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港深山里藏着蒙古族聚居村

 远近轻重 2012-05-20

泉港深山里藏着蒙古族聚居村

(2010-07-14 00:21:56)

泉港深山里藏着蒙古族聚居村 
 
 泉港深山里藏着蒙古族聚居村
  小坝村洪厝坑的出氏家庙
 泉港深山里藏着蒙古族聚居村 
  现存于小坝村洪厝坑出氏家庙的墓志铭。
 泉港深山里藏着蒙古族聚居村
  小坝村的古老房屋建筑很有特色。
 泉港深山里藏着蒙古族聚居村
  出其英老人(左)接受采访。
 泉港深山里藏着蒙古族聚居村
  养蜂是小坝村甘蔗林一些村民的副业。

 

  一本族谱,承载着一个宗族的历史。有了它,在许多代后,人们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根在何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族谱曾被视为“四旧”。而在那个年代,家住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的出其英,曾经上演一出“狸猫换太子”,用手抄本换下族谱原件。多年以后,正是因为这本族谱原件做为重要证据之一,小坝村出姓一族在山林隐居五六百年后,得以于恢复蒙古族身份,小坝村因此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蒙古族聚居村。

  近日早报记者在泉港区委统战部林进辉先生的介绍下,到小坝村进行采访,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早报记者 陈明华

  通讯员 林进辉 文/图

  住在深山里的蒙古族

  小坝村藏身深山,不过行车交通很方便。车行国道324线泉港区涂岭镇段,根据路旁一块不大起眼的石制路牌的指引,通往小坝村。

  沿着蜿蜒的水泥村道前行5.3公里,来到重山环抱的小坝村。

  我们要拜访的出其英老人今年67岁,住在小坝村甘蔗林自然村。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坐落在半山腰,目光所及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房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古厝新居,毗邻而立。房前屋后,多有蜂房,蜜蜂往来花丛,倏忽往来。

  与有着飞檐红瓦,气宇张扬的闽南古大厝相比,小坝村的古旧房子显得低调,四四方方、规规矩矩,古厝内外鲜有装饰。房屋用不大规则的青石块垒筑而成,多为一层瓦房子,有的房子中部凸起一间小阁楼。只有规模相对比较大的院落的房子才有两层。

  出其英老人知道我们要来,特意到村口,把我们迎到家中。老人泡了一种汤色深红、味偏苦,入口香浓,回甘长久的红茶款待我们。

  交出副本 保住族谱原件

  采访中,出其英老人从屋内拿出了《出府族谱》,族谱用报纸和塑料袋层层包裹,从中可以看出老人对族谱的感情。

  出其英介绍说,这本《出府族谱》是从他太公手上传下来的,具体什么年代写的他也不清楚。民国时期,他的伯父手抄了3份副本,分别分到涂岭的甘蔗林、樟角、前欧的三个族人手中保管。其中,原件和一份副本就在出其英家中。

  “那些人知道《出府族谱》在我手中,天天来闹,要烧族谱。”出其英回忆说,“文革”期间,族谱成为除“四旧”活动的对象。出其英当时非常苦恼,如果不交出族谱,人身安全难以保障;交出族谱,“根”很可能因此断了。

  到了最后,出其英拿出伯父手抄的副本,交给前来搜查族谱的人。

  “他们不知道我有两本。”就这样,副本被烧了,出其英保下了唯一的《出府族谱》原件。

  “狸猫换太子”的事,出其英深埋心底,连家人都不敢说。就这样,他独自保守着这个秘密,一晃就是十几年。

  1982年前后,出氏家族中几位有名望的人隐约猜到出其英手中保存着唯一一本《出府族谱》,私下向他求证,但出其英都不敢告以实情。后来,出其英同族的两位堂叔又找到他,向他求证族谱原件的事情,希望他能拿出来。众人的诚挚打动了出其英,他终于拿出了那本珍藏已久的、略有残缺的《出府族谱》。

