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戊戌清明 黄金暮春

 醒真 2018-03-30



前   言


        2016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前通过观察,将太阳直射点周年运动在南北回归线的轨迹划分为24个等份,命名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24个节气。


        不仅如此,中国人还把二十四节气放到太阳系整体运行中思考。


        以太阳为中心,有5颗行星临近地球,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这些星球和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中,由于各自的体积、质量、运行一周的时间不同,对地球的气候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地球人的身心健康。这些星球60年回到原来的位置,中国人以此创造了六十甲子纪年法,中国农业至今仍在沿用。60年内每年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各有不同,使得人类年年都面临新的挑战。


        这些神奇的知识源自中国古老的《黄帝内经》,中华民族通过2000多年的践行,证实了其理论的科学性。 



        2018年4月5日(农历戊戌二月二十)04:12,我们居住的地球北半球进入二十四节气的清明。


        此时南半球(例如新西兰)正是秋天的处暑,南半球真正意义上结束了一年的暑热。


        清明是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的第二个节气。因为太阳越过赤道,热气由赤道平铺直泻北半球,大地阳气迅速上升为云;云落下为雨,植物返青。此时自然界处于天清地明的状态。


        我国将清明节作为法定节日,纪念祖先、人民英烈和去世的亲人。一年之初雨纷纷,犹如追思怀念故人;草木吐出嫩芽,寄托着对故人重生的祝福。



        清明时节过后,人们可以喝到一年之初的“明前茶”。这是茶树在冬藏后新的一年首次发出的嫩芽,如同母亲给婴儿最珍贵的初乳,所以也叫“婴儿茶”。婴儿之性,尚未生发,但却有勃勃生机。圣人老子尊师讲:最有力量的是婴儿,他虽然弱小,却有成年人缺乏的勃勃生机。“婴儿茶”茶味很淡,却潜藏着天地间阳气升发的力量。

 


        2018年的清明时段主气是“少阴君火”;所处的年运是“火运太过”,即是火星一年之中给地球带来炎热的影响,同时,司天之气是“太阳寒水”,是水星带来寒气;客气是“阳明燥金”,是金星带来凉气。


        从上半年看,一方面,火气促使人身心细胞进入快速生长期;另一方面,秋冬的寒冷气候又抑制着生长。


        从清明至谷雨半个月,一方面,北半球进入了万物生长的温暖气候;另一方面,受金星的影响,外空给地球带来了秋凉之气。


        这种秋杀之气,给我们北半球的万物生长带来抑制气候,形成“春行秋令”,犹如炉火正旺而烟囱不畅,热量壅在人腹部化成郁火,浊热上行,令心脑和肺部不适。清明正是草木初芽之际,受到寒冬和秋凉之气影响。人如草木,应注意防范心梗、脑梗和肺热咳等症发生。


        而南半球恰好处暑之后“秋行秋令”,利于万物收藏阳气。



        “春夏补阳” 这是不准确的传说,更完善的说法应是“春夏养阳”。“补”和“养”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关乎人与自然的大学问。


        “养”是个广义概念,指人符合自然的身心状态;而“补”字,往往局限于人为地添加。


        戊戌年清明至立夏尚有一个月。春三月首月为初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暮春。清明至立夏是暮春时节。


        《经》云:“无春就无夏。”民间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两者都在讲春的重要性。春季如同草木的嫩芽,只有在春季里茁壮,才有后来的成长壮大。如果春芽陋劣,结果往往是“歪瓜裂枣”;又如初生婴儿体弱多病,会影响今后的发育生长。


        春三月只剩一个月,是调整身心的黄金时间。养阳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早起升阳


        春天早起利于升阳。百病源于4个字:太过,不及。先行于时序为太过;落后于时序为不及。以北京地区为例,早上5点天亮了,如果人在此之前尚未起床即是不及。春应肝,肝气未随自然升发,受到抑制形成肝火,即是春季“焦芽败种”中的“焦芽”。


        二、不宜晚睡


        北京地区19点天已黑。晚21点后,23点前要睡觉。23点进入子时,子时一阳升,人在睡眠中可升发阳气。如果不睡觉非但不利升阳,反而却在耗阳,次日乏累即是不及之证。


        三、不及养阳


        “肝主四末。”凡手指、脚趾偏凉,皆为肝阳亏欠的不及之证,应于睡前饮食养肝气。春天亏肝气,容易形成“败种”。


        四、太过收阳


        凡是下午内热者,皆为太过,应于申时通过吃养阴食材敛阳。如果阴不制阳,阳盛伤阴,易生“焦芽”。


        五、春养于疏


        中医认为:“肝主条达。” 肝应春,春天肝之条达非常重要,关乎一年的身心生长。故肝郁热者,应在睡前和子时、丑时躁热之中醒来之时,饮食疏肝。



        六、行走养肝


        清明时节应该多室外,少屋内,使身心阳气生发。


        肝属木,为《易》之“震卦”,震为雷,雷为动。天清地明之际,每日步行走动得当,胜似药补。


        七、制怒柔肝


        保持心情舒畅,以柔克刚,可以“肝柔”,为一年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饮食绿色


        肝应春,春主青色。青色入肝,故食用绿色叶菜补肝第一。用无化肥农药的绿叶菜做“菜络粥”,心喜色悦,那是微细血管通畅之故。有机粮菜与非有机的相比,营养较全面。一些人免疫力差乃至多病,与长时间吃不到充足营养的粮菜有一定关系。



        九、春不食肝


        药王孙思邈尊师告诫:“春不食肝。”


        春季生肝,故不吃死肝。


        十、不及微补


        戊戌春天,郁热在中,谨慎微补。虚寒者以微补纠正“不及”。9点和11点各吃红枣2枚,下午嚼枸杞子6颗;上午升阳,下午养肾。晚上睡前吃0.1-0.3克人参粉。过于虚寒者,可于午饭时饮1-3钱参酒。


        春天肝气生发不利,夏长无力。


        十一、太过慎补


        除此之外,偏血热之人谨慎温补,慎吃羊肉、鸡肉、韭菜和人参一类温补食物。反过来早、午餐吃绿色蔬菜,特别是笋和其他嫩芽一类菜,巧借自然生发之气;晚餐喝海带汤等使热气回归于肾。热气下行,中部则明,上部清净。


        人之清明与天相通,心肺脑“清”,脾胃肠“明”;一清百明,一明百清;“清明”二字,时空缩影。


        关于暮春养生的道理有许多,最重要的是怀有“春心”。“治病之机,候时三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抓住了“春生”,才有以后的结果。否则即是“歪瓜裂枣”,病态一年。大病只有再等来年春天。这即是候时之说。


        二十四节气环环相扣,循环往复。清明时节,上清下明,方可在下一个节气谷雨茁壮生发进入立夏。


        时令养生人多与时令养生师交流,把大气候与当地环境相结合,做出合适的养生方案。


大道養生堂劉承恩中醫師寫于

2018年3月30日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