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吉思汗功臣后裔避难进山林

 恶猪王520 2018-04-01


  小坝村洪厝坑的出氏家庙

现存于小坝村洪厝坑出氏家庙的墓志铭。

 小坝村的古老房屋建筑很有特色。

出其英老人(左)接受采访。

养蜂是小坝村甘蔗林一些村民的副业

 现存于小坝村洪厝坑出科联的故居翰林第

出其英老人担着巨大风险保护下来的族谱

现存于小坝村洪厝坑出氏家庙的出科联画像

 翰林第一角

出科联的故居翰林第破败不堪,厨房长满荒草。

 翰林第破败不堪,已无人居住。

通讯员林进辉 文/图


       成吉思汗功臣后裔避难进山林


出姓究竟源自哪里?为什么蒙古族人会在东南沿海的深山里繁衍生息?他们与草原蒙古族人又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记者深入小坝村,抽丝剥茧,解开谜团。

出氏祖先是成吉思汗开国元勋

“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宗”,“皇帝称奇姓,闽海振科名”。小坝村洪厝坑出氏家庙的两对门联,点明了在百家姓中找不到“出”氏源流。  

提及蒙古族,读者脑海里肯定会浮现蒙古族大英雄成吉思汗。小坝村蒙古族人的一世祖确实与成吉思汗关系密切,他就是成吉思汗“四俊”开国元勋之一,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战功卓著的木华黎。

《元史》称: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札刺儿氏,世居阿难水东。父孔温窟哇,以戚里故,在太祖麾下,从平篾里吉,征乃蛮部,数立功。后乃蛮又叛,太祖与六骑走,中道乏食,擒水际橐驼杀之,燔以啖太祖。追骑垂及,而太祖马毙,五骑相顾骇愕,孔温窟哇以所乘马济太祖,身当追骑,死之。太祖获免。有子五人,木华黎其第三子也。生时有白气出帐中。神巫异之,曰:“此非常儿也。”及长,沉毅多智略,猿臂善射,挽弓二石强。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事太祖,俱以忠勇称,号掇里班曲律,犹华言四杰也。

          

      一世: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蒙古族,灭金未竟死,年五十四岁。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诏封,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武。

二世:孛鲁。佐太祖征西域金国残部时战死,终年三十二岁,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诏封,纯诚开济保德辅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定。生子七人。

三世:塔思。灭金残部,元延■三年(公元1316年)战死,终年二十八岁,谥忠宣,生子四人。

四世:乃燕。塔思长子,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战死,封鲁郡公,生子二人。

五世:硕德。乃燕长子,随太祖征西域战死,追封鲁郡公。

六世:拜住。元亡,投井死。

七世:朵儿只。辽宁行省左丞相。

八世:朵儿值班。右丞相。

九世:纳哈出。据《明史·冯胜传》曰:“纳哈出者,元木华黎裔孙,为太平路万户(今安徽当涂),太祖克太平,被执以名臣后,待之厚,知其不忘元,资遣北归,元既亡,纳哈出聚兵金山(今辽宁康平),畜牧蕃盛,帝遣使诏谕之,终不报,数犯辽东,为叶旺所败,胜等大兵临之,乃降,封海西候。”

又载:“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今辽宁康平),数为辽东边害。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永留候兰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南雄候赵庸等,以步骑二十万征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辎重三百里。还至亦迷河,复收其残卒二万余,车马五万……师还,以捷闻……尽将降众二十万入关,帝大悦。”

为避难  隐居山林改姓“出”

世代高官厚禄的木华黎后裔躲进闽南深山,自然是因为元朝的灭亡。

元末明初,九世祖纳哈出(出姓现尊为一世祖)投降明朝后,朱元璋亲封纳哈出为海西侯,赐铁券丹书。他的部将被分别派驻云南、两广、福建各地。纳哈出次子佛家奴(亦称“福家奴”,出姓现尊为二世祖,是纳哈出妾那氏所生)被授职指挥使,入籍福州中卫街十三甲,屯田三十二亩,役边倭。长子察罕封沈阳侯,与父亲从傅友德、蓝玉等征云南。纳哈出死于征战途中。后来蓝玉谋反被朱元璋所杀,察罕坐其党也被杀。

佛家奴听说哥哥被杀,当心受到牵连被诛杀,丢下官职,带着家人逃离福州,跑到惠安之北九都滨海象狮乡(现为泉港区后龙镇上西村)隐居。并取父亲纳哈出的名字之最后一字取汉字谐音“出”为姓氏,以“燕山”为郡号,以示永世不忘先祖是蒙古族。并尊纳哈出为“不归公”,意即“出家人”(卒于途中),不归是也,又不忘本族宗祖纳哈出。

