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工感悟 | 刘晨:“成年人”为何也是弱势群体?

 玖玖家政 2018-03-31

——一个社工研究对象的探讨

文/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 刘晨


我们在做社工研究的时候,包括申请课题的选题时,往往关注更多的是老人(澳门叫长者)、小孩(儿童),妇女(女性),残疾人,吸毒者,失业者,精神疾病患者等,这些都是社工需要服务的范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弱势群体”。


或者换句话说,“弱势群体”包含了这些对象,构成了社工在研究时“不自觉”的一种关注,从而为他们的需要或需求提供社工专业化的服务。


然而,我们并不觉得“顺理成章”或者“按部就班”式的思维定式就是正确的,反而我希望去反问——成年人为何不是“弱势群体”?


按照“研究范式”来谈,这就需要我们对“弱势群体”这个概念进行解释。(王小波曾说:“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话没说出来的人”。这又该如何理解“弱势群体”?其实,怎么定义“弱势”是关键。)


一般而言,“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名义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进而,弱势群体又可以分为五种:“(1)进城务工但没有社保的农民工;(2)无子女赡养的孤寡老人;(3)无法定监护人的未成年人;(4)身体或精神残疾且无法正常工作的人群;(5)因自身原因造成(以家庭为单位)经济收入低于当地最低标准的人群。”还有人将其分为“(1)企业下岗职工;(2)在国家体制外的没有正式职业的人,通常是那些没有在国家体制内工作过,日常生活主要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3)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的农民;(4)老龄人,身体不健全者都属于弱势群体。”


问题是,这里面很多成年人也是需要服务的,比如说,进城务工而又没有社保的人,无法正常工作的人(例如成年的散工),生活在最低标准以下的成年人,被下岗的成年人,需要靠打零工,养家糊口的成年人等。所以,如此而言,成年人并非是我们在接触这个概念所想象的那样,他们也是弱者。


我们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总是想象性地理解某个“概念”,就好比我们听到“总裁”一般,很可能这家公司就只有他们几个人,而且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公司。所以,我们需要纠正一点的是,成年人并不是都没有问题。他们很可能也处于弱势边缘。


此处,并不是说成年人中的这些人群没有被研究,而是我在观察一些课题申请和论文的时候发现,我们预设了这部分人不是弱势,而更多的在关注基于年龄或性别的弱者。然而,这样做,并非完全正确。


为此,我们认为,第一,要把那些处于边缘和弱势的成年人考虑进来,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务;第二,要把对“成年人”的那种僵化思维打破,多对他们进行关注;第三,要多去做调研和田野,看成年人到底是不是我们所设想的那样?他们有哪些问题需要被社工关注。


同时,有些成年人看似是强者,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弱者。我们在定义“弱者”的时候,不要教条式的定义,而要从多个方面打破常规的定义和格式,从而去发现我们“成年人问题”,比如成年人中的“精神病患者”、“吸毒人员”、“残疾人”,“处在生活底层缺乏社会保障的人群”、“生活压力巨大而有心理疾病的人群”,我觉得这些都应该被关注。我们要用一种交叉思维去划分“谁是弱者”,而不是刻板地根据年龄、体能、性别、地位等指标去划分。


言基于此,就可以回应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了,即“成年人”也是“弱势群体”。未成年人固然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孙云晓认为,3亿多未成年人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最弱的是什么?心理健康最弱。”他说,中国未成年人大概有心理异常现象的15%左右,严重心理问题5-6%。原因何在?根本危机未成年人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不够,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出现严重问题。),而成年人也是弱势群体,心理上弱势,体能上也未必强势;地位上强势,但心理上痛苦。也正如我们在上文所述的,很多“问题”都和“成年人”有关系。


所以,社工思维的关切对象和研究对象,应该有所转型,尤其是不能预设,而要调查和田野,再去下定义。同时,以“问题”为导向作为研究对象的选择,才是对“弱势”的最大关切,才体现出了“社工”与“弱势”的真关系。


  


出处:《社工观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