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府二月二民俗活动的寓意

 songsgt 2018-04-01
西府二月二民俗活动的寓意
编者按
发布日期:2018-03-16宝鸡日报
  再过两天,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这天也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这是一个和农业息息相关的节日。宝鸡地区自古重视农业生产,所以,西府人对二月二这一节日有着特殊感情,民间有炒豆豆、说农谚、抬懒婆娘、贴劝耕图等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有的目前还存在,有的已经消失或很少见,它们提醒西府农人勤奋春耕、珍惜农时、戒除懒惰,这些民俗寓意共同指向了一个主题——农业是根本,好好务农!

                                  炒制棋子豆  祈盼丰收
                                    本报记者  祝嘉
    “炒,炒,炒豆豆,炒完豆豆翻跟头。”这是宝鸡人耳熟能详的童谣,在西府地区,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民间都要炒豆豆、吃豆豆,部分地区还有送豆豆习俗。
    二月二为啥要炒豆豆?“救金龙”一说最为普及。旧时民间有个传说,龙王偷降大雨被责罚,唯有“金豆开花”才能获救,人们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猛然想起,黄豆和玉米就像金豆,于是,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炒豆豆、爆米花,最终救出了龙王。久而久之,二月二炒豆豆、爆米花成为人们祈盼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
    在西府地区,有炒豆豆和送豆豆的习俗。西府炒豆豆主要是炒棋子豆,将面和好、擀平,切成棋子状的小立方块,入锅翻炒至熟。炒出的豆豆色泽金黄、口感香脆,咬起来“咯嘣咯嘣”响,是深受小孩子欢迎的零食。西府二月二还讲究吃爆米花,传统的爆米花是将大米或玉米加糖,放入密封的爆米花机旋转加热,待机器内部压力到达一定数值撬开盖子,米粒因压力剧变而爆开形成米花。爆米花外脆内软,香甜而有嚼头。
   岐山、凤翔一带还讲究送豆豆,新出嫁的女子娘家人要在二月二这天,大张旗鼓地拿着炒出的棋子豆、黄豆,爆米花等豆豆,前往女子婆婆家看望新出嫁的女儿日子过得好不好,使姻亲关系更密切。同时,送棋子豆,寓意“祈子豆”。
    炒豆豆、爆米花的习俗在西府地区流传甚久,及至前些年,街面上有了现成的棋子豆和爆米花,但大都是工业机器大规模制作的,与传统手工制作的在式样和口感方面略有区别。于是,二月二这天,人们又开始在自家灶台上炒豆豆,并前往街角的传统爆米花摊,请师傅爆一份地地道道的米花。如今,人们吃棋子豆和爆米花,已不再是因为嘴馋,而是为了寻找记忆中的那份感觉和味道。

                           贴张劝耕图  提醒春耕
                              本报记者  张琼
     宝鸡农村曾有劝耕习俗,如通过驾牛犁地、贴劝耕图、传唱歌谣谚语等活动劝农人耕种。如今,机器代替耕牛,劝耕习俗有所减少,劝耕图也很少见,但它们传递的劝耕意图,仍然存留在西府二月二的节日文化里。
    凤县安河一带曾有个劝耕老习俗——耕“田”字。二月二这天,安河周围的农人会驾一对耕牛,找一块平地,在上面先耕一个大圆圈,再在圆圈中间耕一个“十”字,就形成了一个大大的“田”字。这个略带仪式性的耕种活动,表达的是当地农人认真耕种的决心。当然,现在二月二耕“田”字的劝耕习俗已经很少见,但是农人精心作务庄稼的劳动意识依然浓厚。
    凤翔县也曾有一个劝耕老习俗——贴劝耕图。 1991年出版的《凤翔县志》记载,从明正德年间开始,凤翔农户就流行贴“天子耕田图”用来劝耕。图上有题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古人杳然不见面,今日纸上又相逢。”题字清晰描绘了这幅图的画面,天子耕牛,娘娘送饭,大臣丢种,一片繁忙的耕耘场景。我市民俗专家李福蔚说,过去,挂历之类的老物件上也有劝耕图,农人就把它撕下来贴在门上,用来提醒自己要牢记春耕。 
     其实,天子春耕礼仪活动最早出现在周原大地,周人有一个礼节叫籍田礼,春耕时节,周王拿着耜在田地里掘起土块,公卿百吏随后掘土块,劳动强度依次增加三倍,这些象征性的农业劳作完成后,农人进入籍田进行劳作,由农官后稷视察耕作情况。为啥会有这个春耕礼节呢?因为西周时候采用的是井田制,有公田和份地,公田夹在份地中间,份地收入归家庭所有,公田收入归国家所有。公田借助民力耕种,也叫籍田,为了督促农民耕种籍田,所以国家每年都会举行“籍田礼”,它是周人动员农人耕种公田的礼节,是早期的劝耕活动。
    李福蔚认为,虽然现在宝鸡地区劝耕活动少了,但劝耕的民俗寓意还在,就是过了二月二,春耕时候到了,该干农活了!