  1985年,惠安县政府组成县、乡、村三级联合调查组(当时,小坝村为惠安县辖区),深入出姓聚居地小坝村进行实地调查,对出姓族谱、家谱、宗祠府第、墓地墓志作了详尽的考察,并根据国家民委(81)第601号文精神,作出《关于恢复涂岭乡小坝村出姓群众为蒙古族的决定》,使隐居山林523年的出姓群众恢复了本来民族。

  残破族谱诉说历史

  翻开这本有些残缺的《出府族谱》,出姓的来源、传承脉络逐渐清晰。

  从《出府族谱》的序、志等内容可以了解到,出姓二世祖佛家奴弃官隐居泉州后,其后代一直隐姓埋名,低调行事。家族脉络的传承只是通过口耳转述,不敢修族谱,直到明朝被清朝取代,隐居深山的出姓族人才逐渐崭露头角。而这本《出府族谱》是出氏十一世祖质侯根据先辈口耳相传的旧闻,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所志。在当时,修族谱的人还刻意隐瞒了出姓的根源等一些内容。这些隐瞒的内容直到十二世太史公(清进士出科联)时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清朝小坝村出姓重新崛起,人才辈出,其中代表人物就有十二世出科联。出科联是清乾隆年间的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康熙、乾隆年间,出氏族人方才重修族谱,翻盖祠堂。

  相传,出科联曾随乾隆下江南巡游,乾隆皇帝对这位随臣的姓名很好奇,即予询问。出科联趁机奏明出氏得姓的来龙去脉,遂使隐姓埋名数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于天下。乾隆当即称誉:“好个奇姓!”出科联以玉言报答家乡,从此出姓人不再遮掩自己的根源。

  墓志铭证明出姓之源

  在明朝时期,出氏虽然不敢明目张胆称自己是元朝功臣之后,但在他们死后的墓志铭上还是会详细写明,自己的根源自何方。

  《出府族谱》记载,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长房孙改迁七世天祥墓得一志铭,系天祥孙守仁记云:自光育公由涂岭迁至洪厝坑,至祖甫三世。墓志铭还提到:吾族自始祖役边倭,故家安中卫。

  在小坝村洪厝坑出氏家庙,管理家庙的一位出姓老者搬出几方墓志铭。其中一方为出姓十一世东麓公方升的墓志铭,墓志铭字迹辨认起来比较困难,不过老人提供了一份文字副本。从这方墓志铭可以了解到,这是东麓公与元配黄孺人合葬墓志铭。墓志铭表明:公讳方升,字旦候,号隐齐,晚年别号东麓。原籍元将纳哈出之后,洪武二十年封为海西侯,散所部隶黔、粤、闽之处,其先祖因人居惠安燕山,去纳哈名号,以出为姓。此百家姓未载……

  风俗汉化 不过元宵节

  现在,出氏族人的民俗与当地汉族的各种习俗大同小异,基本上呈民族大融合的现象。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几个节日。除此之外,还有农历七月初七、农历十月廿九等节日,也是出氏族人的喜庆节日。

  “我们的生活和汉族没什么不同。”蒙古族小学小坝教学点校长出其阳介绍,出氏族人虽然是蒙古族,但居住在闽南山林五百多年,与汉族人通婚,一起生活,生活习惯早已经汉化,耕作、读书与汉人无异。骑马在草原驰骋的放牧生活,他们只有在电视里见过。

  不过,有一个节日出氏族人是不过的,那就是元宵节。有人猜测,这或许是因为元宵与“元消”谐音,出氏祖上做为元朝功臣,对此有所避讳,这一习惯流传至今。

  ■一家之言     

  顺治

  被炮毙厦门?

  《出氏族谱》新证

  顺治

  被炮毙厦门?

