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越千年来看她

 songsgt 2018-04-01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句古诗,让女儿家对美好的追求跃然纸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从不吝惜对佳人的赞美。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在第 108个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以不同材质的女性饰品文物为依托,一起去领略古代女子的才情与风姿,去品读别样的饰物之美 ——
穿越千年来看她
—— 一个西周美女的妆容衣饰
发布日期:2018-03-09
  本报记者 王星
  宝鸡,一座魅力古城。周人在这里制礼作乐,休养生息,衍生了博大精深的周文化。三千多年前,佳人旖旎而来,如诗如画,在历史的星空留下了永恒的倩影。
发饰
骨笄绾青丝
  古时,不论男女都蓄长发,从幼至长,以发型见分晓。古语有云:“男子二十束发而冠,女子十五束发而笄。”可以想象,古代女子清早梳洗后,对着铜镜绾起头发,轻巧地插上一支笄,就开启新的一天。
  笄,是发簪家族的“鼻祖”,用来固定发髻的。它看上去像是一根细长的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后来的簪、钗都是在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周礼中,有一个专为女孩子设计的成人礼,叫作“笄礼”,它标志着古代女子十五岁就已成年。如《礼记·杂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如果女子迟迟没有许嫁,也可以变通处理,《礼记·内则》郑玄注:“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笄礼的仪式,在文献上虽没记载,但在《通典·女笄》中讲,“笄女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很多学者认为,笄礼应当与冠礼相似: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笄礼的方式,简单而不失仪式感。
  在周原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笄,考古人员在云塘遗址还发现了制骨作坊。从材质上看,这些笄有玉、石、骨、象牙、铜质等,出土数量最多的是骨笄,形状多为长锥形。骨笄在西周时期盛行,为大众发饰,难怪周代设置了专门管理生产笄的官吏。如果要制作一根笄,匠人要手工打造,经过选料、切锯、削锉、打磨、镶嵌五个步骤,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
  再看发型,可以说,古人在发型上的区分也体现了对社会责任承担的不同。正如,周代女子盛行的“笄礼”,就是为了提醒和督促行礼者已经不再是梳着羊角辫的女孩,而是绾起头发,跨入社会,成为有德女性。所以,笄并不是单一的发饰,它也是几千年前一种社会责任担当的象征。
耳饰
玉玦添新意
  不少爱美的女孩子喜欢戴耳饰,打扮自己,扮靓心情。
  在我国,耳饰的历史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就出土过大量质料不同、形状各异的耳饰。先秦时,随着崇玉文化的兴盛,现知存世最早的耳饰——玉玦,在我国大量出现。
  玦,古代配身玉器的一种,形状像环,但玉身间有一缺口,尺寸有大小之分。既然是环形样式,那玦是如何与耳饰产生联系的呢?在众多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玦出土于遗骸头颅的两侧。所以,考古人员推测,玉玦应该是戴在耳朵上的饰物。
  玉玦流行的时间较长,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都有制作,汉代之后主要是以仿制之前的玉玦为主,鲜有新意。新石器时代玉玦多光素无纹,商代的玉玦常为蟠龙形制,首尾相向,西周玉玦多以斜刀刻出龙纹、云纹、鸟纹等,如扶风县云塘村西周遗址墓出土的卷云纹玉玦,直径 4.3厘米、孔径 1.4厘米、厚 0.28厘米。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玉玦较多,形制较小,外径在 2至 5厘米之间。
  既然是耳饰,三千多年前的女子是如何将它戴在耳朵上的呢?
  有专家表示,古人是把耳垂磨薄,直接把耳垂放入玦的缺缝里。按这种观点推测,直径小一些的玉玦才符合这个条件,如果玦的尺寸过大,不仅佩戴不方便,而且它作为耳饰的实用性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说,如何佩戴玉玦,还需要考古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方能解释得更清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是所有的玉玦都是充当耳饰之用,有的还有其他用途。
  战国以后,玉玦不再流行。后来,“玦”通“决”,后世常用以赠人表示决断、决绝。经过时代的变迁,耳饰成了女孩喜欢的饰品,玉玦也被各种耳饰所替代。
项饰
宝石夺人眼
  金色的青铜、翠绿的松石、红色的玛瑙、黑色的煤玉、白色的贝类……在宝鸡地区发现的众多西周墓葬中,项饰的种类丰富,材质、颜色更是多样。
  周代的项饰很丰富,一件项链串饰往往由多种不同材料和形状的小饰件组成。据统计,仅在宝鸡 弓鱼国墓地就发现玉石器近 5000件,其中绝大部分为串饰部件。这里要特别提一下串饰,它将璜、戈、玉人及夔龙、鹿、虎、牛、鱼、蝉等动物玉雕,串入各种玉石质的管、珠内,一件可作项饰或腕饰的精美玉串饰就呈现于世人面前。
  周代一些项饰色彩艳丽,设计想象力十足,其使用范围仅限于公、侯、国君及夫人或有相应封号的贵族。宝鸡地区西周墓地出土的项饰的下部正中,多有件璜形饰,如璜、珩之类。有的项饰中,还会穿插小动物的玉雕,一组串饰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可分为很多层,组合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周代用玉范围之广,选用玉的要求和制玉的技术都超过以往,除继承商代双勾线外,在做工方面也不断改进琢玉技法和造型设计,西周玉器工艺表现之一就是圆雕玉器增多。相较于平面片雕,圆雕使玉器立体起来、生动起来,使造型清晰,日臻美观。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明月照琼琚——古代玉器与艺术生活展》,为参观者呈现了宝鸡底蕴深厚的玉文化。特别是展厅内展出的玉鹿、玉虎、玉牛等玉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关注的目光。
  展出的几件玉鹿就是典型的西周早期工艺造型,采用片雕的手法,用阴线勾勒出眼耳吻鼻蹄和四肢,但小鹿奔跑之中戛然而止的惊愕姿态,通过它绷直的前腿、突出的前胸和撅起的臀部鲜活地表现出来。鹿身有小孔,匠人可以根据其造型搭配各类美石宝器,制作出精美的项饰、腕饰,供西周贵族女性使用。
服饰
丝绣巧做工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嫘祖教民养蚕织布、黄帝始制衣裳,从此结束了人们赤身露体的历史。西周时期,我国已经开始人工栽植桑树,《诗经》中的“无折我树桑”指的就是栽种在屋边的高干乔木桑,“猗彼女桑”指的是低干桑。这是说,周代已有在房屋周围种植桑麻的规定,否则就要受罚。
  上 世 纪 70年代,考古人员在宝鸡茹家庄西周 弓鱼国墓葬中,发现了许多丝织品和印痕。弓鱼伯墓室中发现两处,在其夫人井姬的墓室中发现的丝织品,附在骸骨下的淤泥土上,共三层,还有刺绣的印痕。附在泥土上的西周丝织物印痕中,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其单线绣出的图案使用了“辫子股”的针法,有很鲜艳的朱红和石黄两种颜色。而在我市另一座西周墓中也发现了四块大小不等的丝织品,花纹舒卷自如。
  经研究发现,这些丝织品和印痕,有的三四层叠压在一起,大多为平纹组织,也有山形纹图案的提花织物。西周时期,丝织工艺有了进一步发展,丝织产品上出现了斜纹提花,还应用了刺绣。刺绣印痕的发现,足以表明丝绸工艺在史前及夏商时期已有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只是因为丝织物保存不易,难以发现实物而无法佐证而已。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当时的女性服饰有鞠衣、展衣、禄衣、纯衣等,颜色多为青、赤、黄、白、黑五种原色,而着装也被纳入了“礼”的范围,讲究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