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改革,需要理想和信念

 老刘tdrhg 2018-03-31


课堂改革,改了这么多年,各方面的改革举措名录已经远远超过了改革本身应该改的那几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能说不够,我甚至认为这些投入相对于改革的效果来讲,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这当然不是从投入的绝对数上说的,而是在作为“分母”的效果非常细微的情况下,“分子”即使不是很大,它的比值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简单地讲,就是我们折腾了这么多年,钱没少花,事情没少做,可是,我们基本上没有对顽固的传统教学方式有所改变,“目中无人”的“满堂灌”式的教学现象仍然随处可见。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以为,在面对充满变化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时,很多教师因为“大脑”的懒惰,懒得操心,包括不学习、不思考、不探究,而随大流地选择了最直接、最简单的讲授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是一种“专制”的方式——我讲,你听;我说,你做——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有意外的“麻烦”,不会有节外生枝的“挑战”,一切都在教师自己的掌控之中,万一遇到个别“不听话”的学生,只要使用自己认为的那些比较管用的方法就能制服他们,就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乖乖顺从。显然,这种一讲到底的方式远比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教学方式要省心得多,并且在很多教师看来,见效也快得多。所以,他们认为按照课堂改革的要求来教学,完全是“自找麻烦”“出力不讨好”。大家都有了这样的认识,还有谁愿意真正投入到改革之中呢?

客观地讲,要让自己的课堂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教师所要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比单纯的讲授式教学要多得多。一方面因为课堂的自主、开放和生成,教师要应对课堂上暴露出来的“千奇百怪”的矛盾和问题要多得多,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专业化水平,自己用在学习、思考、实践、研究方面的时间和精力要多得多。特别是,在推进改革之初,遇到的最难、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不会学的问题。而“学习方法”问题不仅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需要大量的学习和实践,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还需要一段时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的培训、引导和学习实践的训练,所有这些,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教育的理想和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只管“知识的教学”,只求当下的“质量”,他是很难投身于这样的改革之中的。

所以,推进课堂改革,表面上看是方法论问题,而本质上讲,它是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问题。只有教师确立了“好教育”的理想,拥有了不断追求“好教育”的精神和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的热情,他们的教学工作才会成为改革的实践。不然,别人再成熟的方法,再成功的经验,到了他们手里都不管用。因为教育没有可以通用的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讲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情境下有效,而在另一种情境下可能无效,有的甚至有负面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