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凤雏遗址 包铭新 绘 第二期 宝鸡赴周原 晴 凤鸣岐山 这日时间宽裕,大家合计了一下,决定去宝鸡市附近的周原博物馆转转,该馆建立在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基础上,位于岐山县。 陕北天高地朗,汽车在乡间大道上,奔跑得颇为愉快,道路两侧农田种满玉米、向日葵,日头敞亮。不时有陕北老乡,驾驶着运稻草垛的拖拉机,横亘在我们面前,挡住去路。 就这么一路停一路行,到了博物馆大门口才发现,门椽上贴了张条,上书:“因为维修暂停开放”。 戳气,这莫不是白跑了一遭? 周原博物馆门口,我们吃了闭门羹 陆斯超 摄 也就这么巧“逮”着了博物馆的副馆长齐浩,经他领着,我们去了博物馆馆藏的发掘地——周原遗址,也是他们室外展览的一部分。大片平整的黄土地,曾是周人宗庙所在地。祭祀的地面痕迹犹在,据说是特意保留的。 周原遗址 早两年间,一种叫做“周原遗址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地理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系统,唤醒了周原这座沉睡千年的周人都城,人们以高科技手段对浩繁的考古资料数字化,建立数据库。 目前,周原地区零星发掘的窖藏、墓葬等考古信息全都收入这个地理信息平台,同时借助遥感航拍、热敏光敏、GPS定位等科技考古手段,结合田野调查,完成空中、地面、地下3个层面的立体地毯式勘探,让周原遗址显出更清晰面貌。 出土玉蚕 佐证蚕桑文化的传播 河南安阳出土的玉戈,玉器上的丝织品微痕(资料图) 陕西宝鸡古称周原,西周起家的地方,大量西周时期的墓葬和遗址被发掘。1975年,宝鸡茹家庄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和玉蚕文物上,发现一些保留在铜器和泥土上的丝织物刺绣印痕。 周原遗址也有玉蚕出土。丝博馆研究馆员周旸介绍,周原是周文化发源地,商周的蚕桑丝织已从起源萌芽进入中国丝绸史发展的古典时期,首要考证就是玉蚕。 玉帛一体,玉不朽但丝化为痕迹。这些印痕外加大量玉蚕的出土,为周代周原地区的丝织业生产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古之君子必佩玉”,所谓玉蚕是佩戴的玉器一种,在西周意味着避邪攘灾,它们多有供穿丝绳的孔。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陕西扶风强家一号墓、北京琉璃河战国墓群等都有出土,且摆放位置不一,墓主人颈、胸腹、手腕等均有发现。 这些玉蚕分布较广,不单说明蚕桑生产在西周各地得到极大发展;蚕或蚕形器物被看做是一种能沟通人鬼神灵的媒介的蚕桑文化也得到广泛传播。 《诗经·大雅·绵》记载:“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意思是周原这个地方,土地非常肥沃,就连苦菜种出来都甜得像糖。再加上横贯关中的渭河水浩浩汤汤,水量丰富。周原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周人提供了农业耕种的优越条件。从《豳风》等诗里,我们能了解周人除了从事种植业,还养蚕制丝。 那么,这一趟临时兴起的行程,我们会有什么发现? 朱砂染色锁绣印痕 西周 宝鸡茹家庄(资料图) 凤鸣山下,周文王走过的台阶 北方光照强烈,看那副馆长齐浩,面色晒得红棠棠,手和脸都黑,显是常经户外风吹雨打。身旁博物馆的妹子听我感慨,说,“基层的考古队员啊都这样。” 齐浩遥遥指了社稷遗存旁边的区块,说那就是凤雏村。 陕西岐山凤雏村,20世纪后期,曾经出土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古代传说,凤鸣岐山,就是这个岐山。传说中长尾华冠、美丽祥瑞的神鸟,在现实中的原型应该是一种普普通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会出现。对凤的崇拜起于商代,鼎盛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已然从普通水鸟飞腾而成神鸟凤凰。 看过《封神榜》,应该知道凤鸣岐山,意指周朝将兴盛前,岐山有凤凰栖息鸣叫,人们认为凤凰是因文王德政而来,是周兴盛的吉兆。也以凤比喻周文王。现在有些签还以“凤鸣岐山”为题,图个上上吉。后人附会文王有德故有凤来仪,不过是为周取代商在舆论上的造势。 齐浩(中)介绍西周社稷建筑遗存,他们曾发现目前最豪华的西周马车、还有众多青铜文物 开一道朱门重锁,齐浩领我们踏入岐山凤雏遗址,据说是史上最早的四合院。什么亭台楼阁,什么雕廊画栋,统统是没有,眼前只有青草惶惶漫长,野花四散,脚下硕大的蚂蚁在没头没脑的爬着。 齐浩说着一口陕西乡音的普通话,卖力地为我们指点,那是前堂、那是后室,那里曾经是檐廊。 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是凤雏村的早周遗址,二进院落组成,屋顶用了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其平面布局的实质与后世两年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的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可见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忽听得齐浩说,那片青草乱长下,有当年周文王走过的台阶,大家俱是精神一振,脚步纷纷,穿草踏叶地走过去。和古人不同时间同个空间走过,这样的微妙感很奇特。 若是不说,谁知道底下曾有周文王走过的台阶 想起广东揭阳有个黄岐山,原名黄紫山,不知哪年开始有了这个名,一方面因为山黄多歧路,另一方面也取了凤鸣岐山周文王出世的佳意。希望黄岐山下揭阳也出个周文王。文王善德仁政才有这凤一般的美誉佳称,如果是商纣王,凤凰只怕会沦落成饕餮似的恶兽,更勿论流芳百世。终究在于德,不在于图腾的美化。 出院落,落了门锁,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的包铭新教授,捋了一把门外头的杨柳枝,说:“这杨柳,倒是和江南的很像。” 黄尘扑面,日照朗朗,在这样的环境下,北方的柳树比之江南又多了份狂野恣意。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将此次行程比作“行万里路,看生蛋的母鸡”。“蛋”指丝绸纺织品文物,“母鸡”是出土这些丰富多彩丝绸纺织品的文化遗址。 这是我们看“母鸡”的第二站,可惜没有看到“蛋”。 2015-08-20 陆斯超 /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