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升初必背:小学毕业生不可不知的40个语文学习知识点含前4集干货

 温暖南方 2018-04-01


到今天为止,牛老师整理了共5集20个内容的小升初要点,家长们可以在这5集的内容中获得全部小学毕业前所涉及到的语文阅读及写作要点内容。这个内容的梳理还在进行中,欢迎持续关注。

1、通讯

2、点题

3、比喻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步骤

5、插叙

6、细节描写

7、根据题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8、如何设置悬念

9、列小标题

10、复述课文的方法

11、环境描写

12、体会词语的作用

13、抒情散文

14、排比

15、缩句的方法

16、体会句子的含义

17、理解词语的方法

18、针对题目和重点字词质疑的方法

19、针对文章标题和重点段落质疑的方法

20、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小升初必背(必备)第5集

18:针对题目和重点词句质疑的方法

能力达标:

培养学生能够针对文章的题目、重点词句,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去有针对性地提问并解答问题,理解文本。

常言道:学贵有疑。面对一篇新的文章,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许多小问号。同学们乐于思考,敢于质疑,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我们在低年级曾经接触过质疑,初步感知了如何对题目、重点词句质疑。但有的同学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什么意思?那个词语什么意思?质疑不到点子上。其实,从何疑起,怎样质疑都是需要方法的!

重点:

1、围绕题目质疑:

(1)“画重点”质疑;(2)扩展题目质疑;(3)分解题目质疑。

2、针对重点词语、句子质疑:

(1)重点词语;(2)关键句子(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等);(3)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意味深长的句子。

具体方法:

1、学会针对题目质疑:题目与文章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蕴含着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提示着文章的中心。抓住题目质疑,既有利于激发我们探求新知的兴趣,又有利于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针对题目质疑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1)“画重点”质疑。即根据对题目的分析,把题目中的重点词语画出来质疑。如“请不要忘记桑树”中“不要忘记”是重点词语,可以以这个为突破口设计问题:为什么不要忘记?桑树有什么不能被人忘记的特点?等等。

(2)扩展题目质疑。很多文章的题目就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短语),我们可以把题目扩成一句话,在扩展后再子质疑。如“摔琴”这篇文章的题目,要围绕这个题目扩展成句子:谁摔琴?为什么要摔琴?摔琴前后都发生了什么事?摔琴后发生了什么故事?

(3)分解题目质疑。这种方法适用于完整句子做题目的文章。如“我最不喜欢的人”这个题目,经过分解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我最不喜欢的人是谁?我为什么不喜欢这个人?这个人做了什么让我不喜欢的事?

2、抓住重点词句质疑。

在阅读中通过解析词语可以理解文章,也可以通过提高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质疑来培养我们理解文章的能力。

(1)围绕重点词语、句子质疑。文章的重点词句就是全文的关键,它们往往具有着辐射的作用,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道理。理解了一个关键词句就理解了全文的例子在我们课文中比比皆是,学习和运用质疑的能力,基础是要建立在对文本内容了解的基础上,还要搞清楚重点词与句子,重点句与段落,重点段落与整篇文章的关系和联系。

(2)抓住关键句质疑。对于关键句如何找在前面的教学中提到过,这里牛老师不再赘述,需要反复运用才能熟能生巧。关键句的提问跟对词语的提问一样,先分解出重点,再针对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质疑。也可以参考对题目提问的方法来质疑。

(3)抓住中心句质疑。这一点我要分出来单独讲。重点句可以不是中心句,也可以是中心句。而中心句肯定就是重点句了,因此理解上要注意主次。文章的中心句往往含义比较丰富或者是复杂。透露出的意思往往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也有很多文章,作者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往往直抒胸臆的也有。用一个中心词或者中心句就表达出情感和重点意思,从整体上理解就需要抓准中心句。这种中心句往往与标题与结尾都有关联,寻找时就要上下比较和联系着来看了。抓中心句抓准了,再用以上的方法质疑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4)抓含义深刻、意犹未尽的词句质疑。有些文章特别擅长“留白”,意思就是话不完全说透,留一半让读者自己体会。这样的句子往往是有悬疑、有回味、有省略、有跳跃的地方,给读者一种欲言又止的意味,又让读者感受到句子的意思很深刻,作者故意没有说完,非要我们走进去,深入进去思考和质疑才能弄明白作者意图。我们学习的课文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多做比较就会体会其中的道理了。

19:针对文章标点和重点段落质疑的方法

能力达标:

培养学生用具体的质疑方法,对于文章的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和文章的重点段落质疑的能力。

