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清朝在末期都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清朝以何度过危机

 小小独魔 2018-03-31

通过三篇文章地介绍,我们了解了晚明因为畸形思想的影响,人们都在敢于践踏一切人间法律从事各种各样地赚钱的营生。

1)嘉靖朝倭寇大兴背后的农业不受重视

有的宁可做流民也不愿从事农业,跑到工作机会并不多的城市,当时的中国手工业虽然发达,但因为官方从朱元璋时期“禁海”政策的影响,像“郑和下西洋”那种官方的大航海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总体上,政府虽然不怎么执行“严格的禁海”政策,但官方明目张胆地出海是不敢的。因此,大多是民间出海贸易。嘉靖这个皇帝比较能折腾,北方与蒙古不断地开战;南边百年都不严格执行的“禁海”,他开始认真了。结果导致,倭寇大兴。倭寇里面有相当多的中国走私商人和海盗,因此,很难剿灭。

最终,倭寇问题还是靠一文一武,武的是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武力;文其实是靠“隆庆开放”将之前的“严格禁海”变成“官方开口承认海外贸易合法”。有许多人人都说倭寇百分之九十都是中国人,这种观点是错的,因为具体比例古人都不知道,知道的那也是大概数字,因为没有官方的具体统计,甚至海盗王的承认。

但倭寇中有许多中国人是肯定的,那么,这么多中国人不仅仅只有不适合农业地区的人。相当多的人,是为了海外贸易丰厚的利润。农业谁都不愿意干,那么累!

但问题是,如果政府都不再重视,那么,不重视的人就更多了。结果,到了天启年间,一场大自然灾害,让不重视农业的明朝出了大事儿。

2)崇祯朝的举行自然灾害

天启七年(1627年)的大干旱,在西北、华北地区相继漫延,到了崇祯十一年(1638年)旱情又向南扩大到了华东、中南地区,全中国出了南方外,基本都处在大旱之中。直到顺治二年(1645年)这场长达18年之久的大旱才基本结束。它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严重、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

同样,晚清的“丁戊奇荒”虽然仅仅四年1875年到1878年,但其范围也很广阔。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甘肃东和四川北部等地区等地区。1000万人饿死,2000万人逃荒。

再加上自然灾害并非全国性的,人们缺少了意识。到最终,朱元璋最伟大的制度性贡献——洪武荒政体系被彻底破坏。救灾成了民众自己的事情,官府自动退出救灾队伍。

3)明朝政府退出救灾主体

从各种资料看,万历、崇祯两朝的灾害救援,以民间自救为主,其中富商富户的捐助成为主力。

例如崇祯十四年的浙江饥荒中,祁彪佳见“流移乞丐死者日以五六人计,恻然怜之,亟拟赈救”。而当地政府的唯一作为就是支持,并进行了捐助。而且捐助是以个人名义,知县等人集资捐助了大米30石,大约相当于4000斤粮食。御史陈公祖念“一乡之情”捐助15石。另外,不归地方管辖的主管盐政的守宪大人捐助了150两银。

其他绝大部分粮食、钱财皆为富商富户捐助,另外,富商富户们还资助并组织开荒种田6800多亩。然而,富商富户毕竟能力有限,一般救济只限于当地,而“百里之鲜花难不生毒草”,有好心的富商富户就有坏了心肠的富商富户,趁机大发国难财的人也不在少数。

明朝前期自然灾害的烈度没有中后期大,越往后自然灾害越重;清朝反而是开头50年,结尾50年比中间的一个半世纪要严重。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规律,明亡时期的巨大自然灾害之所以那么强烈,主要因素就是因为人们掉以轻心了。再加上,就在最根本的“洪武荒政体系”溃败以及政府在救灾中的缺位。所以,导致了灾害以及比灾害更严重的次生灾害的发生。

结论:清朝的命儿很好,有三大作物在

问题是,清朝当时的问题也非常多,那为什么丁戊奇荒中没有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呢?

丁戊奇荒发生在1875年,结束于1878年。为什么没有发生大规模起义?原因很简单。残酷镇压下,人们不敢了。痛苦血腥的记忆让人们反抗晚清的统治普遍处于低潮、松散状态。

最关键的是,清朝乾隆时期积极推广南美三大农作物,可以说,三大农作物救了清朝的命!

从晚明晚清的民歌看,自然灾害对人性的摧残

晚明时期美洲三大作物已经进入,为啥明朝的自然灾害比清朝严重

晚明畸形思想不再重视农村大量流民入城,致三大作物未推广而亡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