                        农谚催农人  珍惜农时
                            本报记者  于虹
   西府人看重农业生产,为了更好地开展农业劳作,农人们根据经验,创作了许多朗朗上口的农谚。其中,不少农谚与二月二、春耕等主题有关,表达的是西府农人抓紧农时、种好田地的劳动态度。“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来小囤流。吃穿不愁,喜上心头。”这句农谚认为,农民只有把握农时,来年粮食才会丰收、日子才会好过。“二月二,驴上料”,说的是二月二前后要给驴这些牲畜多喂一些精细饲料,让它们有更好的体力,服务于春耕。如今,虽然役使牲畜耕作被机械化耕种所代替,但这句农谚却流传了下来,提醒人们不忘农事、不误农时。
    农历二月二,靠近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农谚云:“过了惊蛰节,锄头不能歇。”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年中很重要很忙碌的时候。“惊蛰快耕地,春分犁不闲”“大好春光,莫误农时”,这些谚语认为,惊蛰后正是春耕的紧要关头,需要抓紧时间开展春耕春种,不然的话,就会“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过去,西府农人靠天吃饭,勤劳智慧的西府农人,把自己耕种收获的农事经验、天气现象等创作成通俗易懂的农谚流传下来,用来指导现实中的农业生产劳动。在没有广播电视报纸和手机网络的时代,这就是农人最为宝贵的东西。
       按照农谚来耕种,抓住时节很重要,但是务农从来不是一件轻松活。西府农人在勤劳耕种时,总结出“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人勤地不懒,大囤小囤满”的经验之谈,认为只有农人愿意在农耕时出力,来年才会是丰收年。要是你想投机取巧,那只能是“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耍仪春游戏  戒除懒惰
                                  本报记者  张琼
    过去,二月二这天,西府农人还喜欢开展一种很滑稽的娱乐活动,叫“耍仪春”,民间也称“抬懒婆娘”。现在,这项游戏已很少见,但它劝人勤劳的寓意很好。“抬懒婆娘”游戏提醒农人,从二月二这天起,年节休息彻底结束了,再也不能当懒婆娘、懒汉了,要好好劳作,它是西府农村一场有趣的生产动员会。“抬懒婆娘”游戏怎么玩呢?《岐山县志》将其记录得很详细,二月二这天,选一两位村里爱说爱笑的男人做演员,一般扮演一对夫妇,丈夫头戴草帽,贴上八字胡,肩上扛一把锄头,倒骑一只毛驴,频频招呼身后的媳妇跟他下地干活。这个媳妇啥样子呢?“她”耳朵上挂着萝卜雕的大耳环,手腕上戴着葱白做的镯子,躺在一只装有核桃、大枣等干果的大笸篮里,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人们敲着锣鼓,抬着懒婆娘一村村游走,沿街嬉闹,村民们跟着队伍凑热闹,懒婆娘随手抓一把干果扔给围观村民,并说着一些趣话逗乐。等热闹够了,村民再把懒婆娘抬到村外荒僻处倒掉,懒婆娘要跟回来,众人不让“她”跟回来,至此“抬懒婆娘”的游戏就结束了,寓意把懒惰毛病丢得远远的。
   这项游戏看似一场很闹腾的娱乐活动,实则是提醒人们不要再贪恋过年的玩乐光景,而要抖擞精神,赶紧投入到春耕劳作中,不要像懒婆娘一样过日子。西府人对春节重视,庆祝春节、元宵节的活动较多,“龙头节”是一个有警示意味的节日,提醒农人快快转入农业生产中。“抬懒婆娘”这个游戏就是提醒人们不能再贪玩了,二月二是最后的转变期限,所以要大张旗鼓地举行“送懒”习俗。借助这个游戏,西府人把二月二当作一个特别的日子,从这天起,懒毛病要扔掉,要尽快开展农业劳动。

                            赶一场农集  筹备农事
                                 张琼  王璐瑶
     农历二月二,天气回暖,正是一年农事开始的时候。务农需要农具,所以,宝鸡部分农村有二月二赶农贸集会的风俗,春耕前,在农集上亲自挑选一些锄头、鋬笼之类的生产劳动工具,为播种劳作做准备。
    凤县河口镇每年都会举办二月二农贸集会,这是宝鸡地区很有代表的农集,古会风貌保留较好。《凤县志》有明确记载,河口古会从明代开始,沿袭至今。河口镇传统农集主要交易农具、山货、牲畜,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物资交流会。
    二月二这天,河口镇人山人海,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街道两旁,其中最多的就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凤县当地艺人现场编织竹笼竹筐,现做现卖;铁匠们摆出打好的锄头、斧头、菜刀等物件,迎接农人的挑选;凤县周边的小商贩也提前赶到凤县,联系好商铺,售卖一些经济实用的生产生活用品……趁着古会的热闹劲儿,演员在戏台上唱起秦腔戏,小吃摊主卖起搅团、油糕等美食,小娃娃得到了心爱的弹弓、木枪等玩具。二月二这天,是河口镇一年之中人气最旺的一天,全县十里八乡的群众争相赶往河口镇看秦腔戏、买山货。
   其实,宝鸡地区就是神农炎帝发明农集的地方,宝鸡是炎帝故里,炎帝为了使族人能各取所需,发明了最早的集市——廛,规定在太阳当头的正中午,人们可以拿着自己生产的多余物品到固定的地方去交换,陶器、粮食、牲畜、麻布等物通过合理交换,实现了最初的物资交流,这就是典籍中所说的“日中为市”。
    如今,随着农业生产越来越机械化,宝鸡农集上的农业物资也产生了变化,耕牛、锄头、镢头、架子车等少了,除草机、小三轮摩托车、小型播种机等物件多了。宝鸡农集的变化,展现的是宝鸡农民生产生活的不断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