传两代后,又由象狮迁居涂岭新厝乡。出氏在新厝又传了两代后,感到难以发展,由出光育(出姓小坝村聚居地开基祖)再从新厝迁居惠安县十都樟市铺(今福建泉港区涂岭小坝洪厝坑),从此,出氏在此默默地生息繁衍。

现在,出氏族人主要分布于泉州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及仙游县枫亭所属的小坝、洪厝坑、涂岭新村、横溪、上衍、九社、甘蔗林、前欧、后头、西坑、东周、南型等方圆十二公里多的十三个自然村里,现有2000多人。除聚居洪厝坑及周围的自然村外,还有部分散居在仙游、泉州、厦门及台湾地区、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

燕山出氏为福建省所少见的具有全国性、影响及于海外的一姓氏宗族发源地。其在惠北山区的繁衍发展,也是蒙汉两族的融合发展的历史演绎,因而备受关注。

光育公挖到银子发家

“土岭出光育喜舍石梯路壬午冬十月。”泉港涂岭镇泗洲水库库区的这一处石刻记载着出光育从涂岭新厝迁居洪厝坑的事情。

出光育是出氏第五世祖,又被出氏族人称为“出姓入洪厝坑始祖”。明景泰末年(公元1456年)农历10月,出光育由福建泉州涂岭新厝乡迁居照船山下洪厝坑(今泉州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自然村)。

相传,出光育居住在新厝乡不能发展,到庙里抽得一支签。签上写着,“若要富,洪厝猪槽兜;若要贵,兴化涵头口。”为此,他一头挑着孩子,一头挑着铁锅沿着山间小路前往洪厝坑。当他路过现在的泗洲水库库区的一段石梯路时,突然滑倒,铁锅砸到石头上破了,孩子也滚下水沟。出光育悲痛欲绝,抱着孩子坐在石头上哭了。突然他想到,这是去旧迎新的意思。于是他捡起一块锅铁对孩子说:等我们发达了,一定来重修这条石梯路。

据说,出光育到洪厝坑后先是替人看鸭群(老一辈人称出光育为“看鸭公”),住在别人的猪舍里。有一天下雷阵雨,猪舍倒塌了,出光育拿锄头从废墟里挖家什时,在猪槽边上挖到三缸白银而致富。后来,出光育和孩子们果然在他摔倒的险峻的路段,用石头铺砌了一条石梯路。

翰林第荒芜多年

历史上,出科联是小坝村出氏最出名的先祖之一,他的故居翰林第还存于洪厝坑。

出科联(公元1685~1765年),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广有资产,得以专心致志读书,十八岁中秀才,十九岁受知于程学宪,补弟子员,旋朗冠三军,补邑优行廪生。清乾隆戊午年(公元1738年),三十岁登本省乡试榜首第一名(解元)。清乾隆已末年(公元1739年),联捷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特授检讨。

出科联名叫出梦鲤,雍正乙卯举人,做过德化教谕,升南部知县。他侄儿出调元,丁卯举人,没有出仕。

传说出科联在泉州进学后,赴省乡试,住九鲤湖祈梦,见壁上题有“梅花深处深又深,二八佳人报佳音”。以为今科必中,就志满意得。却不料碰到一个糊涂主试官周学健,在预考时,就将出科联的名黜掉。出科联一时心灰意冷,到城郊散心解闷,无意中走进一座花园。见园中虚掩,门额上方“梅花深处”四个字,梅花丛中见一佳人背面,亭亭玉立,知是闺阁之内花园,正要退出,却被一个老妈和几个丫环发现,揪到主人处审问。原来是布政使的别墅。布政使见出科联误入花园,也不深究,但得知他是个“预考”都不上的考生,以为是个浪子,不觉翻脸。出科联请布政使出题现考,如果真是不学无术之辈,甘愿受处分。这一考,倒把布政使考愣了。他看了一会文章,不觉摇头摆脑诵念起来,并连赞道好文章。照例,布政使可保送四人,于是出科联获得正式考试资格。三场过后,高中第一名,布政使又将使女儿许配给他。得到这一靠山,更可展施才学,平步青云,最后进士及第选入翰林。

出科联的翰林第是小坝村出氏族人引以为傲的历史古迹。在一位出氏族人的指引下,记者一行在洪厝坑村中看到这个门牌高悬“翰林第”牌匾的院落。翰林第是幢两进土木结构房屋,房屋前庭、厅堂宽阔。除了门牌高悬“翰林第”牌匾外,大堂屋檐下还悬挂着一块“进士”、一块“解元”和两块“文魁”牌匾。

由于没人居住,长久失修,翰林第已显破败,成为鸡鸭、猪牛的圈所。屋内多处墙垣坍塌,荒草丛生。特别是厨房等地,杂木丛生,郁郁葱葱,高及屋顶,连灶台都看不清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