经过学校里的学习,很多同学已经有了质疑的能力。但很多孩子可能马上能够提出问题,却提不出特别有价值的问题。

这里要跟大家说的是针对标点符号的质疑也是一种提出问题的好方法,结合对词句的质疑,我们再把目光放长远点到对段落的质疑。

这样的质疑方法,属于变换角度提问的方法。文章是有字词句段篇组成,但其中不可或缺的还有标点。很多文章随着段式长短的变化,重点语句和侧重点也作了变化,其中起到变化作用的除了自然空行就是标点符号了。

根据文章重点段式(总起段、总阶段、过渡段等)以及富于变化的标点质疑探微,从而不断发现有价值得问题,将问题深入,从表面推向深入,我们就能真正走进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也要说明的是,阅读从何处质疑,如何质疑,其实并不定法,因人而异。不同读者会有自己熟悉的不同的理解文本的方法,不一而足,不要强求必须要标准化。但一定要提出能够深入的问题,也就是要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才是高质量的质疑。

请同学们记住以下几点方法:

1、围绕标点符号质疑。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除了在字、词、句、段上找问题外,弄清文章标点符号的不同含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充分体验文章的感情内涵。

在中高年级段,我们重点体会了省略号的表达效果,继续学习问号和感叹号的用法,下面总结一下:

…… 用在1引文的省略;2列举的省略;3说话断断续续。

? 用在1疑问句末尾的停顿;2反问句的末尾。

! 用在1感叹句末尾;2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3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

2、针对重点段落质疑。

(1)抓住首、尾段质疑。有的文章首、尾段带有总起或总结作用,抓住它质疑可以使我们掌握全篇文章的内容或写作手法。如:例子略,可以结合自己课本。

(2)抓住过渡段质疑。对过渡段质疑、思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上下文内容做了解,还可以运用承上启下的关系进行分段。如:《秦岭兵马俑》《五彩池》等课文。

(3)抓住描写有特点的段落质疑。(这样的段落往往都有一个主要描写的对象,篇幅也略长)有很多课文里的段落富有特色,比如比喻句比较多,有拟人句或者夸张句等句式,运用的词语往往比较华美,或者有典型的人物描写,这就是描写有特色的段落。针对这个段落里的句子来质疑就能够尽快找准文章叙述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段里的句子做质疑,还能提升我们对于富有文采的语言增强体会能力。

20、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能力达标:培养学生准确地把握句子之间关系的能力,能够很好地抓住段落的核心内容。

文章是由段落构成,段落是由句子组成,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构成关系,不失为一种理解文本能力,提升阅读水平的好方法。阅读时,我们不能把句子都孤立起来理解,而要把所有句子都能过联合在一起,连成一个整体,通过准确把握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挖掘段落的核心意义。

也就是说,注意句子间的逻辑顺序和衔接方式,无疑会对迅速、准确地理解文章很有帮助。

作者在写作一段话是,为了把想要表达的意思写明白、写具体,就用一句一句的话连贯起来,这一点同学们都知道。但是,你们知道吗?这一句一句的话语之间是有联系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是经过作者严密思考而安排的。因此,同学们在读懂了一段话的主要内容后,还要试着想一想:这段话的句子和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段话是怎样连句成段的?也就是要把这段话的层次读懂。段的层次就是一段话里叙述的先后顺序和连句成段的方法,读懂了段的层次结构,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段的主要内容。

那么,怎样理清段的层次结构呢?

首先要数数这段文章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是什么内容,然后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很难,别着急,老师告诉你一个窍门,如果你能够多了解一些段的基本结构关系,就能很快速地准确地分析段句与句的关系了,把握文章连句成段的方法也就容易了。

作者在连句成段时都遵循了一定的段式结构规律。

1、总分段式。

总分关系就是自然段中先总说后再分说,往往分说的内容紧紧围绕总说的内容来写。

2、概括具体关系段。

这样的段落结构往往先逐条写出具体的意思,然后用一个句子做总结,也就是先分后总的方式,也叫分总段式。

3、因果关系段。

跟因果关系复句一样,有因有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的句式组成段落就是因果关系段。

4、转折关系段。

全文按照转折关系安排段式,首段与后面段落内容截然相反,或者内容相对。

5、顺成关系段。

每一段内容都与下一段内容有关,自然过渡,前一段意思讲完后下一段承接上文继续把故事说下去。段与段之间关系属于承接关系就是顺成段式。

6、并列关系。

一般是用于表述一件事物的不同方面,说明文见多。段落之间内容分别独立,不十分相关,前后顺序可以颠倒,对于描述主体的理解不因为段落排列顺序的颠倒而造成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