  据《出氏族谱》记载:“十一世祖忠节公,字美侯,讳瓒行一,宽朴公之长子,望珠公之孙,世科公之曾孙。所云者随山东腾国祥,一说往乌鲁木齐有功,后从顺治君溺死厦门港。蒙皇恩赐谥忠节功加左都督,并赏祭金伍拾两。”对《出氏族谱》颇有研究的林进辉认为,这节记载,虽将生于康熙初年的出美候的战死附会到顺治朝,但或许佐证了两个问题,一是顺治出征并溺死厦门港;二是能与顺治并肩作战在出氏后代看来是一种荣耀。

  林进辉介绍说,此前有关顺治之谜的出家与出痘两大学说,已吸引无数的目光。对于出家说,史学大师孟森、陈垣分别撰文予以剖析,认为“顺治媚佛有据,出家非实”。出痘说,虽为史学界所倾向,但疑点重重。

  事实上,炮击故事在闽南、闽西汀州甚至江西上饶等地都有流传。这一民间故事,福建民间文学丛书《郑成功的传说》和厦门文化丛书《厦门掌故》中均有记载:俗传,明末清初,郑成功据岛抗清,清帝御驾亲征。郑军沿港岸与之激战,清兵船驶入■■港,进退无路,成了瓮中之鳖。清帝见状大惊,急命弃船登岸,却被郑成功缺嘴炮击中,当场毙命落水,遂尊此炮“缺嘴将军”。港中鱼因食皇帝肉而形变,即成厦门俗语:“江仔鱼食皇帝肉,畅快无肚”。此外,至今厦门老渔民中还流传着“港内的文昌鱼是顺治的尸虫所变”的说法。

  2004年4月20日,《厦门晚报》的头条新闻——“顺治被郑成功毙于厦门”,率先提出炮击说,资料来源为郑氏后人郑万龄珍藏了92年的手抄本《延平王起义实录》。但因孤证,不被广泛认可。对此,林进辉认为,炮击故事一般也只能存在于不为外传的手抄族谱、埋在地下的墓志铭、清廷管辖不到的海外书籍和少数密藏不露的手抄孤本。

  为此,林进辉还曾专门撰文,列出多条顺治死于“炮击”的论据。他还认为,顺治被火化违反常规。

  林进辉介绍说,按照满族葬礼习俗,火化多用于清入关前远征在外的阵亡将士,自皇太极起随汉俗实行土葬。对顺治进行火化再葬肯定是事出有因。而这个原因,可能就是无法找到尸体。贵为一国之君,出现此类情况,最大的可能就是葬身大江大海。         (陈明华)

 
成吉思汗功臣后裔避难进山林
 泉港深山里藏着蒙古族聚居村
  现存于小坝村洪厝坑出科联的故居翰林第
 泉港深山里藏着蒙古族聚居村
  出其英老人担着巨大风险保护下来的族谱
 泉港深山里藏着蒙古族聚居村 
  现存于小坝村洪厝坑出氏家庙的出科联画像
 泉港深山里藏着蒙古族聚居村
  翰林第一角
 泉港深山里藏着蒙古族聚居村
  出科联的故居翰林第破败不堪,厨房长满荒草。
 泉港深山里藏着蒙古族聚居村
  翰林第破败不堪,已无人居住。
 

 

  □早报记者陈明华

  通讯员 林进辉 文/图

    出姓究竟源自哪里?为什么蒙古族人会在东南沿海的深山里繁衍生息?他们与草原蒙古族人又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记者深入小坝村,抽丝剥茧,解开谜团。

  出氏祖先是

  成吉思汗开国元勋

  “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宗”,“皇帝称奇姓,闽海振科名”。小坝村洪厝坑出氏家庙的两对门联,点明了在百家姓中找不到“出”氏源流。  

  提及蒙古族,读者脑海里肯定会浮现蒙古族大英雄成吉思汗。小坝村蒙古族人的一世祖确实与成吉思汗关系密切,他就是成吉思汗“四俊”开国元勋之一,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战功卓著的木华黎。

