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性为阳,记性为阴:合乎阴阳的读书之法

 为什么73 2018-04-01

很多朋友来我家,都会问我:“你有这么多书,都读么?怎么读的呢?”我回答说:“读啊,不求甚解就是了。”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读书时的一种良好心态。

这句话出自陶渊明,他在自传里就说自己是这样读书的。陶渊明是一个境界很高的人,对于很多事情他都想得通。这不仅在于他敢于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也在于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

中国自古的读书人,往往是书的奴隶,对读书这件事是想不通的,所以他们读书的时候,总是怀着一种占有欲,要把书里的东西尽可能的装到自己头脑里,于是博闻强记,但这样读下来,效率往往很低。很多想记下来的东西,实际上并没有记下来,时过境迁,又都忘了。尤其是到了该用的时候,更是不会用,所以都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那么,真正读书要怎么读呢?就得像陶渊明说的那样,不求甚解。书很快地读过去,读不懂的,可以先让它过去,也可以想一想,但不要求死记。书是用来启迪思维的,而不是用来灌输知识的。书里边的东西,就像是帮助我们过河的船或桥,只是工具。读书贵在“得意忘言”,前方的路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弃舟登岸,我们可以过河拆桥。

书里固然有满满的知识,但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我们内心深处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读书,如果能读到一些东西,对我们的思考形成启发,这就叫“有心得”。读书贵在确有心得,博闻强记倒在其次。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验:读一本好书,当你读第二遍时,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新鲜的内容,似乎是你读第一遍的时候没有见过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读第一遍的时候,你虽然力求把它记住,但是你内心没有相应的思想和体验去跟他对话,那么这部分内容就会从你眼皮底下溜过去。等到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观念,具备了跟这本书进行深入对话的能力,那么,你就会对书中更多的东西有兴趣,有心得,也就会觉得某些话以前从来没有读到过,非常新鲜。

人的悟性为阳,记性为阴。悟性和记性,就好比拍照时用的闪光灯和底片,这是清朝著名医家唐容川的一个精彩比喻。闪光灯的光投射于外物,再反射回来,印在底片上,才能在底片上清晰成像,永远存留。人的记忆也是这样的,需要我们的悟性投射在外物上,再反射回来,我们才能记住它。

我们回忆一下,能够让我们记住都是哪些事情呢?都是一些让我们感兴趣的事情。那些平常的事情,我们早就忘记了。读书也是这样,要把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悟性投射在书上,再反射回来,这样才能成为我们的记忆。从这个角度看,你就能知道为什么有些人读书又快,记得又多了。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悟性,有自己的兴趣。他们带着问题,兴致勃勃地读书,有目的地获取其中的东西,把书中的东西融入自己的思考和知识体系。如果说每一个读书人都是一台照相机的话,那么他的闪光灯,则会闪得更勤,光线更亮。

所以,哪怕是需要精读的书,我们都要遵循这两个原则:第一,不求甚解;第二,多读几遍。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次读到的内容,都是自己需要的。同时也保证我们在实践一段时间后,书的内容再一次跟我们对话,再一次给我们启迪。

史书记载,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起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别人读书,是读得越细越好,越熟越好,但是诸葛亮只是观其大略,这与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的书这么多,信息爆炸,如果我们再务于精熟的话,会被累死,所以在书面前,在信息面前,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有选择,有判断地去读书,不会被各类文章的观点牵着走,而是要让各种文章的各种观点成为我们的工具、素材。这样我们就是信息的主人,而不至于成为信息的奴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