状,木质化程度不高,这可能也是容易缩枝的原因之一。
       雀梅是落叶植物,不是常绿植物,自然界中的野生雀梅冬天都会落叶的,所以我们要遵循它的生长规律,不能干预它的自然生长,由其维持自身的新陈代谢。每年深秋开始,雀梅逐渐进入休眠状态,就要逐渐减少水肥了。如果不减肥水,雀梅景树的枝叶就会一直保持翠绿,不掉叶,不冬眠。这样违反它的生长规律的状况,从长远角度来说,是不好的。
       另外笔者一般过了公历九月中旬就不会再修剪雀梅景树了,因为这个时期修剪会影响雀梅的花枝花芽的形成。
       雀梅景树自然落叶后,所有枝条走向一览无遗,可以于春节后刚萌芽前修剪,去芜存菁,删繁就简。
       地植桩材冬眠萌芽前(大约春节前后),结合修剪,将景树起挖上盆,可带部分原土,也可不带。盆底放置一层枯枝,既可代替排水孔的筛网,又疏水透气,枯枝腐烂之后还可以增加盆土的腐殖质。上盆之后,置于树荫下养护,最好是上午能见到阳光,下午避开日照的位置。待发芽、生长正常,就可逐步过渡到正常管理了。
       上盆景树宜用水肥,可用鸽粪或花生麸加水沤制半年,稀释十倍施用,薄肥勤施。另外修剪前20天停止施肥,修剪后观察新芽老熟了,又可开始施肥了。浇水以干透、湿透为原则。



 
笔者雀梅作品





       成型树管理:

       未成型的景树,生长季节视实际情况随时修剪。成型盆景每年修剪二次左右。春节前后剪第一次,公历九月修剪第二次。平时发现霸王枝要及时控制。修剪时,要将所有叶子摘掉,剪后十天左右萌芽,待芽点稍长,须及时跟进,将位置、角度合适的芽点保留,其他芽点迅速抹掉。
       以笔者的用土方式,半成型树,三年可换盆;成型树,甚至可以四五年才换盆。换盆不以盆土养分消殆为考量,而是因为毛细根过多过密,影响浇水、排水。换盆也是选择于休眠期,结合修剪,脱盆,去除部分细根、旧土,培以新土即可。
       当一盆雀梅盆景很成熟了,细枝末节密不通风了,是时候将树冠修剪,往回缩一节两节,让其重新生长枝爪,如此周而复始,使其一直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笔者雀梅作品




       关于雀梅盆景“功成身退”现象的探讨:

       雀梅盆景成型后,护理难、保型难是公认的,景树容易出现缩枝、失托、偏枯等现象,行内俗称为“功成身退”。
       笔者认为:一,品种问题,本地东江雀梅拥有较优越的特性;二,管理问题,水肥太多不行,太少也不行,多则叶大、密,容易导致内膛枝不见天日而枯死;三,修剪须勤,之前所述剪后迅速抹芽,控制霸王枝;四,不干预开花结果,由其按自然规律新陈代谢,生长、冬眠;五,最关键的是及时锄强扶弱——修剪后待新梢蓬勃生长时,须留心观察,在一个枝托上,有一些嫩枝长得特别快,抢了风头,但它又达不到霸王枝的等级,这时候就需要干预一下,剪短它(见图3手指所示,健芽被及时剪短抑制),让其他的枝条有空间、光线生长,赶上来。一般的树友采取的锄强扶弱的措施是待该枝老熟才干预,而笔者是嫩芽的时期就开始了,这是迥然不同的措施。
       笔者通过采取以上的措施,所收藏的成型雀梅盆景没有出现异常。茶山盆协内有两盆最古老的雀梅盆景,养护逾三十年,也没有出现“功成身退”现象。



 
图3,手指所示,健芽被及时剪短抑制



       病虫害防治:

       雀梅病虫害不多,以普通管理方式见虫杀虫,足矣。建议读者、树友逢有景树的奇难杂症,可剪切病枝,到当地较大规模的农资店咨询,他们一般都有农艺师坐镇,会给予适当的指导。 

       文中絮语,管见所及,抛砖引玉,冀方家指正。
       衷心祝愿更多的树友喜欢上雀梅盆景,多出精品,将这个古老的树种发扬光大。







附:



 



                   
   作品赏析

          这是一件新面孔的作品,第一次参展就得到众多评委的认可,拿到大奖,实属不易。作品取多边形构图,树势左张,相横展。采用纯岭南枝法,刀刀见真功。健康、充满朝气。主体、客体、陪体一目了然。树相左右开张而势韵统一,集丛林格与古榕格于一体,具雄、透、清、奇效果。三组气根是作者点睛之笔,起到稳定全局的作用。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清幽静穆的氛围印证了陆游【柳桥晚眺】诗意。

               曾宪烨  广东岭南盆景艺术大师





                                  责任编辑:李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