  《元史》称: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札刺儿氏,世居阿难水东。父孔温窟哇,以戚里故,在太祖麾下,从平篾里吉,征乃蛮部,数立功。后乃蛮又叛,太祖与六骑走,中道乏食,擒水际橐驼杀之,燔以啖太祖。追骑垂及,而太祖马毙,五骑相顾骇愕,孔温窟哇以所乘马济太祖,身当追骑,死之。太祖获免。有子五人,木华黎其第三子也。生时有白气出帐中。神巫异之,曰:“此非常儿也。”及长,沉毅多智略,猿臂善射,挽弓二石强。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事太祖,俱以忠勇称,号掇里班曲律,犹华言四杰也。

  一世: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蒙古族,灭金未竟死,年五十四岁。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诏封,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武。

  二世:孛鲁。佐太祖征西域金国残部时战死,终年三十二岁,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诏封,纯诚开济保德辅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定。生子七人。

  三世:塔思。灭金残部,元延■三年(公元1316年)战死,终年二十八岁,谥忠宣,生子四人。

  四世:乃燕。塔思长子,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战死,封鲁郡公,生子二人。

  五世:硕德。乃燕长子,随太祖征西域战死,追封鲁郡公。

  六世:拜住。元亡,投井死。

  七世:朵儿只。辽宁行省左丞相。

  八世:朵儿值班。右丞相。

  九世:纳哈出。据《明史·冯胜传》曰:“纳哈出者,元木华黎裔孙,为太平路万户(今安徽当涂),太祖克太平,被执以名臣后,待之厚,知其不忘元,资遣北归,元既亡,纳哈出聚兵金山(今辽宁康平),畜牧蕃盛,帝遣使诏谕之,终不报,数犯辽东,为叶旺所败,胜等大兵临之,乃降,封海西候。”

  又载:“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今辽宁康平),数为辽东边害。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永留候兰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南雄候赵庸等,以步骑二十万征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辎重三百里。还至亦迷河,复收其残卒二万余,车马五万……师还,以捷闻……尽将降众二十万入关,帝大悦。”

  为避难

  隐居山林改姓“出”

  世代高官厚禄的木华黎后裔躲进闽南深山,自然是因为元朝的灭亡。

  元末明初,九世祖纳哈出(出姓现尊为一世祖)投降明朝后,朱元璋亲封纳哈出为海西侯,赐铁券丹书。他的部将被分别派驻云南、两广、福建各地。纳哈出次子佛家奴(亦称“福家奴”,出姓现尊为二世祖,是纳哈出妾那氏所生)被授职指挥使,入籍福州中卫街十三甲,屯田三十二亩,役边倭。长子察罕封沈阳侯,与父亲从傅友德、蓝玉等征云南。纳哈出死于征战途中。后来蓝玉谋反被朱元璋所杀,察罕坐其党也被杀。

  佛家奴听说哥哥被杀,当心受到牵连被诛杀,丢下官职,带着家人逃离福州,跑到惠安之北九都滨海象狮乡(现为泉港区后龙镇上西村)隐居。并取父亲纳哈出的名字之最后一字取汉字谐音“出”为姓氏,以“燕山”为郡号,以示永世不忘先祖是蒙古族。并尊纳哈出为“不归公”,意即“出家人”(卒于途中),不归是也,又不忘本族宗祖纳哈出。

  传两代后,又由象狮迁居涂岭新厝乡。出氏在新厝又传了两代后,感到难以发展,由出光育(出姓小坝村聚居地开基祖)再从新厝迁居惠安县十都樟市铺(今福建泉港区涂岭小坝洪厝坑),从此,出氏在此默默地生息繁衍。

  现在,出氏族人主要分布于泉州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及仙游县枫亭所属的小坝、洪厝坑、涂岭新村、横溪、上衍、九社、甘蔗林、前欧、后头、西坑、东周、南型等方圆十二公里多的十三个自然村里,现有2000多人。除聚居洪厝坑及周围的自然村外,还有部分散居在仙游、泉州、厦门及台湾地区、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

  燕山出氏为福建省所少见的具有全国性、影响及于海外的一姓氏宗族发源地。其在惠北山区的繁衍发展,也是蒙汉两族的融合发展的历史演绎,因而备受关注。

  光育公挖到银子发家

  “土岭出光育喜舍石梯路 壬午冬十月。”泉港涂岭镇泗洲水库库区的这一处石刻记载着出光育从涂岭新厝迁居洪厝坑的事情。

  出光育是出氏第五世祖,又被出氏族人称为“出姓入洪厝坑始祖”。明景泰末年(公元1456年)农历10月,出光育由福建泉州涂岭新厝乡迁居照船山下洪厝坑(今泉州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自然村)。

  相传,出光育居住在新厝乡不能发展,到庙里抽得一支签。签上写着,“若要富,洪厝猪槽兜;若要贵,兴化涵头口。”为此,他一头挑着孩子,一头挑着铁锅沿着山间小路前往洪厝坑。当他路过现在的泗洲水库库区的一段石梯路时,突然滑倒,铁锅砸到石头上破了,孩子也滚下水沟。出光育悲痛欲绝,抱着孩子坐在石头上哭了。突然他想到,这是去旧迎新的意思。于是他捡起一块锅铁对孩子说:等我们发达了,一定来重修这条石梯路。

  据说,出光育到洪厝坑后先是替人看鸭群(老一辈人称出光育为“看鸭公”),住在别人的猪舍里。有一天下雷阵雨,猪舍倒塌了,出光育拿锄头从废墟里挖家什时,在猪槽边上挖到三缸白银而致富。后来,出光育和孩子们果然在他摔倒的险峻的路段,用石头铺砌了一条石梯路。

  翰林第荒芜多年

  历史上,出科联是小坝村出氏最出名的先祖之一,他的故居翰林第还存于洪厝坑。

  出科联(公元1685~1765年),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广有资产,得以专心致志读书,十八岁中秀才,十九岁受知于程学宪,补弟子员,旋朗冠三军,补邑优行廪生。清乾隆戊午年(公元1738年),三十岁登本省乡试榜首第一名(解元)。清乾隆已末年(公元1739年),联捷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特授检讨。

  出科联名叫出梦鲤,雍正乙卯举人,做过德化教谕,升南部知县。他侄儿出调元,丁卯举人,没有出仕。

  传说出科联在泉州进学后,赴省乡试,住九鲤湖祈梦,见壁上题有“梅花深处深又深,二八佳人报佳音”。以为今科必中,就志满意得。却不料碰到一个糊涂主试官周学健,在预考时,就将出科联的名黜掉。出科联一时心灰意冷,到城郊散心解闷,无意中走进一座花园。见园中虚掩,门额上方“梅花深处”四个字,梅花丛中见一佳人背面,亭亭玉立,知是闺阁之内花园,正要退出,却被一个老妈和几个丫环发现,揪到主人处审问。原来是布政使的别墅。布政使见出科联误入花园,也不深究,但得知他是个“预考”都不上的考生,以为是个浪子,不觉翻脸。出科联请布政使出题现考,如果真是不学无术之辈,甘愿受处分。这一考,倒把布政使考愣了。他看了一会文章,不觉摇头摆脑诵念起来,并连赞道好文章。照例,布政使可保送四人,于是出科联获得正式考试资格。三场过后,高中第一名,布政使又将使女儿许配给他。得到这一靠山,更可展施才学,平步青云,最后进士及第选入翰林。

  出科联的翰林第是小坝村出氏族人引以为傲的历史古迹。在一位出氏族人的指引下,记者一行在洪厝坑村中看到这个门牌高悬“翰林第”牌匾的院落。翰林第是幢两进土木结构房屋,房屋前庭、厅堂宽阔。除了门牌高悬“翰林第”牌匾外,大堂屋檐下还悬挂着一块“进士”、一块“解元”和两块“文魁”牌匾。

  由于没人居住,长久失修,翰林第已显破败,成为鸡鸭、猪牛的圈所。屋内多处墙垣坍塌,荒草丛生。特别是厨房等地,杂木丛生,郁郁葱葱,高及屋顶,连灶台都看不清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